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暢 周海艷 蔣宏偉

[摘要] 目的 探討個性化護理干預對提高誘導期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的教學體會。方法 取該院2017年5月—2019年3月時間段實習護生50名為研究對象,以隨機分配的方式納入參照組25名、實驗組25名。即參照組使用傳統帶教法,實驗組使用個性化護理干預帶教法,分別對誘導期血液透析患者予以護理,比較各組實習護生考核成績、教學病例患者總滿意度。結果 參照組實習護生考核成績為(74.23±4.21)分,實驗組則為(91.28±4.03)分,各數據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686 8,P<0.05)。觀察組教學病例患者總滿意度為98.00%,對照組則為86.00%,各數據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91 3,P<0.05),且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也優于對照組,各數據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誘導期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教學中,以個性化護理干預為前提的帶教法,不僅可強化實習護生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掌握,還可借助臨床案例的融合,幫助其快速掌握各類臨床護理經驗,可推廣。
[關鍵詞] 個性化護理干預;誘導期血液透析;生活質量;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6(c)-0154-02
誘導期血液透析是由保守治療向規律性血液透析予以過渡的階段,持續時間約為10~14 d,但因患者疾病知曉度、治療方案知曉度的低下,導致其呈現血壓失衡狀態,降低其生活質量。而以此為核心的臨床帶教,不僅要求實習護生掌握血液透析護理期間各項知識,還應熟練掌握個性化護理干預措施,強化患者生活質量。對此,取該院2017年5月—2019年3月時間段實習護生50名為研究對象,探討個性化護理干預對提高誘導期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的教學體會。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①實習護生資料。選取該院實習護生50名為研究對象,以隨機分配的方式納入參照組25名、實驗組25名。即參照組男護生2名、女護生23名;年齡區間在21~25歲,中位數為23歲;實驗組男護生3名、女護生22名;年齡區間在22~27歲,中位數為25歲。各數據間比較相似(P>0.05)。
②病例資料。共取誘導期血液透析患者10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50例、觀察組50例。對照組年齡區間在30~72歲,中位數為51.6歲;觀察組年齡區間在28~73歲,中位數為52.3歲。各數據間比較相似(P>0.05)。
1.2? 方法
參照組使用傳統帶教法,即在實習護生入科時,詳細向其闡述科室環境及規章制度;依據教學綱要擬定科學的理論知識、護理方法帶教活動。
實驗組使用個性化護理干預帶教法,即包含以下幾點:①于護生入科時,可依據其個體特點擬定合理的教學活動,輔之病例教學法的融合,強化其護理知識;按照患者文化程度執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住院24 h內完成相關癥狀評估,糾正其不良生活習慣及行為;增強患者自控意識,主動配合醫師救治。②將教學理念貫穿到臨床帶教活動的始終,以帶教目標為基準,提高護生個性化護理能力;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透析護理、飲食護理,而觀察組則是按照患者自身情況施以個性化護理,例如病情進展程度、體質優劣和飲食習慣、文化程度及經濟條件等。例如在心理護理帶教過程中,應向護生明確患者自身特點、疾病現狀,以此選擇更為適宜的心理疏導方案。因該部分患者就醫流程相對曲折,且對生命是否延續存在擔憂,一旦出現身體異常往往會表現為悲觀、失望等情緒,繼而產生厭世心理。而在此過程中,帶教教師應指導護生明確患者不良情緒的誘因,通過心理狀況的評估,擬定個體化疏導方案,在滿足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對其予以有效的關懷與鼓勵。同時向患者明確醫療技術逐步發展的背景下,腎臟替代治療也在持續性更新,應對醫護人員時刻保持信任感,以此在激發自身求生欲望的同時,強化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
比較各組實習護生考核成績、教學病例患者總滿意度。其中教學病例患者總滿意度以自制調查問卷的方式,通過滿意度評價表對其護理滿意度予以測評,若總分在80分以上為極滿意,總分在65~79分為滿意,總分在64及其以下則為不滿意,總滿意度=(極滿意+滿意)例數/總例數×100.00%。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各組實習護生考核成績
參照組實習護生考核成績最低分為64分,最高分為84分,中位數為(74.23±4.21)分;實驗組實習護生考核成績最低分為85分,最高分為96分,中位數為(91.28±4.03)分。各數據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0.686 8,P<0.05)。
2.2? 比較各組教學病例患者總滿意度
觀察組教學病例患者總滿意度為98.00%,對照組則為86.00%,各數據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比較各組教學病例患者生活質量評分
對照組教學病例患者軀體功能評分為(51.39±7.40)分、心理功能評分為(52.11±8.34)分、社會功能評分為(51.40±9.46)分、物質生活評分為(49.12±8.33)分;觀察組教學病例患者軀體功能評分為(58.36±8.54)分、心理功能評分為(59.33±8.38)分、社會功能評分為(58.45±9.61)分、物質生活評分為(57.39±8.40)分。各數據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4.361 5、4.318 1、3.696 7、4.943 1,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