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石明
現 象?提到批判性思維,有人認為,那是培養學生反叛精神,讓學生多唱反調、批評一切、不服從,甚至憤世嫉俗等;還有人認為,這不利于提升學習成績,這種思維方式培養不重要等。
評析: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需要澄清以下謬誤。
誤區一: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以造反為榮”的思維方式,是鼓勵學生唱反調。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技能,也是一種對簡單、盲目和流俗的思維的改進和發展,意味著個體敢于運用自己的理智,得出結論、作出決策,實事求是,不隨意、不主觀。批判性思維過程嚴謹縝密,推理合乎邏輯,不武斷、不獨斷。它的實質是慎思審問、去偽存真,而不是鼓勵批評、貶低,更不是主張否定一切、一味唱反調。
誤區二:認為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與學生成績的提高是對立的。
這種誤解的關鍵是,究竟是不是真的希望學生成績好?如果是真的希望學生成績好、很好、一直好,那么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生的歸納、演繹、分析、反思、系統思維等能力的提高,不僅不會妨礙成績,反而會讓學生的成績實現長足發展。如果只顧眼前,下個月、明年、學生的將來都不考慮,那么靠死記硬背、套模板也許有點用,但不會有大用處。
誤區三: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先天的,不可以培養。
沒有人生下來就有批判性思維的能力,但是所有人都天生具有形成批判性思維的潛能,通過后天的培養,可以挖掘、開發這種潛能。
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通過示范作用,運用啟發式、探究式等教與學的方式,改進課程與教學,提倡學生積極實踐,“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不迷信權威和書本,不迷信給定的答案,解放思維,鼓勵學生提出個人獨特見解,鼓勵學生深入研究某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解放思維就是解放思想,把學生從應試的禁錮中、從標準答案的禁錮中解放出來。
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開設專門的批判性思維課程,系統介紹科學思維技能的構成要素、基本屬性和運用程序等,開展思維訓練,并將批判性思維教學有機滲透到各學科中去。
誤區四:批判性思維培養是理科的事,與人文學科無關。
這種誤解不僅是對批判性思維的不理解,也是對人文學科的不理解。實際上,我們說的批判性思維,正是從近代早期和啟蒙運動時代歐洲的人文學科中發展起來的,而人文學科的發展成果反過來為近現代自然科學奠定了基礎。語文、歷史、政治等都為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問題,因此,在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中,甚至更加重視批判性思維。
編輯 _ 李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