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毅
【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廣西賀州富川縣朝東鎮岔山村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情況,存在的問題以及模式可復制性的啟示。岔山村通過“古道文化+美食+互聯網”,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游,使它成為賀州傳統村落傳承保護、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典范。
【關鍵詞】賀州傳統村落;岔山村;文旅融合;發展
一、引言
岔山村位于富川瑤族自治縣朝東鎮北面,天降異石,山開兩岔,岔山村因此得名。岔山村全村轄3個自然村,總人口964人。近年來,岔山村依托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古道文化+美食+互聯網”,大力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為賀州傳統村落傳承保護、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典范。
二、岔山村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情況
(一)精準定位,打造“瀟賀古道入桂第一村”
岔山村始建于明代初期,是嶺南地區傳習中原文化的先導和交融地,是中原通過瀟賀古道進入嶺南的主要入口,岔山村與湖南省巖寺營僅一山之隔,是湘、桂兩地農副產品和食鹽的重要集散地。當地政府充分認識“瀟賀古道入桂第一村”的文化魅力,組織村民進行岔山古戲臺重建、百年古井挖掘、瀟賀古道恢復、興隆風雨橋修繕等,建成一家村史館——岔山村博物館以及民俗體驗館、瑤族油茶展示館、知青館、農家樂、扶貧商店等。擦亮“瀟賀古道入桂第一村”這塊金字招牌。
(二)發揮黨支部和村委的戰斗堡壘作用
為切實發展岔山村鄉村文化旅游,當地政府充分發揮岔山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當地政府多次召開黨員大會,黨支部分別做各黨員的思想工作,5個小組37名黨員,每周開3-4次大會,逐步達成統一意見。最后,再召開群眾大會,通過全村黨員做群眾的思想工作。通過全村黨員的努力,岔山村的環境衛生得到了極大改善,所有的家禽和牲畜或賣或遷移出古街道,通過黨員與群眾共同清洗、修繕,牛欄、豬欄、雞舍恢復了昔日客棧的容貌。當地政府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成立婦女油茶互助社、果蔬種植扶貧合作社、勞務輸出扶貧合作社、新農村亮點工程理事會等,走“政府決策、群眾參與”的鄉村旅游發展道路,黨支部和村委干部、黨員干部、黨員積極分子帶頭投資投勞,動員群眾參與,群策群力開發旅游產業。
(三)創新運作模式,發掘特色美食,抓住游客“鄉愁體驗”味蕾
岔山村創新“古村文化+特色美食+互聯網”的運作新模式,緊扣千年瀟賀古道和古村資源優勢,將岔山村定位為“瀟賀古道入桂第一村”后,融入“互聯網+”經營理念,建成了賀州第一個商業級免費無線wifi,實現了全村商業級無線WIFI免費覆蓋。同時開發古道的油茶、梭子耙特色農家美食,豐富鄉村旅游的內涵。
(四)精準定位,主動宣傳,將岔山村納入區域聯動文化旅游新線路,打造知名度
定位打造“瀟賀古道入桂第一村”后,當地政府和全村開始主動宣傳,先是在網絡論壇、社區、微信、微信公眾號等自媒體平臺上宣傳,村委動員全村群眾積極轉發岔山村相關宣傳,地方政府、市縣旅游部門動員黨員干部周末帶領家人到岔山體驗古道文化,轉發微信朋友圈。當地政府主動邀請自媒體微信公眾號到岔山體驗鄉愁古道文化,借助秀水狀元村的名氣宣傳。
(五)精準定位旅游產品,豐富旅游產業結構,提升鄉村文化旅游附加值
為了增加收入,豐富旅游產品,針對湖南游客喜歡臘味的特點,當地政府鼓勵黨員率先帶頭用本地土雞、土鴨、土豬腌制臘鴨、臘肉,由于臘味制作考究,采用本地家禽制作,品質好,價錢合理,臘味成為了岔山村群眾又一重要收入。
(六)培育旅游股份新農民,文化旅游不斷延伸拓展
岔山村以文化旅游為契機,通過組織群眾加入合作社等各類經濟體形式,鼓勵群眾參與旅游項目配套設施的投資建設,依照協議獲得分紅。引導村民在古街道周邊打造微田園、微果園、菜中村、花中村,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經濟和農家樂經濟,延長旅游產業鏈條,豐富游客到岔山村游玩的體驗,形成了“探古、賞荷、登山、采果、摘菜”的鄉村休閑養生度假旅游新格局。
(七)統一管理,實現岔山文化旅游良性發展和雙贏
當地政府成立管理委員會,對岔山村的旅游市場進行有效管理,餐飲和旅游產品統一制定價格,對從事餐飲人員的衣著和餐飲的環境衛生標準等都做了規定,設置舉報電話,管理委員會不定期巡查,兩年多來,沒有接到一個投訴電話,維護了良好的旅游市場。
(八)整合資源,實現旅游眾籌全覆蓋
全村通過整合項目資金,對扶貧、旅游、交通、住建等項目資金進行整合,用于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對外連接道路和村道建設,加強景區與其它旅游點之間交通路網建設,實現通旅游大巴,重點建設公共停車場、旅游廁所、游客服務中心、交通標識牌、休憩設施等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立完善旅游信息咨詢、旅游安全保障,優化鄉村旅游發展環境,為全村脫貧摘帽創造條件。
三、岔山村文旅融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1.瀟賀古道文化展示內容不夠規范、不豐富,對古建筑的介紹或無或過于簡單。
2.瀟賀古道還沒有與海上絲綢之路很好結合起來,范圍比較狹窄,視野不夠寬闊,文化底蘊的發掘還很不夠。
3.目前岔山村的景點少,參觀和食宿并購規模不大,要進一步利用好岔山村后山腳的棧道,打造古樓古民居以及瀟賀古道田園風光。
4.岔山村傳統民族民俗展演以及傳統手工技藝的發掘和恢復還有待于進一步增強。
四、岔山文旅融合發展模式可復制性的啟示
岔山村有一些其他傳統村落無法復制的優勢:其一,岔山村處于湘桂交界處的邊界,湘、桂人民早就在這里融合發展,相互學習、甚至相互通婚,習俗相同,語言相通,其地理位置決定了岔山村擁有瀟賀古道入桂第一村的優勢;其二、岔山村本身不是很大,村落文化遺產十分集中,而且保存十分完好;其三、岔山村的主街道十分狹窄,游客容易集中;其四、岔山村的黨支部領導有力,群眾覺悟高。
五、結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近年來,從戰略決策、產業布局、項目建設等方面大力全域旅游,是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歷史上,湘漓古道和瀟賀古道在賀州交匯融合,留下了包括古城、古鎮、古村、史跡、非遺和可移動文物等一大批精彩紛呈的文化資源,這些資源既是當代和未來賀州發展的深厚滋養,又是賀州文化產業發展的堅固基石。
【參考文獻】
[1]文化產業視角下傳統村落的保護與利用[D].貴州財經大學,2017.
[2]佚名.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J].當代旅游(高爾夫旅行),2018(3):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