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濤

內容摘要:互聯網與農產品批發市場融合,是我國傳統農批市場轉型的必由之路。從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現狀來看,雖然規?;⒕C合性都有所提升,農產品批發商的總體實力也不斷增強,但是調研發現,真正實現互聯網化經營的并不多。本文基于互聯網的特征,從農產品全產業鏈的視角,分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個層面,設計了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的優化路徑,并根據該路徑模式的特征,從國內選取了4個案例進行解釋。最后,提出了加快推進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優化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 ? 農產品批發市場 ? 優化路徑
引言
農產品流通作為支持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抓手,不斷得到中央的重視。近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將農產品流通建設擺在重要位置。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單獨提出了推進農村電商發展,提出要在農產品流通方面推進“互聯網+”,也為我國農產品流通業的發展指明了新方向。農產品批發市場,作為農產品流通體系中的重要一員,必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國家大力倡導“互聯網+”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快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與互聯網融合,加速我國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優化轉型升級步伐,是當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就這一問題展開了初步研究,以期為理論界研究和政府實際決策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
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現狀
從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來看,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農產品批發市場規模有平穩擴大趨勢。由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整理得到表1所示。從中可知,2017年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總成交額達到18365.68億元,2008年以來年均增長11.1%;其中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成交額為8802.57億元,2008年以來年均增長14.4%。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的成交額占農產品批發市場總成交額的比重由2008年的37.2%提高至2017年的47.9%,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地位不斷提升。從企業主體來看,2017年限額以上農產品批發法人企業數達到4946個,2008年以來年均增長11%,與農產品批發市場成交額的增長基本相當。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近十年來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模得到穩定增長,農批市場的綜合性也得到提升。
第二,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批發模式仍然比較粗放。如圖1所示,我國大部分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仍然處于批發零售兼容的粗放型發展模式,批發業態和零售業態之間的區分性不強,單純進行農產品批發的市場仍占少數。這是由我國農產品交易市場的發展國情決定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絕大多數是由村鎮集市轉型過來的,而且部分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依靠零售交易來維持發展。隨著2015年國家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并明確提出要全力暢通農村商貿渠道、促進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國內陸續有農批市場探索批發模式轉型,逐步擺脫批零兼營的模式,互聯網與農批市場的融合之路也逐步開啟,但在總體上仍處于探索階段。
第三,農產品批發市場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保持了一定速度,但總體份額仍然較低。有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電子結算交易額同比增長10%左右,增幅較2016年提高了約1.5個百分點。筆者通過實地調研,搜集了35個農產品批發市場共400家農產品批發商的相關信息。結果發現,僅有103家農產品批發商已實現了農批市場與互聯網的結合,占比僅為25.8%,這其中有48家農批市場本身就是互聯網經營型的農批市場,如圖2所示。與此同時,調查結果還顯示了樣本中有69.3%的農批市場希望得到互聯網的支持(包括已實現互聯網經營的農批市場),可見當前農產品市場對互聯網技術的需求是非常高的。
基于互聯網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優化路徑
(一)基本路徑設計
互聯網技術的涉及面廣,滲透率強。在互聯網的滲透作用下,傳統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必然面臨顛覆性的變革,互聯網技術對農批市場上下游節點上的滲透作用,必然也會引起對農批市場的間接作用。因而,在互聯網思維下,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在路徑上必須要以全產業鏈視角去審視,引導農批市場的轉型升級。在全產業鏈視角下,根據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三個層面,分別對每個層面進行優化:
1.上游:以農產品供給側為導向,搭建綜合信息中心。農產品批發市場與上游的農產品供給端之間關系非常緊密,上游農產品供給的變化,將對其下游農產品批發市場帶來重要影響。在互聯網技術介入下,要優化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就要根據上游農產品供給側情況進行優化,也就是更加精準地對農產品供給信息進行掌握。鑒于農產品供求區域范圍限制,本文以一個城市為單位進行分析。一個城市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往往較多,且分布在城市中心、市郊、縣域中心和鄉鎮各個區域。但由于我國許多城市內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往往分布零散、功能配套不全、互相協作不強,導致市場效率不高。為了克服這一問題,可以依托互聯網技術,搭建系統的信息平臺進行信息統籌。不同農產品批發商之間可以開展戰略合作,選擇縣城設立信息中心,結合本地農產品供求及特色進行批發營銷。信息中心可以與城市內的農產品大戶、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開展合作,將這些農業經營主體的農產品部分信息匯聚到平臺內,這樣該信息中心便成為農產品供給側導向的信息平臺。該信息中心保持與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信息互動,收集農批市場反映的農產品供銷信息,這樣便可以實現一定范圍內農產品生產端供給和消費端需求的緊密銜接。對于城市內供給的農產品,若銷往本地,那么可以借助信息平臺掌握不同農批市場對于該農產品需求,從而對銷地的供給數量進行優化調配。對于外地購進農產品,可以依托信息平臺了解不同農批市場對于該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從而優化采購規模,盡量避免農產品滯銷積壓,降低農產品采購和儲存成本,提高農批市場效率。
2.中游: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價值鏈進行重構優化。第一,以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協同”為導向,整合農產品批發市場資源?;ヂ摼W的介入,使信息流更加順暢,因此要借勢借力,引導信息流與物流、資金流協同。農產品批發市場首先需要匯集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打造農產品“三流協同”的樞紐。一方面,農產品批發商需根據訂單情況,選擇有條件、效益好、專業性強的農產品物流公司,建立線下農產品配送系統,從而有效對接下游的農產品加工商、零售商和消費者。另一方面,深化批發商與電商的資源整合。農產品批發商可以與阿里巴巴、京東等成熟的電商平臺以及當前發展較好的農村淘寶、淘實惠等農村電商平臺的合作,使更多的農產品可以通過在線服務的方式進行批發。第二,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促進農產品批發商的業務增值。在傳統農批市場運作下,雖然農產品批發商掌握較多的農產品交易信息,但是由于批發商之間存在競爭關系,因此批發商之間的信息基本不往來。而在互聯網作用下,信息將變得越來越透明化。借助上游的綜合信息中心便可以獲得大量的農產品供求信息。因此,農產品批發商應扭轉傳統經營策略,依托信息平臺對數據進行分析,更加精準地掌握市場實際需求,并以此為根據,促使上游農產品供應商及時對農產品的規模、結構進行調整。農產品批發商在此過程中承擔了一定的信息分析服務,為整個價值鏈提供增值服務。第三,拓展農產品物流服務,解決線上線下農批市場融合過程中出現的銷售“長尾效應”。在互聯網時代,電商成為重要的業態,線上農批市場與線下農批市場的融合發展是必然趨勢。但在融合過程中,受市場上普遍存在的對農產品消費習慣的影響,在線上農產品批發銷售的訂單容易出現“長尾效應”,即訂單頻次高,但訂單規模小。農批市場顯然應對這種“長尾效應”引起充分重視,加大物流服務,盡量避免因訂單數量多、范圍廣、物流輻射范圍小而出現農產品積壓倉庫。農產品批發商可以根據綜合信息平臺,綜合分析農產品物流情況,從而拓展快遞業務,優化快遞網絡布局,特別是構建小件農產品快遞網絡。農產品批發商可以先選擇某種高附加值的農產品為試點,探索成效,以后不斷拓展到種子、化肥,甚至農機等領域。
3.下游:優化傳統農批市場與電商融合的方式。從我國農批市場走向“電商化”的經驗來看,絕大部分的農產品批發商都遵循了依托成熟的電商平臺構建在線批發服務體系的路線。這種方式有其優點:首先是平臺成本低,其次是成熟的電商平臺有服務經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最突出的就是會造成一個大的電商平臺內過度集聚農批商,從而出現同質化競爭。從長期來看,這種方式并不利于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發展,所以勢必要探索新的融合方式。第一,探索農產品批發商與跨境電商平臺融合。根據農產品流通的相關理論經驗,農產品價值高低,與產銷地的距離在一定程度上呈現正比關系,因此可以認為農產品批發商業務輻射半徑的擴大,會提高農產品的整體價值。所以,探索實施農批市場的跨境電商,不失為一種可取的方式。受慣性思維影響,跨境電商平臺可能更加傾向于服務工業品,對農產品存在“不友好”狀況。因此,農產品批發商需要守正出奇,加大與跨境電商平臺的合作,提高合作深度。一方面,農批商應提高自身農產品的質量與特色,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跨境電商平臺的接受度。另一方面,農批商應加大對跨境平臺的宣傳,為跨境電商平臺提供“免費”營銷、體驗式營銷,從而加大跨境電商平臺對農批商的認同度。第二,探索構建質量可追溯體系。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始終是社會關注的方面,但由于農產品最前端供應商分布零散,不容易構建系統的質量安全監管系統,因此有規?;A、功能集成的農批市場可以探索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在全產業鏈引導下,對上游供應商加大農產品種子、種植或飼養用料、農產品加工等的監管,下游加大對物流和銷售的監管。第三,探索構建電子結算體系。在互聯網時代下,交易快捷化越來越成為大眾需求。對于農產品批發商而言,提高其交易速度,也是贏得顧客青睞的重要途徑。因此,可以聯合線上線下批發市場,構建批發市場的電子交易結算中心,提高批發市場的交易效率。
(二)案例分析
根據以上優化路徑,筆者通過搜索了解分析,發現國內有部分批發市場已借助互聯網,開啟了農產品批發市場優化轉型的道路。
1.武漢白沙洲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建立了綜合信息中心。武漢白沙洲農副產品批發市場與古登電子商務合作,共同搭建了綜合信息管理平臺。該平臺根據批發市場運行,有機整合了糧油、果蔬、水產品等各類農產品的相關信息,并將這些農產品信息公開,使得該市場的農產品信息充分共享。這樣,農產品批發商按照當地市場的規則來確定農產品價格,而不再是自己坐地起價。根據了解,該批發市場的這種模式運行半年后,解決了當地農產品市場價格虛高的問題,農產品的價格整體得到下調。同時,該批發市場借助信息管理平臺,拓展了農產品安全監測功能,對不合格農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2.深圳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全面實施農批市場供應鏈信息化。深圳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是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經營農批市場的統稱,該公司在全國35個主要城市經營了約50家農批市場。依托互聯網技術,深圳農批市場建立了“大白菜+”平臺,可以為農產品批發商提供貨源地、銷地、進貨量、庫存量、市場價格等多個有關農產品信息的指標。為了提高批發商信用,“大白菜+”平臺提供了批發商相關數據,建立了信用風控體系,并根據批發商信用好壞、梯次給予金融服務。為了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大白菜+”平臺打通了批發商備案、批發市場備案、產品檢測、物流車聯網等信息,構建了農產品供應鏈全程質量可追溯系統。
3.阿里農產品電商平臺在農產品批發市場的體驗式營銷上跨出了重要一步。多年來,阿里巴巴集團在農產品批發零售等領域做出重要嘗試。由圖3可以看出,阿里平臺在農產品銷售上取得顯著成績。通過農村淘寶等電商平臺,阿里巴巴在生鮮農產品領域建立了“新零售”模式,包括生鮮農產品批發交易。其中,在體驗式營銷方面亮點明顯,2018年農村淘寶開設線下農產品體驗店,通過線上服務、線下體驗,提高農產品批發市場與消費者互動,同時也可以通過消費者數據積累,為下一步農產品種類的優化調整提供數據支撐。
4.遼寧沈陽盛發菜果批發市場在電子結算上提供了重要示范。遼寧沈陽盛發菜果批發市場在優化傳統農批市場與電商融合方式上進行了重要探索,尤其是在電子結算體系構建上有重要示范作用。在其電子結算體系下,農產品批發交易的雙方可通過有身份證明的儲值卡,掃描交易二維碼即可完成交易。在此系統里,包含在該批發市場的蔬菜果蔬產品種類、數量、產地、供應商信息、批發商信息、農產品質量等級等多維信息均實現了可查詢,基本實現了從蔬菜果蔬產品從進場到交易結算整個流程的信息化管控。
加快推進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優化的建議
基于上文設計的新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為了加快推進這種農批市場體系構建進程,加速我國農批市場轉型升級步伐,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從根本上扭轉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經營理念。國內傳統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需要在經營理念上對互聯網融合引起充分重視,在經營發展上應摒棄傳統的只靠規模、靠價格競爭的思維,不斷向互動性、公益性、現代化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經營轉變。這可以借鑒河北“勒鮮城”的經驗,它依托互聯網平臺而發展現代農批市場,充分整合了線下的農產品供給,并銜接了物流和金融等功能,打造了共享型的農批市場,大大減少了農產品批發交易的環節和成本。
第二,充分利用新型的信息技術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系統管理。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應不斷推進“智慧農批市場”建設,按照農產品批發所在供應鏈的上下游,將大數據、云計算等新型技術融入到各個環節,貫穿整個農產品流通體系。特別是對農產品批發市場而言,應加強門禁系統、農產品安全監管系統、交易結算系統、物流配送系統、廢棄物處理系統等的信息化管理,全程強化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系統管理功能,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標準化建設。
第三,強化農產品批發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無論是哪一個區域、哪一個市場,缺乏龍頭企業支撐肯定不會有好的成效,相反還會因小打小鬧而出現同質化競爭的詬病。因此基于互聯網構建新型農產品批發市場體系,也必然要有龍頭企業的支撐和引領。只有龍頭企業,才能充分掌握市場信息,才有足夠實力共建信息平臺。深圳市農產品集團就是重要的例子,它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培育過程中就充分遵循了龍頭引領理念,目前該集團已擁有實體農批市場29個,市場總交易額有千億元。依托集團的龍頭優勢,與阿里巴巴、騰訊等知名電商合作啟動了“互聯網+農批市場”模式。
第四,積極拓展體驗服務。未來的消費市場是體驗性消費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也不例外。在互聯網支持下,農產品批發市場要充分利用電商在線平臺的有利資源和線下實體市場支撐,加快推進農批市場的體驗服務。引導電商等線上主體的網上沖浪、信息查詢、線上互動等功能引流到線下實體農批市場,同時也應注重開發線下農批市場的購物體驗功能,優化體驗型模塊功能,提升顧客對體驗的滿意度。這種引流也可以從線下體驗到線上體驗,實現線上線下體驗有機融合。
第五,全面優化政策和服務供給,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農產品批發市場帶有一定的公益性屬性,因此其發展不能完全由市場機制決定,而是要政府予以一定的幫扶和調控。特別是針對當前國內許多農產品批發市場互聯網意識還比較薄弱,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宣傳,并出臺有利的政策進行扶持,引導更多的農產品批發商愿意參與互聯網經營。同時,政府部門也要主動為農批市場牽線搭橋,與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電商協商并推動合作,助力線下農批市場成功向互聯網經營轉變。
參考文獻:
1.蹤鋒.電子商務環境下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8(4)
2.馬增俊.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現狀及熱點問題[J].中國流通經濟,2014(9)
3.曹玲玲,陳沛然,劉彬斌等.農村電商創新主體發展路徑及生態價值鏈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7,45(17)
4.王超. “批發市場+互聯網”背景下我國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8(21)
5.依紹華.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狀況調查及對策建議[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9(6)
6.劉天祥.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效率及其提升的再思考——基于新興古典經濟學的視角[J].商學研究(雙月刊),2018,25(6)
7.Fare,R,Pasurka,et al. ?Multilateral productivity comparisons when some outputs are undesirable: a nonparametric approach[J].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1989,71(1)
8.胡歷芳,曾寅初.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集團化發展的多維特征及對策建議[J].中州學刊,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