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玥
【摘 要】本文從金融抑制、農村資金需求方面分析了民間借貸的社會價值,再從民間借貸體系、民間借貸制度方面探討了民間借貸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民間借貸;社會價值;發展路徑
一、民間借貸的社會價值
1.在現實經濟方面,民間借貸是對金融抑制的理性回應。中國的金融體制處于嚴格的金融管制之下,存在金融抑制,直接的表現就是金融服務短缺和效率低下。金融抑制是民間借貸存在的一大重要的現實經濟原因,其中,中小企業和農村地區是金融抑制的兩大方面。
(1)我國存在大量的中小企業,具有靈活的運行機制和較好的市場適應能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日益顯著,中小企業的發展存在大量的融資需求,卻面臨傳統的融資難問題,民間借貸在中小企業借貸方面,具有積極影響。由于借貸雙方彼此了解,有助于對借出資金進行實時監督,控制可能存在的風險,減少企業損失;其次,民間借貸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業機會和居民財富,從而促進了經濟發展,在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的同時,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了就業者的經濟收入,促進共同富裕。
2.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村資金需求也日益增長,其中的資金需求者包括農戶、農村里的鄉鎮企業、村集體等。以農戶為例,農戶的資金需求季節性強,資金需求額度不大而且次數較多,傳統金融機構大多難以滿足農村借貸的小額、多樣化的資金需求。
民間借貸在滿足農戶資金方面,具有四個優勢。首先,在制度方面,民間借貸可以根據當地的資金市場情況,實行市場化利率和交易,增加資金供給;在信息方面,在借貸雙方彼此了解的基礎上,相關的融資信息極易獲取且相對透明,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和保障。
(2)民間借貸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正規金融的缺位。
中小企業普遍在發展初期缺乏正規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一是因為商業銀行的機構裁撤,在欠發達地區,金融市場的交易成本遠遠高于城市金融,規模效益低下,金融市場的盈利潛力大幅度降低;二是因為商業銀行貸款缺乏動力,商業銀行存在權責不對等的現狀,審批權集中在地市級甚至省級以上機構,一旦出現違約,責任卻落在了基層,導致基層貸款動力不足;三是因為傳統金融機構的高貸款門檻,農村貸款和中小企業貸款多數缺乏抵押資產,而正規金融機構不愿承擔風險,故農村中小企業很少可以得到正規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銀行提供的貸款;四是因為傳統金融機構缺乏貸款的創新性,銀行一旦找不到與貸款這匹配的貸款品種,便不會提供相應的貸款,即使實際情況在理論上風險很低,導致民間廣泛的貸款需求得不到正規金融機構的支持。而民間借貸門檻相對低了很多,親朋好友之間的資金互助,且一般不會收取利息,期限可長可短,同時,民間借貸用途范圍廣,個人借貸可用于購買住宅、日常生活用品、子女教育等,企業可以通過民間借貸維持日常運作,擴大生產等。這些借貸的操作手續也相對便捷,通常只需要一張借條,資金到賬及時,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正規金融機構在民間貸款方面的缺口,讓民間資本充分發揮可利用的價值。
(3)民間借貸推動用戶線上化進程和建立新的定價機制
近年來,民間借貸走紅網絡借貸,出現了P2P網絡借貸平臺等新型的互聯網理財產品,用戶可以在線上直接完成購買,引導用戶理財向線上遷徙,這將幫助傳統金融行業完成用戶使用習慣的培育,推動金融市場整體線上化進程。對于傳統金融機構比如商業銀行,部分P2P借貸平臺在渠道線上化已經擁有相當的優勢,未來可能會成為成為部分線上渠道弱小的商業銀行的重要流量來源,會有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產品經由這些渠道實現真正的互聯網化設計和銷售。
相比較傳統金融機構,網絡平臺上的民間借貸更加注重業務線上化和大數據應用,依托大量的動態數據可以快速更迭定價模型,相比較傳統商業銀行的靜態定價模型具有較高的定價效率以及對定價精確度的持續優化能力,尤其對于具備小額、分散特征的個人信用借款,部分P2P借貸平臺的相關技術積累將具備一定的專業優勢,商業銀行未來可能借此連接借款需求,由商業銀行提供資金,平臺提供風險定價工具,達成傳統金融和新型金融的合作,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傳統金融自身轉型、增強競爭力,有利于傳統金融機構在互聯網金融浪潮下占領制高點,發揮客戶及技術優勢。
二、民間借貸的發展路徑構想
1.民間借貸體系方面:
近年來,民間借貸出現了村鎮銀行、農村互助社、私募基金等諸多新型金融組織形式,但由于在嚴格的金融管制之下,民間借貸的合法性得不到保障,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間借貸形式的多樣化與創新性。目前,需要對民間借貸的合法性作出合理的解釋,鼓勵民間融資體系多一點創新形式,發展更加多樣化、靈活化;目前中國有關民間借貸的法律體系尚不健全,阻礙了民間借貸的發展。中央政府對浙江一些典型地區試行金融改革,通過政府干預,促進金融體制改革以及金融組織形式創新,具體事例為創立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麗水農村金融改革試點等。目前,需要建立一套全面的民間借貸監管體系,覆蓋監管對象、監管主體、利率、違約情況等細節,多方位為民間借貸提供監管保障,促進其有序發展,少走歪路。
2.制度方面:
在中國,民間借貸并未合法化,也無法共用銀行的信用系統,因此借貸存在一定的違約風險,信息成本較大。可以參考美、日、德均建立的社會信用體系,例如美國,通過信用管理協會、鄧百氏公司、穆迪、標準普爾信用評級機構等信用評價主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覆蓋政府、企業和個人的社會信用體系。該體系既可以為正規金融機構提供信用信息,也可以幫助民間借貸機構降低借貸風險。
同時,發達國家普遍采取個人破產制度,一旦出現個人欠債不還、逃債等情況,債權人可以依法申請宣判債務人破產,在債務人資不抵債的情況下,也可以依法申請破產保護,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債權人的利益也減少了違約行為。中國市場經濟制度已初步確立,缺乏個人破產制度,則無法匹配更加開放、個人自由度更加大、私人財富增多的現實情況,難以穩定個人及社會的信用。最后,可以考慮傳統正規金融機構與民間借貸的合作,加快落實正規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和農村的資金扶持政策,優化民間借貸的資金來源。
【參考文獻】
[1]譚之博,趙岳.企業規模與融資來源的實證研究——基于小企業銀行融資抑制的視角[J].金融研究,2012(3):166-179.
[2]李晏,何姍姍.我國民間借貸法律規制路徑探析[J].河北金融,2018(12):38-41+48.
[3]王瀟.民間借貸規范發展問題探討[D].山東師范大學,2018.
[4]王成銓.我國民營中小企業民間借貸融資風險與應對措施探討[J].納稅,2018,12(34):230.
[5]姜欣欣.中國小貸行業的發展障礙與監管方向[N].金融時報,2018-12-03(011).
[6]陳忠海.古代的民間借貸[J].中國發展觀察,2018(22):62-64.
[7]段安琪.農村金融借貸業的發展及其法律規制[J].中國商論,2018(3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