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聲群
【摘 要】民事執行難不僅是當前法院工作的熱點與難點問題之一,更日漸成為社會的毒瘤,它不僅嚴重損害了司法的公正和權威,削弱了司法公信力,踐踏了“有損害必有救濟”的現代法治原則,而且直接導致公民對法律的信心下降,阻礙了我國的法制建設。本文從幾個方面對造成執行難的原因進行了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執行難;原因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踐,民事執行是在法律實行中,最廣泛涉及當事人民事權利、最直觀體現民事法律生命力的表現形式。正是通過民事執行,生效法律文書確認的民事權利才能得以實現。然而,各種社會復合因素和執行過程中涉及到的深層次的錯綜復雜的新情況、新問題,直接影響了執行工作健康、有序的發展,造成很多已經生效裁判文書所確定的權利長期無法實現,令代表國家權力的生效裁判成為一紙空文,從而形成了多年來困擾司法工作重大難題之一的執行難問題。執行難不僅是當前法院工作的熱點與難點問題之一,更日漸成為社會的毒瘤,它不僅嚴重損害了司法的公正和權威,削弱了司法公信力,踐踏了“有損害必有救濟”的現代法治原則,而且直接導致公民對法律的信心下降,阻礙了我國的法制建設。
一、民事裁決執行難問題的現狀
所謂執行難是指對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定和判決,原本具有可操作性和執行性,但是由于各種人為因素從而導致失去或者暫時失去執行可能的情形。在實踐中執行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被執行人難找。在民事執行階段,經常出現被執行人拒收法院執行通知書,或者被執行人為躲避債務,舉家搬離,下落不明等情形,公司也經常設置保安系統或者公司員工組織法院執行人員進入執行現場,導致執行難度大,當事人利益得不到保障等狀況。第二,被執行人實際資產狀況難以掌握。被執行人往往都會有多個戶頭,而其提供給法院的賬戶通常是空頭賬戶,被執行人的實際資產狀況法院很難掌握,還經常出現被執行人與第三人惡意串通,進行資產轉移以逃避債務的情形。第三,協助執行人不配合。在執行階段經常會出現具有法定執行義務的單位或者個人不與法院工作人員配合、不協助甚至刁難法院執行的狀況,更有甚者協助執行人幫助被執行人隱匿財產、通風報信,或者重復扣押、查封、凍結被執行人被強制執行的標的物,對法院執行工作的開展和順利完成產生了極大的阻力。第四,應執行財產難以執行,日常生活中被執行人強行撕毀法院查封令、扣押令擅自處置應執行財產的現象屢屢發生,極端的當事人甚至暴力抵抗或毆打執行人員,執行工作難以順利開展。
二、“執行難”的成因
(一)思想觀念落后
不少當事人的法律意識、誠信意識淡薄是造成“執行難”的思想根源。由于受到封建殘余思想的影響,社會公眾對法律的尊重不夠,對法律的信仰缺乏。很多當事人商業風險意識不夠強,簽訂合同前疏于調查對方的資信狀況,訴訟中又怠于舉證,判決后則缺乏配合意識,不向法院提供被執行人的下落或財產線索。
(二)案件性質制約
案件性質是阻礙執行工作的一大因素。人民法院所辦理的案件中,財產損害、人身損害案件的比重較大,而這幾類案件的當事人相對于經濟合同糾紛案件的當事人而言,履行能力多數較弱,且申請人和被執行人往往是受害人和加害人,雙方矛盾尖銳、對立情緒極大,給執行帶來很大障礙。
(三)執行立法滯后
有法律規定不周延、不明確。首先,我國把民事執行制度規定在《民事訴訟法》中,混淆了審判權和執行權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權利。在審判程序中,法官居于中立的位置,代表國家對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做出公正的判斷。而執行程序是在審判程序確定的權利無法實現的時候,國家經由債權人的申請采取強制措施保護債權人權利的程序。其次,關于執行方面的法條過少,合理性不夠。當前執行程序的主要依據是民事訴訟法中的執行篇,只是一些基本的框架性規定,過于空洞和原則,可操作性不強。
三、解決執行難的相關對策
(一)盡快制定強制執行法,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為解決“執行難”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首先應盡快制定一部系統、完整的強制執行法,強化有關單位和個人的協助執行義務,拓寬執行財產調查的渠道,豐富執行的方式和手段,賦予當事人和案外人充分的救濟途徑,加大對妨害執行行為的制裁和處罰力度,暢通確無財產執行案件的出口,確保執行程序高效、有序運行。其次,要盡快完善物權法等民事實體法律制度,為執行案件的處理提供明確的實體法律依據。
(二)建立個人財產登記制度和統一的銀行信息查詢制度。
比如關于銀行存款的查詢,即便是在同一個城市,也往往存在多家銀行,以及數量眾多的支行、營業網點,由于沒有實現統一查詢,要調查起來非常困難。這就需要建立一個信息統一查詢制度,不僅能減少執行人員的工作量,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執行工作的效率。
像英美法系國家建立全國統一的信用系統和財產登記制度,為更好地解決執行問題提供可很大的幫助。個人財產登記制度可以為那些執行人能夠執行卻逃避執行的案件提供有效信息,使債務人故意逃避執行成為徒勞,可以說,該制度為所有執行案件安上了“監控”,能夠很好地避免被執行人轉移財產,逃避執行。
(三)增設對被執行人的人身采取的強制執行措施。
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執行程序中可采取查封、扣押、凍結、變賣財產和扣留、提取儲蓄存款或勞動收入,以及強制執行人履行一定行為等強制執行措施。但從司法實踐來看,上述強制執行措施僅適用于執行標的尚未被隱藏、轉移或無法隱藏轉移的案件,在現實的司法之間當中,無論被執行的是個人還是企業或者單位,基本上都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將可供執行的財產轉移或者隱藏,給執行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法律規定的強制執行措施則已顯得欽弱無力,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這種局面構成了目前我國司法實踐申執行難的首要困難,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在民訴法中新增對拒不執行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當事人的若干人身強制執行措施,以對付以逃避債務、隱藏、轉移執行標的等消極對抗手段逃避執行的被執行人,這些人身強制執行措施包括搜查、監管等。
四、結語
法律是社會主義的最后一道防線,民事執行時實現法律判斷的體現,同時也是當事人合法權益能夠實現的重要保障。民事執行困難不但挑戰了法院的權威,同時也會使得民眾對法律失去信心。民事執行困難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在解決民事執行難的過程中,應當從法律意識、完善立法以及構建運行機制等方面進行,能夠有效的解決民事執行難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陳氏榮.我國民事執行難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經濟與文化,2018,03:146-147.
[2]李鳴金.我國民事執行難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經濟生活,2017,S7:171-172.
[3]徐寬.淺議民事執行難問題的成因及解決方法[J].湖南科技,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