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苗
【摘 要】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是當前社會的共識。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文創形式發展成為主流,促進文化經濟發展,提高國民文化自信。本文結合“互聯網+文創”時代背景,分析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泥塑”的發展現狀,提出科學合理的文創發展模式。
【關鍵詞】南京泥塑;文創;傳承和發展;文化經濟
一、南京泥塑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南京泥塑研究背景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提到: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增強,經濟和社會的急劇變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保護和發展遇到很多新的情況和問題,面臨著嚴峻形勢。
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普及,使得人們在享受數字化服務時,忽略了優秀的傳統工藝,而能被大眾消費的泥塑工藝品也因缺乏創新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已然成為當前社會的共識。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兩創”方針,為非遺文化的保護和發展問題指明了方向。近幾年我國政府相繼出臺了多種措施降低傳統文化的創業成本和運營成本,以鼓勵文化產業的發展。各級政府和民間團體紛紛行動,探索弘揚傳統文化的具體途徑和有效舉措,更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向高潮。
在“互聯網+文創”的新時代背景下,將互聯網的創新與文化產業的創意相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文創形式發展這一主流應運而生。
(二)南京泥塑研究意義
本文通過分析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泥塑的發展現狀,在“互聯網+文創”時代背景下,提出科學合理的泥塑文創發展模式。
將泥塑文化轉化為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讓非遺走進國人的生活,以優秀非遺文化滋養國民科學、思想與道德素養,并反哺經濟社會發展,反哺民族文化復興,透過新形態的文創模式促進南京泥塑的保護、傳承和發展,從而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及文化自信。同時也希望引起各界人士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問題的思考,鼓勵加入泥塑文化的保護工作中,實現文化的全民參與。
二、南京泥塑發展現狀
(一)泥塑文創發展遲緩
南京文創產品的在全國市場占有率較低,目前以非遺為資源進行設計開發的機構多為中小型民營企業和工作室,泥塑從業者生產分散、資源整合能力較差、數量和能力有限。創意產業協會,研發機構等發展滯后。同時泥塑文化傳承人的產權意識薄弱,手工作品在未授權時被模仿抄襲的狀況屢見不鮮。
(二)高素質人才匱乏
非遺的傳承和發展離不開文創人才的有效支撐。當前在非遺領域缺乏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及能夠將創意產品產業化的經營人才。多數泥塑手藝人缺乏創新能力,產品的生產運營缺乏專業的經驗管理和銷售團隊。
(三)外來文化沖擊
市場精神文化消費的多樣性需求下,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讓文化傳播跨越了地理界線。傳到中國的外國文化以其新奇性帶來的沖擊力讓國人精神消費得到滿足而漸漸淡忘本土文化,泥塑工藝品無人問津,泥塑文化逐漸流逝。
(四)新時代需要新發展
由于數字化產品的普及,泥塑工藝品的消費市場喪失了發展空間,城市消費市場大多被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占據,國外市場發展空間有待挖掘。文創產業的市場體系和市場服務機制不夠健全,南京泥塑的發展大部分仍然局限于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未跟隨時代潮流進行創新設計。
三、南京泥塑文創發展模式
在“互聯網+文創”的背景下,依托互聯網平臺,實現文化資源的供需方的對接,為創意人群和產品市場之間搭建了信息交流和傳播平臺,以便創意資源在不同的文創產業領域進行流通,將創意以不同的產品形式表現出來,擴大文化傳播的領域,實現文創產業的持續發展。
(一)泥塑O2O社交平臺
創立“泥塑O2O社交平臺”,利用互聯網的無邊性,為泥塑手藝人,傳統文化愛好者、消費者、提供互動平臺,實現國內外熱愛泥塑等非遺文化的群體便捷地交流泥塑文化,討論泥塑藝術。研發APP建立小眾泥塑藝術社區,如泥塑交流區,有助于實現各文化子群間的心得交流,擴大泥塑文化的影響范圍。
(二)泥塑原型衍生
在當下數字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利用泥塑原型構建起游戲、動漫、電影等衍生品文化產業鏈,設計以泥塑為原型的產品,以“活態”方式來提高泥塑和人們生活的密切程度。如以泥塑經典形象為原型來演繹泥塑藝人故事,在傳播泥塑文化、擴大泥塑受眾群體的同時提高泥塑傳承人或手藝人的知名度。
(三)文創品牌
泥塑發展借助藝術市場開啟藝術營銷模式。泥塑文創產業利用數字、網絡等信息技術進行泥塑工藝品的創作、生產、傳播等,全力打造自身的品牌形象,降低企業進入泥塑文化產業的難度,擴大泥塑文創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在市場環境作用下,各文創企業不斷進行合作與競爭,促進泥塑的形式多樣化,提高泥塑的品牌知名度。
(四)“文化+”模式
將泥塑文化和旅游、科技、影視等行業結合,使其在不同領域傳播,擴散影響力。以“文化+旅游”模式為例,將泥塑文化植入旅游市場。如打造“泥塑文化專屬旅游路線”,不僅提升旅游業開發的高度,還激活游客對非遺的文化認同和生產消費。也可將其他非遺文化嵌入旅游路線中,使游客獲得多種文化體驗。
(五)粉絲經濟
在微博微信等媒體平臺對泥塑文化和文創產業進行宣傳,對泥塑文化傳承人或者手藝人進行包裝宣傳以擴大知名度;邀請知名人士或者當紅明星對泥塑工藝品進行宣傳代言,利用明星效應,在相關粉絲群體中進行文化傳播,形成一定規模的粉絲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促進了泥塑文化的傳播。
四、總結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今這個特殊的時代背景下不斷發展進步,同時也不斷地注入著新的內涵。時代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文創發展形式逐漸被人們看好。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南京泥塑要抓住“互聯網+文創”這一發展機遇,改變傳統的商業模式,結合時代特征以文創形式發展,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將文化藝術融入生活,引導社會對非遺文化的關注,滿足人們的精神消費的同時,產生經濟效益,促進文化經濟的發展。
以大學生為主力的青年一代,要有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和傳承意識,激發自己對非遺文化創業的熱情,培養青年群體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朱坤,張寶珠,董浩.河南泥塑文化發展策略研究[J].旅游縱覽.2018,(09):189-190
[2]伏婧.秦淮非遺文創品牌設計思想[J].新美術.2018,(12):126-128
[3]王蘭梅.“互聯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及未來模式探索[J].中國商論.2018,14(016):16-17
[4]何麗花,吳祝紅.互聯網+”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研究[J].市場經濟與價格.2016,07(003):4-7
[5]張蘇秋,王夏歌.互聯網+文化產業的經濟邏輯與自覺實踐[J].文化產業研究.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