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艷 李樂樂
【摘 要】隨著股權激勵計劃在各大企業的廣泛實施,其動因以及實施效果一直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與研究。本文通過學者對股權激勵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文獻梳理,總結出股權激勵的研究現狀,同時并提出新的研究展望。
【關鍵詞】股權激勵;激勵動因;激勵效果;文獻綜述
一、引言
1999年中國開始將股票期權作為一種激勵方式帶入國內資本市場。隨著選擇實行股權激勵計劃的國內外企業越來越多,可以說股權激勵計劃已經受到了很高的關注度。文章通過對其研究成果的梳理與總結,探尋新的研究點。
二、國內外研究動態
(一)國外研究動態
1.股權激勵動因相關研究
Berle and Means(1932)提出在兩權分離的背景下,公司所有者和管理者的利益出現分歧,而實施股權激勵可以緩解利益沖突,股權激勵還使得管理層無需花費高昂的成本費用監督管理層的行為,從而實現雙贏。Smith和 Watts(1982)的研究認為有些企業實施股權激勵計劃主要是為了股權激勵能夠達到節稅效果,因此高管想達到少納稅的目的會考慮推出股權激勵計劃。Murphy(2003)研究發現,對管理者實行股權激勵還有助于風險規避者接受一定的風險,在行權期內只有當行權價格低于股票價格的時候,管理者才會獲得激勵報酬,促進管理層接受一定風險來獲得相應的報酬;并且發現公司對技術創新的需求度高,實施股權激勵更加順利。因為公司研發需要大量的技術人員的支持,實施股權激勵計劃有助于招攬外界的人才。而且技術需求創新較高的公司股權激勵對象的范圍很廣,從高管到核心技術人員甚至普通的員工都可以被激勵。
2.股權激勵與公司績效關系的相關研究
(1)正相關論
Jensen and Meckling(1976)發現當管理者擁有公司的一部分股權時,股東與管理者這種利益的差異就會隨之縮小,實現兩者利益的趨同。Christoph Kaserer與Benjiamin ?Moldeenhauer(2012)通過對整個樣本分析基礎上得出股權激勵通過股價變動可以對公司經營產生積極影響。Tian(2016)實證檢驗了行業監管與股權激勵對企業風險的影響程度,結果發現隨著行業監管力度的加大,上市公司的風險也會隨之增加,而股權激勵的實施能夠使風險減少。
(2)負相關論
Fama and Jenson(1983)在他們的研究中得出: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大化,當管理層持有股比例占比過大時,就會出現管理層操控董事會的情況,就會損害到股東和投資者的利益。Himeberg(1999)在對醫藥行業上市公司實證研究中,發現在均衡企業各種發展因素基礎上,這樣想嘗試由實施股權激勵而給企業帶來績效的作用變得更加微弱,也并不能給企業帶來一定的額外利益。Ohad Kadany和Jun Yang(2006)研究發現,管理層會做出諸如通過操縱報表等手段來提升公司的股價,從而從中謀利的內部操縱行為,這種私利行為會給企業帶來重大的經濟和信譽損失。并且這種內部交易操縱的行為的可能性會隨著高管手中股權的增加而增大。
(3)不相關理論
Demsetz and Lehn(1985)的研究中指出管理者持有的股權屬于內生變量,它主要受公司外部環境的影響。實證分析表明公司的經營業績并不隨著管理人員持有股份的變動而得到改善。Oyera and Schaefer(2012)發現公司對普通員工實施股權激勵并不會導致企業績效的提升,反而使企業的成本加高。
(二)國內研究動態
1.股權激勵動因相關研究
呂長江、張海平(2011)指出實行股權激勵有助于緩解管理層與股東的代理矛盾問題,避免過度投資或者投資不足。鄭慧蓮、呂長江等(2011)研究發現在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的情況下,股權激勵的推行存在著福利效應,此時這種福利性的激勵計劃起不到促進作用。肖淑芳、劉穎、劉洋(2013)指出管理層的權利對于盈余管理行為有著直接影響,管理層的權利大,使得股權激勵成為管理層“尋租”的可能性大,從而影響到公司價值。李秉祥和惠祥(2013)研究指出如果企業的高管處于一個年紀較為年輕的水平,則這個企業會更可能實施股權激勵,因為高管年齡較大,在較短時間內退休則不太可能跳槽,因此企業出于激勵年輕高管的動機,會考慮推出股權激勵計劃。何世文(2015)通過研究將股權激勵動因歸納為五個方面:規避委托代理所產生的問題、防止管理者作出短期行為、促進公司人力資本的升值、提高員工凝聚力和合理避稅。
2.股權激勵與公司績效關系的相關研究
(1)正相關論
王云嬌(2015)通過對比激勵計劃實施前后企業財務績效和市場反應發現,實施股權激勵有助于優化企業的治理結構和企業業績的提高。崔玉瑤(2018)通過理論及實證分析,認為股權激勵是有利于提高公司績效的,有助于企業增加價值。袁紫薇,馬書田(2019)利用2012-2017年327家國有上市企業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國有混企經營績效會隨著薪酬激勵和股權激勵的提高而提高。
(2)負相關論
吳育輝等(2010)發現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確實會增加其機會主義行為和短期行為的可能性,將無疑將增加企業代理成本,不能產生激勵作用。崔學剛、周穎(2012)以光明乳業為例,發現股權激勵會導致內部控制人問題,基于高管層特殊的利益格局,企業通過解鎖條件、費用分攤、以及股權的定價等行為,均在企業制定股權計劃之前都有預期,實則可能操縱股價,高價拋出,為自身牟利損害公司價值。蘇冬蔚等(2010)分析得出高管人員有通過盈余管理提高行權可能性的動機,但而后伴隨著企業經營業績大幅度下滑現象。
(3)不相關論
白潔(2013)發現股權激勵執行后的績效提升并不顯著,在企業實行股權激勵對不同行業刺激效應不同。關明坤、潘海亮(2015)以5%的持股數額比例作為一個維度,發現股權激勵實施與否與企業經營績效并沒有一定聯系,同時認為在實施過程中當持股比例達到一定臨界點后,反而會給企業造成不利影響。鄒靖(2016)的研究也指出股權激勵對公司績效沒有顯著性影響。
三、總結
通過對國內外的文獻梳理可知,我國對股權激勵的研究比較遲,股權激勵相關的制度政策與法律法規不健全,再加上資本市場并不完善,使得股權激勵研究受到了一定限制。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企業實施股權激勵的動因主要有兩方面:第一種是降低代理成本,第二種是為高管謀取私利。針對股權激勵與企業業績關系研究,有的學者認為股權激勵與企業業績呈正相關,而有的學者認為呈負相關或者不相關,學者們無法形成統一的結論。近期關于股權激勵的文獻開始關注股權激勵導致的盈余管理問題,認為股權激勵計劃可以誘導盈余管理行為。
【參考文獻】
[1]辛宇,呂長江.激勵、福利還是獎勵:薪酬管制背景下國有企業股權激勵的定位困境——基于瀘州老窖的案例分析[J].會計研究,2012(29):67-75.
[2]陳效東.管理層股權激勵與審計監督:利益權衡還是信號傳遞?[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7,(4):39-48.
[3] 劉銀國,孫慧倩,王燁,古柳.業績型股權激勵與盈余管理方式選擇[J].中國管理科 學,2017,25(03):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