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石明
現 象 由于學習和考試壓力較大,又處于青春期,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家庭關愛不夠等因素,中學生往往心理敏感,容易出現焦慮感、失敗感,產生自卑心理,缺少積極的人生追求,嚴重者甚至出現輕生厭世的現象。
評析:中學生處于心理斷乳期,需要獲得快樂、得到安慰、擺脫孤獨、尋求理解、獲得尊重。因此,學校應該開展情感教育,引導學生的情感、態度和觀念等朝正向發展。但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影響,不少教師只是將情感教育作為促進學生認知發展的手段,并沒有把它作為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使得教育難以實現陶冶情操、塑造品格、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的效果。我認為,學校需要在兩個方面著力。
第一,要正確認識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指教師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和諧融洽的環境,妥善處理好情感與認知的關系,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通過情感交流增加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和發展學生豐富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們形成獨立健全的個性和人格特征。它是與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和個性培養緊密相關的,是以親情教育、友情教育、愛情教育為核心的品德和情操教育。情感教育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教育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第二,要深刻理解情感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并加強自身修養,以積極的情感教育影響學生。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深刻理解情感教育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情感教育可以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品質和健全的人格,還可以促使學生懂得人生的價值,讓其對生活產生熱烈的感情,打開學生的心靈之門,進而促進其他方面的發展。此外,情感教育架起了溝通師生關系的橋梁,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在此基礎上,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提升開展情感教育的能力,并將其與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結合起來,助力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心理品質,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為教師,不僅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智力因素,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商,即情感因素,通過具有藝術性和科學性的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