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榮 石麗麗
【摘要】黔渝地區貧困人口多,地理位置偏遠,開放程度不高,發展工業、農業受到諸多限制。而發展旅游經濟正在成為黔渝片區地方政府重點關注的方向,以期成為脫貧攻堅的主力軍,但區域合作發展緩慢。本文主要論述黔渝片區區域旅游扶貧合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并提出區域合作發展旅游扶貧的建議。
【關鍵詞】旅游扶貧 區域合作
旅游扶貧是造血式扶貧,可以由脫貧直接躍升到致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旅游扶貧不是簡單的、單方面的給錢給物幫扶,而是開發當地的特色旅游資源,形成特色旅游產品,構建旅游產業鏈,吸引外部旅游消費市場,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就地參與旅游經營服務實現脫貧的開發式、產業化扶貧方式,因而具有明顯的培育優勢產業、增強發展能力的造血功能,旅游正在成為我國脫貧攻堅新主力軍。
加強黔渝片區區域內部開展各種形式的旅游合作,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黔渝片區區域旅游的整體競爭力,帶動區域之間整體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有利于推進區域旅游脫貧致富與協同發展,深化旅游合作,實現區域旅游一體化進程,能夠為區域之間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改善當地群眾的生活水平,早日實現脫貧致富目標。
一、黔渝片區區域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一)推進片區旅游脫貧致富與協同發展的內在要求
旅游業作為一項綜合性產業,融合度高、涉及面廣、輻射能力強、開放性高的特點,是實現扶貧脫貧的重要支柱產業。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也是必須實現的目標。黔渝地區貧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老少邊窮的省界邊緣地區,地理位置都遠離所屬省市行政中心,開放程度不高,由于發展工業、農業受到很多限制,而發展旅游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很多地方依靠發展旅游業實現了脫貧。同時,旅游業也打開黔渝邊界地區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門,人們的視野得到開闊,思想觀念得到了更新,精神面貌已隨之改變了,從而促進了兩地區域間社會文明進步。
(二)有效解決區域旅游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
由于區域之間旅游資源在空間分布上存在著較大差異,在區域內存在旅游資源優越區和旅游資源劣勢區,在市場選擇和區域旅游發展規劃中,往往會考慮旅游資源優越區之間形成強強聯合,而旅游資源處于劣勢的區域之間常常會被忽視,導致旅游資源相對差的地方旅游發展差距會越拉越大。以貴州北部三縣為例,在省市層面上的規劃中,往往沒有納入省市的戰略規劃,旅游業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可見旅游資源的空間分布直接造成區域內旅游經濟發展的差別待遇,不利于區域旅游資源的協調發展。通過片區區域的協同發展,可以使旅游資源處于劣勢地區依附于旅游資源優越區得到開發與發展,實現抱團取暖的目的,最終實現區域內旅游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黔渝片區發展旅游扶貧、興辦旅游經濟實體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資源開發滯后,資源整合不夠。
黔渝結合部地區地處邊緣地帶,多為山區或丘陵地貌,經濟發展水平低,自我投資能力弱,交通設施建設滯后、資源開發利用不足,行政區劃跨省、市造成資源整合難度大,未能有效整合區域內部資源打造精品景區,景區基礎設施條件差,旅游產品單一,綜合接待能力較低。
(二)目標市場趨同,內部競爭激烈。
由于黔渝結合地區地理位置相近,資源稟賦相似,不得不面臨趨同化的市場,一是客源趨同,均以成都、貴陽、重慶、遵義及周邊區域為主要客源;二是客源群體趨同,均以都市度假休閑客戶群為游客主體。在未有效整合區域旅游資源,建立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利益分配機制的情況下,為爭奪市場和客源展開激烈競爭在所難免。
(三)合作層次不高,實質合作不多。
官方、學者初步提出建設川黔渝旅游“金三角”的概念已近十年,相關縣市在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園區等方面合作開展較多,但就如何整合區域旅游資源建立一體化旅游無障礙旅游、塑造區域旅游品牌等方面開展較少。
(四)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瓶頸制約嚴重。
特別是貴州北部三縣縣內公路等級低、交通類型單一,景區公路較窄,交通不暢,通達能力弱,可進入性差,旅游大巴難以行駛,由于爭取和上級幫扶的專項旅游扶貧工作經費嚴重不足,嚴重制約和影響了旅游開發中所涉水、電、路、訊、網等基礎配套服務設施的建設進度,形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尷尬局面,嚴重制約了區域旅游資源及旅游扶貧工作的開展。
三、黔渝片區就如何發展旅游扶貧,興辦旅游實體經濟,實現全面脫貧致富目標的建議。
(一)建立區域旅游發展協調機制,實行合理利益分配機制。
目前,各級地方政府和行政區依然是區域活動的主要組織者和組織單元,地方利益成為各地區發展的主要動力。區域之間的利益分配不合理不僅嚴重影響利益流失地區參與旅游合作的積極性,而且,出于追求局部利益和短期利益的需要,各地區也會競相發展預期收益豐厚的旅游產品或旅游項目,從而使區域旅游產品趨同化、同質化現象嚴重,這極大地制約了區域旅游的協調發展。要促進區域旅游資源的有效整合,必須建立與旅游資源和以旅游產業合作為主體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相對應的投資—開發—利益共享機制。
建議由渝黔兩省市黨委、政府牽頭,發改、民委、扶貧、旅游、財政、交通等有關職能部門參與,組建“武陵山(黔渝片區)經濟協作區協調推進小組”。黔渝兩地盡快制定《武陵山黔渝片區經濟協作區章程》,并在市場開發開放、區域資源整合、生態環境保護、區域產業體系、教科文衛交流等方面選取條件成熟的領域開展實質性合作。加快片區法律法規保障,整體編制片區旅游規劃,為區域競合發展創造條件。黔渝片區應出臺多項促進政策、地方旅游法規并落實,來促進區域內城市內“競合式”發展。同時,在進行旅游規劃的時候,應服從整體的旅游規劃布局,合理、適度的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共同打造旅游品牌,促進“武陵山”旅游經濟圈的形成。
(二)產品整合,打造精品旅游線路。
黔渝精品旅游線路建設應突出地域優勢,線路設計應充分注重整合區域內優勢資源,延伸旅游景區鏈條,從提高旅游景區綜合接待水平、旅游綜合服務水平、營銷與創新方面入手,在統一的旅游形象、品牌統領下,分主題打造和推廣黔渝特色旅游項目和資源整合。打造黔渝生態、人文旅游環線的大旅游區域格局。在區域旅游資源優化組合中,以貴州的森林植被資源、紅色文化、白酒文化、仡佬文化及重慶彭水蚩尤文化等,建成以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暢享天然氧吧、觀光體驗、康體養生等為一體的精品旅游線路。
(三)營銷整合,宣傳推介打組合拳。
黔渝結合部地區地域相連、資源共生、產品互補、并互為客源市場、競爭市場和目標市場,且受行政區劃限制和地方利益博弈影響,各地旅游營銷策略、營銷手段和平臺各不相同,沒有樹立一致性的對外形象。打造黔渝川“旅游金三角”,可建立黔渝川“旅游金三角”品牌推廣和市場營銷聯盟,研究確定旅游區域形象實行捆綁銷售。同時,利用產業扶貧科技化手段,通過積極探索實施“互聯網+旅游”行動,依托電子商務平臺和其它網絡媒體,對外“吆喝”區域旅游資源,樹立大旅游品牌意識,不斷提升區域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四)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域內應該利用國家武陵山攻堅扶貧發展戰略,積極對接國家的交通大項目、高速、高鐵,提高片區與其他地區、武陵山內部各個地州市的交通通達度、確保游客的可進入性。同時,旅游企業也應該合理設計旅游線路,提高效率,景區則應該加快旅游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和管理好現有設施設備,加快引入“智慧景區”、“互聯網+”、旅游管理信息系統等信息手段,有效、有序、合理控制景區接待能力,以促進武陵山片區旅游整體的發展。特別是貴州北部三縣,既是黔渝交界的結合部,又是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后的地區,其基礎設施建設均落后于周邊其他縣市,應當積極爭取遵義市區至綏陽至正安至道真至重慶武隆鐵路、銅仁至務川至道真至重慶南川鐵路納入省市及國家規劃建設。打通貴州北部三縣旅游發展的快速出口通道和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疏通地區線路“毛細血管”,以大交通帶動大旅游,實現武陵山片區(黔渝片區)“對外快捷、對內便捷、互聯互通”的旅游大通道。
八、結束語
旅游扶貧開發的重點對象是人,即貧困人口,旅游開發不是目的,幫助貧困人口脫貧才是目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必須讓貧困人口按照政府的旅游開發規劃動起來。從目前貧困人口的實際情況來看,首先表現在文化落后,大多數沒有受過中高等教育。文化和技能的缺乏導致貧困人口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沒有辦法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貧困的現狀。因此,政府在開展旅游扶貧開發的時候,必須同時在貧困人口中同步開展教育和幫扶等服務工作。通過樹立榜樣,加大宣傳力度,首先改變貧困人口的思想,使其能響應政府的號召,積極投入到旅游開發中去,通過辛勤勞動來使自己徹底脫貧。只有做好了這些方面的工作,才是真正徹底讓貧困人口告別了貧困,達到了國家制定的扶貧目標。
總之,旅游扶貧是一項“造血功能式”扶貧, 在我國當前的扶貧工作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地方政府避免追求短期效益,做好長遠開發規劃,找準特色,配套發展,讓多數貧困人口受益,是做好旅游扶貧開發的關鍵。我們要加強區域合作,利用其巨大的扶貧聯動效應,樹立大旅游觀,充分發揮區域旅游資源優勢,兼顧區域旅游開發的整體效益,使旅游扶貧在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環境效益等方面盡可能和諧統一,穩步健康可持續發展,讓旅游扶貧這一偉大工程見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