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 劉敏 湯俊杰
【摘 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減貧扶貧,出臺實施了一系列中長期扶貧規劃,從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精準扶貧。在經濟發展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環境的改造,希望地區脫貧與生態發展二者兼得。基于此,本文選取我國幾個典型生態脫貧城市并重點以廣西省為例,分析其綠色減貧現狀,進而根據其潛在不足提出可行性解決策略。
【關鍵詞】綠色減貧;綠色發展;廣西省
一、綠色減貧
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民生問題被多次提及,盡管人民生活不斷改善,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貧困發生率也顯著降低,但不可否認脫貧攻堅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為此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綠色減貧的本質和核心就是以人為本, 它與十九大中提出的“以人民為中心”是相契合的。綠色減貧是中國扶貧開發的新理念, 也是我國扶貧開發機制面臨的一個重要選擇, 它是一種包容性增長發展和減貧的新模式, 是有利于貧困人口脫貧的脫貧發展模式。
二、文獻綜述
國內學者一直高度重視生態與貧困問題, 普遍認為在可持續發展和扶貧框架下, 綠色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制度建設及改革, 是當前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并就綠色減貧模式機制、評估測算進行探討。在綠色減貧模式機制的研究上, 當前我國的研究重點在綠色產業扶貧方面。例如, 萬君等從不同視角出發將綠色減貧模式分為利益聯結下的綠色減貧模式及經濟業態下的綠色減貧模式。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中心課題組將綠色減貧機制總結為財政獎勵機制、生態補償機制、綠色資產定價機制, 許多學者則對其中的機制進行了詳盡探討。在綠色減貧評估指標的研究上, 目前我國的相關研究較少,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中心課題組在參考國外綠色增長指標的基礎上, 從增長綠色、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程度、社會發展能力和扶貧開發與減貧效果4個角度構建中國集中連片特困區綠色減貧指標體系。盡管當前我國對綠色減貧相關論題開展了多角度、多層面的研究, 但尚有許多待補充完善的地方。本文以廣西省為例,分析其綠色減貧成效, 針對其中的不足提出解決的創新思路, 力求研究成果有更大的作用。
三、綠色生態減貧成效分析
綠色生態經濟促進了全國許多城市的經濟發展,我們選取了幾大典型城市簡述其成效。云南大理市目前已經完成三哨水庫建設項目,撥款6.25億元治理洱海生態環境及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鞏固生態旅游及退耕還林成果,上半年生產總值完成186.35億元,增長6.7%,貧困發生率下降至0.46%。桂平市目前已建立富硒農產品基地88個,總面積達5.8萬畝。至今年上半年,林業生態改造已累計投入3億元。林業總產值412億元。江蘇徐州市目前已經累計實現4.6萬多名低收入人口脫貧,實施整體幫扶項目達兩百多個,累計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約合47億元,脫貧率達88.77%。江西撫州市東鄉縣目前已經建立了安全飲水臺賬,著力于改善農村水利設施,解決了7487戶貧困戶的飲水難問題;幫助71547名貧困家庭學生順利接受教育,盡快降低貧困率至2%。
四、廣西桂平市生態減貧效果研究
1.成效分析
桂平市,別名潯州,位于廣西東南部。桂平市是農業重鎮,耕地面積101.7萬畝,其中水田面積77萬畝,是廣西第一人口大縣,是廣西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內河船舶生產基地、休閑服裝生產基地、黃沙鯊養殖基地和腐竹出口基地。
在生態種植業方面,桂平市依靠自身富硒百香果的產品優勢,致力于打造百香果種植-銷售產業鏈。截至今年6月,全市種植百香果已達10萬畝,全市已成立百香果產業電商聯盟,引進30多家電商企業進駐5大物流園,形成電商物流集群。
在生態恢復以及生態改造方面,桂平市本著“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思路發展林業,著力推進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一方面,桂平市憑借其獨有的森林資源,全力打造林業生態旅游業,例如西山風景名勝古跡游、大藤峽山水風光游、龍潭和平天山國家森林公園等,據廣西年鑒,桂平市森林覆蓋率已達75.85%,生態旅游收入達10234.80萬元。另一方面,桂平市素有“中國南方板材之都”的美稱,據此桂平市把林產品加工列為全市六大骨干產業之一,到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計投入3億元用于編制產業規劃、產業園區基礎建設和補貼林業加工項目土地價格。
在解決就業方面,桂平市積極響應黨中央“一帶一路”建設的號召,在林木育種、林產加工、林業貿易、綠色護林等方面大范圍招收具有相關知識或經驗的人員,務實推進與世界林業先進地區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貿易往來,截至去年,全市林業的總產值已達412億元。與此同時,森林面積保持40.99萬公頃以上,森林覆蓋率高達46.3%,地區失業率低于6%,恩格爾系數已低于35.4%,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高于26415.87元。
2.問題分析
綠色減貧是應對全球社會經濟發展和中國社會經濟發展戰略轉型和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盡管廣西桂林市在該政策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依舊存在一些亟待治理的問題:治理扶貧領域存在責任不實、措施不實、作風不實、工作不實、資金管理不規范、考核不嚴等問題,教育保障、醫療保障和住房保障等都需下更多功夫。
五、綠色生態減貧舉措
1.精準發力 形成脫貧攻堅“拳頭效應”
明確第一書記,村黨支部書記為生態減貧具體負責人的基礎上設立多個專責小組并建立起各部門的任務責任清單,整合資源聚焦生態減貧。
2.因地制宜 發展特色產業增強造血功能
建立起保質保量的生態減貧車間,方便貧困戶增收創收;依托當地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建立生態園區,大力發展旅游業,并與當地農產品種植對接,從而培育起特色產業,從根源上減少貧困的發生。
3.保障民生 貧困戶盡享改革發展成果
成立勵志會,籌措資金補助貧困地區學子順利入學;穩步推進危房改造工作,不斷提升貧困地區人民居住的安全性;加強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養老金保險的落實工作,確保每家貧困戶都能參保,從而減少因病致貧返貧的現象。
六、結語
做好扶貧工作是當前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 它是全面性的扶貧, 而不僅僅是收入性減貧。在實現生態保護、減貧與經濟發展的過程中, 既要注重政策主導和推動, 更要調動貧困群體的主體能動性, 同時要注重精英人群的捕獲, 出臺優惠政策, 吸引更多的社會精英投身于綠色脫貧事業, 走“多方協同、多元聯動”的綠色減貧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龐娟.石漠化地區的綠色減貧模式探索——以廣西馬山弄拉屯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11):127-129.
[2]謝安平.以綠色減貧的新理念推動精準扶貧的新發展[J].延邊黨校學報,2018,34(05):37-40
[3]張璇.綠色減貧現狀考察與熵權法指數成效評析——以福建省寧德市為例[J].河南農業,2018(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