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麗娜
【摘 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越來越多的夫妻參與到各種經濟活動中,夫妻雙方為了各自或婚姻的共同事務從事生產、經營、理財、負債和消費等活動,管理婚姻家庭事務導致負債的現象較為普遍。債務金額大、負債償還期限長,是當前婚姻債務的主要特點。我國婚姻法在夫妻財產制度中較多關注夫妻財產的靜態歸屬問題,卻忽略了夫妻財產的動態規范即夫妻財產的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問題。我國有關夫妻一方或雙方因管理婚姻家庭事務引起的債務的處理規定不足,這既不利于婚姻的穩定,也在無形中阻礙了交易的發展。債權在現代社會具有優越的地位,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目前在夫妻共同財產制的框架內,存在一種過分保護債權人的立法趨勢。在夫妻共同財產管理事務中如何在維護婚姻共同體以及夫妻各方的利益與保障第三方交易安全間尋求動態的平衡.找到各方當事人權利的邊界,應該是夫妻債務制度的立法價值取向。因為“利益規律是法律的基礎,法律制度實質上是一種利益制度。
【關鍵詞】夫妻;共同債務
一、夫妻共同債務的界定
關于夫妻共同債務的含義不同學者給出了不同的界定。有的認為“夫妻共同債務,是指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或一方為維持共同生活的需要或出于為共同生活的目的從事經營活動所引起的債務”。這一定義主要是從婚姻共同生活目的方面來界定夫妻債務,將婚姻純粹地理解為一個消費單位,而忽視了婚姻也是一個生產投資的主體,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為家庭不僅是社會中的一個消費單位。而且更重要的是一個生產、經營、交換單位,對經濟學家而言,家庭能作為一種社會機構保持下來表明了它所具有的重要的經濟化效能問題。
有學者認為“夫妻共同債務是指因婚姻共同生活及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履行法定撫養義務所負債務”。這種定義實際上把夫妻共同債務界定在夫妻兩人的共同生活和夫妻承擔扶養他人所負的債務兩個方面,這一定義主要還是從婚姻是消費單位以及扶養單位的角度來理解的。其周延性略顯不夠。
有學者認為,“夫妻共同債務是指夫妻共同生活中,因生活、生產、經營所欠的債務。”這一定義同時兼顧了婚姻既是一個消費單位,又是一個生產單位的特性,但卻忽略了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為履行法定扶養義務所欠的債務,因此也存在一定的缺憾。
也有學者認為,夫妻共同債務是指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或一方為維持共同生活的需要,或出于為共同生活的目的從事經營活動所引起的債務唧。該定義主要還是從婚姻是一個消費單位的角度來理解共同債務的,而忽視了婚姻家庭事務的復合性,因為有些共同債務不一定是因維持共同生活需要或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引起的,因此其周延性略顯不足。
基于上述研究認為,夫妻共同債務就是指夫妻一方或雙方因合理正當地管理、維持婚姻家庭事務所引起的。而由婚姻共同體負擔的費用。以此定義可以得出.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任何一方基于誠實信用原則,管理、維持婚姻共同事務所引起的債務均屬于夫妻共同債務。該定義以抽象概括的方式,指出了夫妻共同債務的發生原因,并明確界定共同債務是應執行婚姻合伙的事務所產生的。夫妻共同債務如果是夫妻雙方都知悉并予以承認,自然不會引起糾紛。
二、夫妻共同債務:以“家庭共同生活”目的論為依歸
目前我國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有“目的論”和“推定論”兩種標準,“目的論”采實質主義,以凡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的債務應為共同債務,“推定論”采形式主義,以凡發生在婚姻存續期間的債務除兩種情形外均應為共同債務。以夫妻債務立法所應秉持的立法理念檢視,此二種標準均不能兼顧保護夫妻非舉債方和債權人的財產權益。然從立法目的審視,在婚姻家庭領域立法應以保護婚姻家庭穩定、保障婚姻家庭當事人利益為宗旨,夫妻債務立法亦不例外。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論”過分保護債權人利益,容易誘發夫妻一方與第三人虛構債務的道德風險,不利于保護夫妻非舉債方利益和婚姻家庭利益,于婚姻家庭立法基本宗旨相悖違,應不為立法所取。夫妻共同債務“目的論”以債務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的實際用途和目的出發,符合我國婚姻家庭立法的基本宗旨,雖在規則設計上存在債權人因舉證不能而利益無以保障的漏洞,但可對規則予以改造,以使夫妻非舉債方和債權人利益能夠得到衡平保護,實現婚姻家庭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和諧統一,因此,筆者主張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應以債務確實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的“目的論”為依歸。
(一)以“家庭共同生活目的”為標準之正當性論析
夫妻共同債務之認定應以負債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目的”為標準,理由在于:
第一,符合我國婚后所得共同財產制的立法精神。我國法定夫妻財產制采婚后所得共同制,其立法旨意即在于鼓勵通過夫妻合力,共同致力于婚姻家庭共同體建設,為使夫妻雙方將其所得不分彼此地用于營造婚姻家庭生活,立法將夫妻一方或雙方所得以共同財產的形式確定下來,以維護婚姻家庭這一倫理實體的穩定運行。夫妻共同債務是夫妻共同財產的消極形式,夫妻債務法是夫妻財產法的重要組成部分,認定夫妻共同債務應與夫妻共同財產制的立法旨意保持一致,即營造婚姻家庭生活,維護婚姻家庭穩定。因此,以家庭共同生活目的論作為認定夫妻共同債務的標準,符合我國夫妻財產制的立法精神。
第二,符合夫妻財產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在法的范疇內,權利與義務相一致是永恒的經驗法則。夫妻債務法領域理應如是。夫妻一方或雙方從所負債務中獲益,其享受了此債務帶來的權利,就相應承擔清償債務的義務。依此,若所負債務用于婚姻家庭生活,夫妻雙方從中皆獲益,則其應承擔清償債務的義務,此債務應為共同債務,這符合夫妻財產權利義務相一致原則。
(二)“家庭共同生活”之界定與標準
夫妻共同債務之認定以所負債務實際用于“家庭共同生活”為標準,關鍵在于如何認定“家庭共同生活”。我國婚姻法就此并未給予明確界定,實務中法官斷案時常以日常經驗法則進行判定,是否認定為共同債務,信憑法官自由心證裁量之,生活世界冗繁多變,“家庭共同生活”認定標準之缺失易造成法官斷案不公之局面,因此為便于統一適用法律,我國立法應對“家庭共同生活”的內涵作明確界定。
在理論界,我國學者對此認識尚存歧異。有學者認為,“通常因居屋之租賃及修繕,庭園之整理栽植,夫妻及子女衣物之購買及修補,生活物資、藥物及日常家用品之購置,報紙雜志之訂閱,住室之裝修,仆役之雇傭,疾病之醫療,家用車輛之維持”,均屬家庭共同生活的范疇,但“因配偶一方職業或營業所成立之債務,例如補助人之雇傭,營業車輛之維持”,則應排除在為家庭共同生活所生債務之外J。有學者認為,因“家庭共同生活”所生債務應為純粹的生活費用,并不包括夫妻共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生債務,但二者在性質上同屬夫妻共同債務。
總之,現實生活中,夫妻債務如同夫妻積極財產的認定一樣復雜,債務性質、負債原因、表現形式、舉債責任各種各樣,尤其是生產經營、市場交易等非共同生活的債務不斷增多,在法律上對婚前債務與婚后債務、共同債務與個人債務、生產經營債務與共同生活債務、履行法定扶養義務的債務與非義務性債務、共同財產債務與夫妻個人債務、過錯債務與非過錯債務等不進行統一認定,勢必會造成處理上的盲目隨意和混亂。在經濟事務上,法律應對相關夫妻財產活動進行明確規定.使其經濟活動的結果具有可預見性,以便減少和解決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