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平
語文教學應根據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學習實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語文學習,歸根結底就是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好語文。在語文學習中,可以設計一些語文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例如,認識魯迅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我設計了“走進魯迅”語文實踐活動。學生在活動中閱讀所有入選初中教材的魯迅作品,閱讀新大綱推薦的魯迅作品,閱讀魯迅的傳記與評價文章,摘抄魯迅的名言,并分享自己對魯迅的認識與感悟。這個過程培養了學生的探究實踐能力。
目前,學生的閱讀量普遍不足,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由課內向課外延伸,做好學科間的知識滲透。
向文學名著延伸。如《出師表》中有“三顧茅廬”“北定中原”等敘述,為了探究這些歷史事件,可以讓學生閱讀《三國演義》,探尋“諸葛亮在完成蜀漢統一大業中所參與的歷史事件”。這一問題既與課文有機結合,又培養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幫助他們理解諸葛亮對蜀漢的忠誠與“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格精神。
向其它學科滲透。例如,在學習《死海不死》時,讓學生設計拯救死海的方案;學習《向沙漠進軍》時,讓學生設計培育防護林的方案。在設計中,要滲透多門相關學科知識,如人工引水拯救死海,涉及地理、物理、數學等多學科知識。這樣可以變“死”知識為“活”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生在閱歷、視野、經驗、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只有學生之間相互取長補短,實現資源共享,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學生在合作中共同獲取知識,相互彌補知識欠缺,相互借鑒思維模式和研究方法,相互發現問題,不斷創新,從而養成共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養成尊重他人、虛心好學的品格,養成幫助他人、共同進步的精神。
重視培養學生的推斷探究能力,要讓學生能夠由已知到未知,由現象到本質,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根據語境推斷語句含義,推斷省略的內容,推斷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等。學生在推斷中學會篩選信息進行推理,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
重現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他們善于質疑、敢于懷疑,不斷錘煉思維品質,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如學習《愚公移山》時,引導學生探究“愚公到底愚不愚”的問題。這樣的探究讓學生明白不能迷信書本,經過懷疑、思考、辨別之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
尊重和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在語文學習中,聯想和想象是訓練的重點,可以用敘寫、改寫等多種形式,如敘寫《于勒叔叔回來了》,改寫《天上的街市》等。這種想象式探究,既能激發興趣,又能訓練想象能力。
編輯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