□文|范子娜
(作者單位:河南師范大學新聯學院)

基層社會治理的是維系社會秩序出發,結合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等力量,來促進社會的繁榮與穩定。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上習主席強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而這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特征之一,又是新時代下更好地滿足治理需求的重要途徑,這體現了我們對治理概念的不斷升華。在新型的時代背景之下,實現更加現代化的實踐目標,致力于實現黨對于基層社會治理而提出的新型目標和需求。
在一定范圍的系統中,各個小的組成部分互相協調,不僅可以決定著整個系統的實踐者的行動力,還可以體現出組織中所有參與者的整體行動結果。對于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體系,治理主體不僅僅包括國家政府,還包含許多社會機構和非政府組織,當社會格局變成了一個難以分離的社會整體時,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格局就發揮了其作用。共建共治共享這三者互相協調相互制約,共建是第一步驟,只有實現了共建才有一個穩定社會的保障;共治是關鍵所在,其突出了多元化的治理主體在對社會秩序進行維護的過程中,應當創新治理體系,調動社會各界力量來參與社會的治理,最大限度上發揮出各個治理主體的力量,讓社會格局一直充滿著活力;而共享作為這種基層社會治理格局的目標,是我們實現了共建共治之后需要達到的理想的目標產物,其強調了社會的公平,致力于為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讓人民群眾在社會中感受到公正和正義。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格局不僅是新時代的必然產物,更是新時代社會格局的重要特征之一。基層社會治理主體在治理的過程中要始終將基層群眾的利益需求置于首要地位,將民生問題作為治理最終目的,這種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格局的現實意義體現如下:
體現了全體民眾在社會治理中的地位。共享體現了共建共治之后需要達到的基層社會治理目標,強調以人為本與社會的公平,致力于為社會提供強有力的保障,讓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感受到公正和正義。社會治理不僅僅是治理主體工作,也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情,因此,政府部門要積極引導人們群眾參與到社會治理事務,積極地響應和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中。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本身就體現出了治理者也要致力于讓人們群眾在治理過程中獲取更多的獲得感與幸福感,真正體現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地位。
這是新時代的必然產物。為了更好的適應新時代的矛盾變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格局,是應對我國的社會矛盾轉變的必然產物,從人們對于物質生活的基本需求轉化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充分不平衡的發展之間的社會矛盾。這個時代是中國發展和轉型的重要時期,是全中國的歷史性時期。將人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融入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基層格局構建,是保障人民群眾利益的重要措施。
這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現代化的必經之路。為了積極響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現代化,強調發揮出社會組織在治理主體中應當發揮出的積極作用。在現代社會中,治理主體多元化,互相配合實現協調治理是現代化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治理主體在治理社會的過程中,要將人民群眾放在治理的主體地位上,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的本質,倡導治理法制化與民主化。改善傳統社會治理格局,解決治理建設落后等問題,發揮出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協調作用,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時代使命感肩負起來,只有這樣,才可以在我國社會矛盾轉型的關鍵時代,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中,創設出一個更加民主與法制的社會。
在黨的十八大之后,國內各個政府部門開始注重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模式,很多基層社會問題的解決也有了實質性進步:社會秩序井然有序,形勢安全;非政府社會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參與度不斷提高,黨的建設在青年團體中進一步加強;保障人民基本利益的民生與民主機制不斷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雖然取得的實質性的巨大進展,但在新時代依然面臨著新的要求與挑戰,存在著很多問題。
基層社會治理問題隨著國內外的形勢而更加嚴峻。與世界上其他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們的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不斷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基層社會問題。如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一系列社會問題也在逐漸突顯出來,在各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背景下,造成了許多就業難、招工難的局面。隨著城鎮化話的發展,農村人口向城市大量遷徙,不僅使得城市人口密集,進而引發了進城人口的戶籍管理、子女教育等問題急需解決,還造成了留守老人與兒童等社會問題。農村社區化的概念較早地被提出,但是農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就業保障問題卻沒有實質性的解決,也沒有享受到城市居民完善的社會保障。這些問題都引發了人民群眾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參與度與認同感不高,進而影響到基層社會治理的成效。
基層群眾與社會力量在基層社會治理參與度有待提高。跟黨走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原則之一,基層群眾的參與度是社會治理的力量來源之一。盡管很多政府部門進行了制度上的改革,漸漸意識到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治理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但扔存在許多部門對于人民群眾的認識度比較缺乏,沒有真正把基層群眾置于社會治理的主體地位之中,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政策制定與方式沒有真正地結合實際問題去開展,造成了群眾的不滿意,進而對政策的理解與認同感比較低。非政府社會組織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的服務中來,但是相對而言,我國基層社會組織發展比較晚,在資金以及法律制度上的支持與保障不夠全面,造成了很多的社會組織雖然參與了,但是效果并不明顯,同時缺乏一定的激勵機制,造成了一些領域的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不高。
基層社會治理主體之間沒有形成良性互動的合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體現的就是多元主體協同發展的理念,這就意味著基層社會治理的主體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的。在這個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的格局中,政府首先要轉變職能,重新定位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改變政府傳統的主導作用,發揮好政府的引導作用,為非政府部門的社會組織提供有效的外部條件。在多元主體的基層社會治理中,需要更注重部門的聯動作用,發揮出這種協調優勢,從而達到治理的成效。但是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各個主體與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和明確清晰的問責機制,責任層次不清晰,對于是主體責任還是管理責任等方面無法有明確的解決的方案,造成了很多政策方案在執行中效率低下,問題不斷,相互推卸責任,最終導致了治理成效的不理想,人民群眾的不滿,政府部門的公信力下降。
基層社會治理是一項重大的工程,其中會蘊含許多問題和困境,因此更加需要政府和非政府部門的積極配合,將廣大的人民群眾利益放在治理的主體地位,發揮好政府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引導作用,為多元主體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的格局中提供外部條件,積極調動多元主體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中,形成合力打造出一個新時代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