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
社會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不僅可以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同社會實踐聯系起來,還可以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但是,目前學校在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和實施方面還存在著很多問題,如對活動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活動內容和方式比較單一、活動內容缺乏與學科知識的聯系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一系列探索與實踐。
首先,加強師生、家長對社會實踐活動重要性的認識。組織社會實踐活動之前,我們都會通過教師會、家長會等形式進行動員和宣傳,使其對實踐活動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
二是豐富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我們積極組織開展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實踐活動:既有探訪北京科學中心,開展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等京內一日游學,也有“走進多彩云南,體驗科學課程”“品讀江南文化,探尋古都風韻”等京外游學。
在組織社會實踐活動時,我們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將活動目標和任務設置與學生的成長規律結合起來。如在北京科學中心的實踐活動,教師精心設計了“北京科學館中的科學知識”學案,共包含28個探究問題,旨在引導學生探索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影響,了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又如,在游學活動中,為培養學生正確的消費觀,我們組織學生進行理財比賽,小組統一管理零用錢,每一次開銷都要小組全體成員通過才能執行。這樣,在節約資金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正確的消費習慣和良好的小組合作意識。
三是將學科教學內容融入社會實踐活動。將學科教學內容與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使學科教學內容與社會實踐活動中的德育內容實現功能的連接。
每次活動之前,我們都要組織備課組進行學科任務設計。在曲阜孔廟大成殿前進行的《論語》誦讀,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拜謁先賢時崇敬、肅穆的氣氛。在趵突泉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發現,三個泉眼并沒有像老舍描述的那樣“冒,冒,冒,永不退縮”,而是“靜,靜,靜,毫無聲息”。看到此景,學生不禁發問:“為什么跟課文中描寫的不一樣呢?”老師講解之后,學生們開始討論起來,有的說因為山東干旱,有的說是城市的發展導致泉水被阻塞了,還有的說是因為過度開采地下水……于是,學生紛紛開動腦筋,提出了很多保護建議。除此以外,英語學科的“與老外合影”,數學學科的“發現對稱建筑”,歷史學科的“南京博物院最讓你感興趣的文物研究”,生物學科的“泰山地貌與植被研究”等一系列學科任務,都讓社會實踐活動與學科知識緊密融合在一起,既讓學生積累了知識,又提高了自主學習和進行跨學科綜合學習的能力。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