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
摘 要 探究式課堂教學是以探究為基本特征的一種教學活動形式,符合教學改革的實際,能使班級教學煥發出生機勃勃的活力,能破除“自我中心”,促使教師在探究中“自我發展”。
關鍵詞 探究式;課堂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9)09-0062-01
高中新課程已在我省全面實施了,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模式的改革已勢在必行。新的化學課程倡導從學生和社會的需要出發,發揮學科自身的優勢,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探究式課堂教學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教師作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導師,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成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引導學生按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問題 假設 推理 驗證 結論”進行探究,但還需對具體課程進行具體分析。
一、聯系生活實際,把學生帶入真實情景中
教師的課堂導入,這一環節起著影響全局、輻射全課的作用。要求教師一堂課的開頭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兩分鐘,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切入口。
化學作為一門基礎自然學科,它與社會、科技、生產都有密切關系,這就很利于化學教師創設情景,如可以用演示實驗、化學問題、小故事、科學史實、新聞報道、實物、圖片、模型和影像資料等等創設學習情景,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使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當學生能用化學知識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后,她們就會產生成就感。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必然產生進一步去了解、去認識的求知欲望,探究意識在這種欲望中自然形成。
二、創設認知沖突,把學生帶入問題情景中
課程內容問題化,是將以“定論”形式陳述的材料,轉化為引導學生探究的“問題”形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關鍵是真正挑起學生認識上的矛盾,形成“認知沖突”。認知沖突是指某一問題學生給予解決,但用所學過的知識和技能又無法解決的一種心理氣氛,此時很容易激起學生的求知欲,進而轉為一種探究的動力。如何在教學中造成認知沖突呢?本人在教學實踐中常用以下幾種方法:(1)揭示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矛盾。學生在接受新知識以前已有了一些非科學的概念,這可能妨礙新知識的學習,例如碳酸鈉在生活中俗名叫純堿,而按化學中的分類卻不是堿。(2)揭示舊知識和新事實的矛盾。(3)揭示規律性與個性的矛盾。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歸納,把已學的知識規律化,并用于認識或解決新事物。
三、改進實驗教學,挖掘實驗的探究功能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教師應改變傳統的實驗教學模式,一切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高中階段的各類化學實驗,對學生都極具誘惑力,充分利用實驗,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極有價值的。在實驗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技能訓練同時還要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應將書本中的一些驗證性實驗改成探索性實驗。從而激發學生求知、探究的欲望,培養他們自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驗證性實驗改成探究性實驗
如在學習“Cu-Zn”原電池時,可以將教師的演示實驗設計為學生的探究實驗,通過同學們親自動手、親自觀察、親自體驗實驗過程,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被充分調動起來了,他們急于想解決那些意料不到的實驗現象——銅片表面出現氣泡及溶液的顏色變化,于是他們就會很自然地進行問題探究、實驗設計和驗證,直至理解掌握為止。
(二)探索性實驗設計
化學新教材中,某些章節后設置了一定量實驗思考題,教師可以抓住這個教材特點,請同學們根據實驗思考題的要求,設計成實驗方案,再讓同學們進行實驗研究、探索。
四、激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
在探究式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努力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更重要的是激勵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教會學生質疑的方法,從而養成自主探究的習慣。探究習慣一旦養成,思維品質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優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化學新教材中,每一章節都設置了很多思考與討論題,教師可以抓住教材上的這個優勢設計學生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同學們主動參與課堂教學。
五、滲透科學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在化學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能有效進行自主學習,教師應滲透科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科學方法并不神秘,但科學方法不是機械的程序和僵化的教條,它是多元的、創新的。對于化學課堂教學而言,教師應注意科學方法的靈活性。
總之,運用探究式教學可以改變課堂教學機械沉悶的現狀,讓課堂充滿生機,使師生雙方處于平等、民主、自由、公正、寬容、鼓勵和幫助的“伙伴”關系,雙方互相接納、互相敞開、互相理解,從而達到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真正擺正了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課堂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