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小霞
【摘 要】普惠金融最早使用是在2005年聯合國宣傳國際小額信貸年,后來被眾多學者統一定義為一種能夠以可負擔的成本、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成員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發展結果。盡管這一概念出現才僅僅十幾年的時間,但是要實現這一概念的最終結果卻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需要不斷地摸索與實踐改進。本文從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歷程出發,分析了普惠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而提出構建我國普惠金融體系的對策與思路。
【關鍵詞】普惠金融;經濟發展;對策
一、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歷程:從民間金融、微型金融到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的發展最初是從傳統的民間金融開始的,后來逐漸過渡到服務大眾的微型金融,不論是民間合會、互助資金組織、小額貸款機構,還是信用社、村鎮銀行、合作銀行、互聯網金融、資本市場中的小型融資市場層級,都體現出金融服務的普惠性。目前中國的普惠金融體系正在逐步形成與不斷進行改善。
小額信貸是普惠金融的早起形態,普惠金融主旨是怎么樣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人群特別是小微企業、農村居民、貧困人群提供金融服務。普惠金融的整個形成過程經歷了從小額信貸階段、為貧困人群提供一系列服務的微型金融階段,最后發展到可以為所有需要金融服務的人群提供持續服務的普惠階段。
二、普惠金融與經濟發展
金融的發展的最終目標是要惠及所有的人群,也就是說讓所有對金融服務有需求的人群都能平等地享受到金融服務,發展普惠金融也是改善不同地區經濟發展差異過大的最有效直接的途徑。普惠金融是能有效、全方位地為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普惠全融的不斷發展,不僅有利于更多的人享受金融服務,參與經濟活動,而且有利于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一)金融與經濟的關系
金融是國民經濟的核心,經濟的發展促進金融的產生與發展,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又會反作用于經濟的發展。金融體系健康穩定有序的發展,可以是資金和資源得到有效的配置,進而促進經濟的高效發展。而經濟的高效發展又能進一步推動金融體系更加高速運轉。相反如果經濟發展過于落后則會阻礙金融業的發展,金融市場發太落后,資金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又會制約落后地區的經濟發展。
如今我國不同地區金融發展嚴重失衡,金融資源資源流向城市、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而農村地區、西部地區的金融發展體系相對來說非常薄弱,貧困人群等弱勢群體根本無法得到與其他群體相同的金融服務。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18年地區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顯示,雖然我國31個省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均為正增長。但是我國不同地區的社會融資總規模相差非常大,排名前三名的廣東、浙江與北京分別為2.25萬億、1.95萬億與1.78萬億,西部地區、貧困地區的社會融資規模則非常小,青海、寧夏等貧困地區的年度融資規模分別為0.12億元與0.53億元。
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但中國目前的金融體系卻存在嚴重的地區不均衡性,偏遠落后地區被排斥于金融體系服務之外,這些地區的及經濟發展也十分困難。解決金融發展的地區不均衡性和金融服務范圍的局限性成為提高當下經濟發展水平、消除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的首選。普惠金融意在改善金融體系的分布狀況,讓所有地區的居民享受到金融服務,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二)普惠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普惠金融的主旨就是提升金融服務的廣度,擴展金融服務的普及層次,讓更多由金融服務需求的群體享受到金融服務,于此同時,金融服務便利性的提升將對實體經濟起到進一步的支持作用,推動實體經濟不斷發展。當前,普惠金融理念提出的惠及對象主要有:受貸款難問題困擾的中小微企業、普通居民以及農村地區的貧困居民。將金融服務以可負擔的成本延伸到中小微企業、普通居民等被排斥在傳統金融體系之外的資金需求群體,提高金融服務的可得性,是提升實體經濟運行效率的有效手段。
目前,中小微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依舊是阻礙其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主要是因為:大型企業的資金需求偏向于期限更長、規模更大的資金,而中小微企業則由于自身發展的原因需要小規模的、流動性更強的資金,但是目前由于存貸息差較大,商業銀行依靠貸款給大型企業就能獲得豐厚的利潤,故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的動力明顯不足,中小企業資金需要又及其旺盛,供需嚴重不平衡加劇了中小企業融資的難問題。
普惠金融通過進行金融體系創新,主要包括制度創新、機構創新、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等途徑為小微企業提供資金。不僅能夠解決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問題,使其獲得必要的金融服務,更能實現降低交易成本、擴大服務規模等目標,而且可以促進金融體系的完善。
由于金融體系的不完善、金融產品種類相對匱乏,針對普通居民設計的金融產品往往很單一。由于目前資本市場的投資具有相對較高的資金門檻,而且需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這就使得大部分的居民特別是農村、小城鎮的居民往往無法選擇這些收益率更高的投資工具,只能將資金存入銀行,獲得收益較低的利息收入。
隨著金融體系的不斷完善,金融服務越來越深入大眾的生活,給普通民眾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給經濟領域的發展帶來正面影響。順應此背景,繼續堅持普惠金融的理念有著重要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普惠金融意在讓包括弱勢群體在內的群眾享受金融服務,讓金融服務惠及更多人群,同時,更多的群體參與金融活動,也將促使金融市場更加繁榮,從而刺激經濟的發展。現階段,金融體系發展十分不平衡,資金、資源和服務都集中在大城市及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而金融服務卻無法延伸到農村地區、偏遠地區,如此一來,缺少資金的支持又使得這些貧困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的發展變得十分困難。普惠金融理念的提出是克服此類問題的一項重要嘗試。延伸金融的發展范圍,讓更多的群體享受金融服務的便利,提升金融市場的群眾參與度,對繁榮金融市場發展、提高經濟發展水平至關重要。
三、建設我國普惠金融體系的思路與對策
加大數字普惠金融體系的建設力度,認識并且發揮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意義與優勢,持續推進信貸創新。金融的核心作用就是融通資金,從而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而互聯網時代的普惠金融發展,就是將資金更有效便利地提供給小微企業、“三農”等弱勢群體。而怎樣才能優化資金的融通效率和效果,怎樣才能優化資金的合理配置是決定一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環節。通過信貸技術的創新,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從而做到優化資金融通和配置。互聯網金融有效促進了信息消費,極大地支持了電子商務發展,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尤其是隨著我國互聯網用戶的不斷增加,弱勢群體在網絡上的信用信息量迅猛增加。搜集和處理客戶的軟信息能力的提高將成為信貸技術創新的關鍵。互聯網企業運用云計算、大數據、定位服務等先進技術,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合作,進行信貸技術創新,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促進普惠金融的發展。同時,互聯網金融應該在資金需求方與供給方之間提供有別于正規金融業市場的新渠道,提高資金融通的效率。
【參考文獻】
[1] Bogan, V.L., Capital sutructure and sustainability: An empirical study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Vol.94, No.4, 2012.
[2]晏海運. 中國普惠金融發展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3.
[3]貝多廣,李焰.數字普惠金融新時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