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 要】自《侵權責任法》第87條頒布以來,它受到學者們的廣泛關注。高空拋物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問題和責任主體等問題一直都是熱門話題。而侵權法第87條規定的可能侵權人承擔責任的方式是否合理,又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本文根據案例結合侵權法第87條淺談高空拋物侵權歸責原則與責任主體。
【關鍵詞】高空拋物侵權行為;歸責原則;責任主體
我們也許不知道一些生活中的小物件從高空拋下有多么大的殺傷力,以下i收集的一些數據:
2019年7月11日,濟南某小區居民樓上掉下三把刀,一般來說,從高處掉下來的蘋果會造成血腥情況發生,遑論掉下來的是三把刀。被喻為“懸在城市上空的痛”的高空拋物事件,儼然已成“惡魔抽簽”的游戲。高空拋物屢禁不止背后的問題值得思考。
根據警方通報,由于感情糾紛,濟南某小區業主葛某將刀扔出高層墜地,公安機關嚴厲打擊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為,葛某的行為已嚴重危及他人人身安全,涉嫌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公安機關現已將葛某依法刑事拘留。本文不討論高空墜物導致的刑事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八十七條規定: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中掉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并且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了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高空拋物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能夠查明侵權人的高空拋物行為屬于一般侵權行為,由侵權人承擔責任。另一種是不能查明侵權人的高空拋物行為屬于特殊侵權行為,其存在三個特點:1.高空,此處的高空主要指高層建筑。2.不能查明侵權人。3.能夠確定侵權人所在的范圍。
一、高空拋物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
有的學者認為可以用公平原則來作為規則原則,但是有的學者認為不能適用公平原則。主張能夠適用公平責任的學者認為,從法條可以看出公平責任適應的前提是當事人無過錯又不能推定過錯,又不存在法定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情況,法官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綜合各種因素進行衡量力求公平,適用公平責任由當事人雙方承擔相應的責任。由受害人自己承擔高空拋物侵權行為的法律責任看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法律關注公平正義,讓受害人自己承擔責任顯然不能達到公平正義的理念。主張不能適用公平責任的學者認為,高空拋物侵權行為沒有辦法明確真正的侵權人。此時,該侵害行為根本不具有適用公平責任的必要條件。適用公平責任需要滿足行為人和受害人都沒有過錯,但是高空拋物侵權案件中確實存在有過錯的真正侵權人,只不過由于技術等原因無法明確真正的侵權人,并且公平原則的適用本來就具有爭議,對于案件普遍適用公平原則易導致法官恣意造成不公平。[1]
有的學者認為,可以利用因果關系推定原理來明確責任主體的范圍。[2]所謂因果關系的推定,是指推定發生的損害結果與侵權行為之間存在著法律上的因果關系。受害人只需指出其受到的損害結果與行為人的行為之間有關聯,之后由法官在事實和證據的基礎上推定因果關系的存在來確定行為人的侵權責任。當然因果關系推定適用的前提是因果關系不明確的情形下需要法官進行合理的推定,行為人也可以舉證反駁因果關系推定。一個建筑物中有上百戶的居民,也存在上百戶潛在的侵權者,但是在具體案件中并不是所有的居民都是侵權人,在不能確定實際侵權人時采用因果關系推定其他人與損害結果發生具有因果關系具有合理性,同時從公平正義和保護受害人的角度出發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高空拋物侵權行為的責任主體
有的學者認為,在高空拋物侵權行為中由物業管理者作為責任的承擔者是最為合理并且方便問題解決的。[3]首先,物業管理者可以采取簡單的預防措施來防范可能出現的高空拋物侵權事故。其次,物業管理者作為單一主體承擔高空拋物責任,可以減少訴訟成本,因為被害人將物業管理者列為被告更加方便成本也更低。最后,將物業管理者作為承擔責任的主體也能減少執法的成本和風險。
一些學者認為,承擔高空拋物侵權行為責任的主體應該是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建筑物的適用人。首先,受害人已經遭遇了不幸,而基于公平原則的理念,若是再讓其來承擔全部損失是有違公平原則理念的。其次,加害預防的考慮,相對于受害人,全體業主作為多數更傾向于加害方,并且僅由受害人承擔責任達不到加害預防的效果。最后,從公共安全的考慮,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在安全的環境中,如果人們從高空拋物而不承擔相應的責任,那么就會放縱這種行為,同時人們會對公共安全這個基本的合理期待落空,會對社會穩定產生威脅。
有的學者認為,在高空拋物案件中,由于不能確定真正的侵權人,受害人在訴訟時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自然就更不能證明高空拋物行為中具有過錯的一方,所以在無法找到具體侵權人的情況下,應當由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害。[4]實際上,只有在過錯推定原則情況下找不到確定的侵權人時才由受害人自己承擔責任。由于侵權人不為人知,受害人所掌握的信息不對稱,受害人幾乎不可能證明被告存在侵權行為或者侵權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所以在我國對高空拋物缺乏明確規定情況下,很多人主張嚴格按照過錯推定責任原則歸責,在找不到具體侵權人時由受害人自己承擔損失。
筆者認為,首先按照《侵權法》第87條的規定,由可能侵權人承擔責任。本條的規定更像是社會法的原則,在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分擔風險。其次,由于侵權法的規定讓可能侵權人承擔責任,那么就將真正侵權人的責任部分轉移到可能侵權人身上,不能達到讓真正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目的,會在一定的程度上鼓勵這種行為。最后,大多數情況下是由受害者承擔責任。面對許多權利的被侵害,《侵權責任法》往往束手無策,由被害人自己承擔損失,那么就會使得侵權人逃脫法律的責任不利于社會的穩定。
首先,對于高空拋物侵權行為的規則原則,主要采取因果關系推定原則,在無法舉證證明自己不可能實施現實侵權行為的情況下,法律從公平正義與保護受害人的角度,推定特定范圍內所有人都與損害的發生具有法律上的因果聯系。其次采取公平責任原則,畢竟受害人已經收到了損害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如果再讓其承擔責任會導致不公平。
其次,對于高空拋物侵權行為的責任主體,可以引入物業管理人。物業管理人作為社區的管理者,其對于社區本身就賦有安全保障義務,同時也賦有管理者的權利,其比普通人進行管理要更加方便。物業管理人對于一些不安全的行為可以進行合理的宣傳或者通知使業主能夠知悉這種不安全的行為會導致的后果并且自覺禁止此類行為。同時對于有能力的物業管理人可以進行社區巡視,對于發現有這種危險傾向的行為或者已經發生的行為能夠及時的鎖定侵權人。雖然物業管理人確實對建筑物的安全負有保障義務,并且對于這種高空拋物行為具有管理的職責以保證安全的生活環境,但是由于人力、物力和技術等有限,物業管理人不可能所有的方面都顧及到,即便能面面俱到那么成本將會非常巨大。如果受害人所遭受到的所有不法損害,都要由物業管理人承擔責任,雖然業主和受害人的利益得到了保護,但是物業管理人的責任則過重,這種義務也不是物業管理人所希望并且愿意承擔的,一旦確立由物業管理人承擔責任則會導致不公平。所以,對于有物業管理人的社區可以引入物業管理人承擔相應的責任,而不是一味的由可能侵權人承擔責任。
再次,對于可能侵權人的責任要進行弱化。根據侵權法第87條的規定,對于找不到實際侵權人的高空拋物行為,由可能侵權人承擔責任,那么就像之前文章所說,其更像是社會分擔責任的一種方式,由社會的成員分擔了真正侵權人的責任,那么可能導致真正的侵權人獲得僥幸心理,并未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達不到預防的目的還有可能加劇這種行為,但是這種承擔責任的方式看似不妥,可是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中又具有其可以適用的空間。所以隨著社會的發展應當適當的弱化可能侵權人的責任。
最后,對于高空拋物侵權行為可以適當的引入保險制度。雖然侵權法第87條類似社會分擔風險的功能,但畢竟其不是社會保險。可以將高空拋物行為引入保險制度中,在保險種設立一種險種,由居住在社區的業主進行購買,當出現高空拋物致人損害而找不到真正侵權人時,就可以使用保險,由保險公司進行適當的理賠,從而以保險的方式分擔了侵權人造成的危險。可以將投保行為強制,只要是在社區中購買房屋的業主就需強制收取保費,以達到保險的目的。但是,保險制度看似是一種“保險”的方法,可是從目前的社會情況來看,在高空拋物侵權行為中引入保險制度還是具有苦難的。因為我們的社會保險雖然覆蓋率很大,但是對于這方面的保險還是空白,多數的保險都是投保被保險人意外傷害險。所以,對于這種保險也只是一種理想的規劃,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經濟不斷繁榮也許以后將保險制度引入到高空拋物侵權行為中也是一種可行的辦法。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高空拋物行為都需要侵權法來進行規制,對于一些嚴重的可能涉及到刑事的問題,當然刑法要對其進行規制。如我國香港地區《簡易程序治罪條例》就規定,“如有人自建筑物掉下任何東西,或允許任何東西自建筑物墜下,以致對在公眾地方之內或附近的人造成危險或損傷者,則掉下該東西或允許該東西墜下的人,即屬犯罪,可處罰款一萬元港元及監禁6個月”。民法和行政法、刑法,本就有交叉的部分,對于屢屢發生的高空拋物的新型社會風險,當沒有造成重大傷亡的情況出現時,不能全靠《侵權責任法》來處理,對于一些高危險的物體從高空投擲將其歸入《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范圍,將高空拋物行為人進行拘留罰款等,對于一些嚴重的行為甚至可以其入刑,杜絕其高空拋物的行為,通過嚴厲的懲罰使公民認識到此種行為的危險從而自覺杜絕此類行為。就如前文提到的案例,從樓上飛下的三把刀,其行為就有可能危害到行人的生命安全,所以刑法進行規制并無不妥。
注釋:
i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39299077323712674&wfr=spider&for=pc
【參考文獻】
[1]王瑩.高空拋物侵權責任研究[D].2016.
[2]田國興.高空拋物侵權法律責任探究[J].甘肅社會科學,2010(4):52-55.
[3]吳迎暉.高空拋物侵權的困境與出路[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7(12):31-34.
[4]千慧延.高空拋物侵權責任主體研究[D].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