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



摘要? ? 為了探究當地玉米種植的適宜密度,設置9個不同種植密度處理,研究陜北東南部區域不同種植密度對玉米產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榆單9號玉米在陜北東南部地區種植,密度以5.4萬~6.0萬株/hm2為宜,產量較高。
關鍵詞? ? 玉米;榆單9號;種植密度;產量;陜北東南部區域
中圖分類號? ? S513?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5-0014-01
黃龍縣域屬于延安市東部黃河沿岸區,屬于自然林區,小氣候條件較好,適宜種植玉米,玉米是當地的主要農作物之一。當地許多農民一直沿用小密度的栽培模式,株行距較大,產量停滯不前。
為了探究當地玉米種植的適宜密度,特進行該試驗。現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1? ? 材料與方法
1.1? ? 試驗地概況
試驗設在黃龍縣三岔鄉陳村,交通方便,地形平坦,地塊為殘塬地帶的平整長方形,試驗地塊肥力中等以上,基礎條件較好。試驗地常年施肥水平為土雜肥7 500 kg/hm2、碳銨450 kg/hm2、過磷酸鈣375 kg/hm2,玉米產量7 500~9 000 kg/hm2。
1.2? ? 試驗材料
供試作物為玉米,品種為榆單9號,是當地玉米當家品種,常年大田平均產量為8 700 kg/hm2。
1.3? ? 試驗設計
根據玉米種植密度的不同,試驗共設置9個處理,分別為3.9萬、4.2萬、4.5萬、4.8萬、5.1萬、5.4萬、5.7萬、6.0萬、6.3萬株/hm2,其中以當地農民習慣種植的3.9萬株/hm2作對照(CK)。3次重復,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20 m2。
1.4? ? 試驗過程
種植前試驗地塊深翻耙耱,按當地常規用肥習慣施用農家肥15 t/hm2、尿素225 kg/hm2、過磷酸鈣225 kg/hm2、硫酸鉀150 kg/hm2。于4月26日播種,采取浸種催芽、精量播種的方式。出苗后及時進行查苗補苗,嚴格實行“三間五定”,保證苗全、苗齊、苗勻、苗壯[1-2]。分別于玉米拔節期和大喇叭口期進行中耕培土。為防治玉米螟蟲和粘蟲,于玉米大喇叭口期用呋喃丹7.5 kg/hm2兌細砂150 kg/hm2攪拌均勻后撒在玉米心葉內。
為保證試驗結果的準確性,除試驗設計種植密度不同外,所有處理田間管理措施完全一致[3]。
1.5? ? 調查內容與方法
在玉米生長發育過程中,記載玉米出苗期、拔節期、抽雄期、吐絲期、籽粒成熟期、收獲期等生育期;同時,對當地的氣象變化、自然災害等進行了記載。收獲后進行室內考種,計算單位面積產量。
2? ? 結果與分析
2.1? ? 生育期
整個試驗區域為林區氣候,小氣候良好,不同種植密度處理玉米全生育期在124~130 d之間,試驗期間由于后期雨水較多,有徒長、稍晚熟現象(表1)。
2.2? ? 農藝性狀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種植密度處理玉米農藝性狀如株高、穗長、千粒重等相差不多,表明不同種植密度對玉米農藝性狀的影響不大。
2.3? ? 產量
由表3、4可以看出,種植密度5.4萬、5.7萬、6.0萬株/hm2玉米產量較高,與其他處理差異極顯著,但三者之間差異不顯著。
2.4? ? 抗逆性
榆單9號抗倒伏性強,倒伏率僅1.4%;抗病蟲性也較強,發病率僅5.7%(玉米黑粉病),蟲害率僅有2.1%,特別表現為高抗絲黑穗病,對玉米小斑病也有很好的抗性[4-5]。
3? ? 結論
試驗結果表明,榆單9號玉米在陜北東南部區域地區種植,密度以5.4萬~6.0萬株/hm2為宜,產量較高,可在當地推廣應用[6]。
4? ? 參考文獻
[1] 許波,許海濤,王友華,等.玉米新品種金富36的選育及應用[J].陜西農業科學,2009(1):11-13.
[2] 鄭少榮,羅長安,王海斌.玉米新品種正玉203選育與推廣技術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08(6):22-23.
[3] 馬巧云,劉桂珍,張明友,等.優質高產玉米新品種鄭農7278的選育及栽培技術要點[J].山東農業科學,2008(4):9-11.
[4] 徐青松,徐勁松,武巖軍,等.玉米新品種強盛1號的選育與研究[J].玉米科學,2006(3):14-15.
[5] 李藝博.不同種植密度對玉米群體結構的影響[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8.
[6] 李娜.不同種植密度對玉米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