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怡凡 楊孟利 劉雪怡 于婉晴 郭鵬 尹一歌
【摘 要】由于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民眾的生活富足了,同時伴隨而來的是人們的維權意識進一步加深,而醫生與患者之間的關系變得微妙起來。本文著重探究醫患糾紛產生的社會環境原因,包括醫療法規、醫療保障、媒體輿論及社會導向、政府的財政扶持和醫療資源分布等,以期為減少醫患矛盾發生、改善醫患關系提供借鑒。
【關鍵詞】醫患糾紛;醫患矛盾;法律法規
一、醫療法規不健全且宣傳力度不夠
自建國以來,我國政府就不斷完善各種法律制度,提倡“依法行醫”。但醫患糾紛仍是我國的焦點問題。其重要原因是有關機制法規不健全、宣傳力度達不到理想水平。
1.解決醫患糾紛的法律法規不健全
我國雖先后制定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這雖然極大改進了對醫療行為的法律規范,但更加著重于處理醫療事故。就其它原因造成的醫療糾紛,正式的法律、法規還未正式出臺。《條例》并不完善,甚至在醫療事故的概念上都沒有跟國家法律保持一致;醫療事故的界定方面缺乏明確的法律條款或司法解釋。我國在2015年通過了對“醫鬧”刑事處罰增加的條款,但在現實中,該法條的作用還沒有充分顯現。對一些擾亂正常醫療的行為缺乏有效的治理措施,還需要不斷健全相關配套法規。
2.醫療法規的宣傳效果不理想
我國雖已實施《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一年多且此條例明確指出患者擁有的各項權利,醫院、醫生的各項職責以及預防醫患糾紛的辦法。但經多方位調研表示這一調例并不被大眾所了解。那么當醫療糾紛發生時,患方可能不會尋求第三方來合情合理合法地解決。
3.醫療糾紛協調機制不統一
醫患和解、行政調解、人民調解、訴訟是我國當前處理醫療損害責任糾紛的主要途徑[1]。但程序較繁雜,時效性較低。通過走訪醫院發現:各大醫院都設有醫患辦。而醫患辦的職責只是在發生醫患糾紛時給患者提供相應的法律條例,并不能從根源上防止醫患糾紛的產生。目前我國的醫院一般都設立了醫療投訴受理部門,但不同地區此部門的設置和管理各不相同,處理流程缺個統一的規范,部門職員缺乏相應的專業培訓[2]。解決醫療損害責任糾紛的鑒定有司法鑒定和技術鑒定兩種。這兩種鑒定同時進行可能會導致重復鑒定、多頭鑒定,還會增加訴訟時限,浪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3]。
二、醫療保障體制的不同
現今國家醫療保障體系不完善也是引發醫療糾紛的一大因素。我國雖然已經大力推行人人享有的基本醫療衛生保健制度[4],但也僅僅是基本保障,很難全面徹底地覆蓋到每一個人,且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存在明顯差異。中國與西方一些國家相比,社會福利保障制度還存在欠缺。政府對醫院的財政補助很少,并不能為患者分擔主要的就醫費用。患者的就醫費用期望補助與醫院報銷比例相差較大,特別是低收入家庭發生大疾病時,更容易出現低收入與高消費醫治的矛盾。醫患關系緊張的可能性增大,造成矛盾激化甚至出現暴力事件。我國對城鄉居民、不同在業類型的人群設立不同的醫療保險[5]。各地醫保中心都有針對各自地區的政策,造成各地區醫保病種、報銷比例都存在差異。全國各地區各種保險也缺乏統籌規定和有效的相互銜接。
三、媒體輿論及社會導向
過去幾年,醫患關系走向惡化,媒體在其中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因醫患糾紛這樣的消息可以引起群眾的廣泛關注而帶來極大的賣點,媒體往往用短時間內了解到的片面消息和吸引眼球的夸大標題以爭先恐后的態勢占據網絡流量。失實片面、并帶有血腥文字渲染的報道一次次沖擊人們的眼球,導致患者對醫者的公信度降低。同時媒體習慣性將患者和醫生置于對立面,將醫生描述為唯利是圖的壓榨者,而患者為有苦難說的受害者。別有用心的患者便借助媒體渲染和群眾對于弱勢群體的同情心而無視是非對錯為自己謀求最大利益,二者的關系便因此變得水深火熱。而近幾年媒體報道醫生過勞死或者醫者工作十個小時甚至幾十個小時而累倒在手術室的新聞增多,使大眾對于醫者的印象有所改觀。
四、政府的財政扶持
在醫療總費用分配中,個人、國家和社會各占33.9%、30.1%、36.0%。由于我國的財富分布的不均勻,導致了大部分的人看不起病。如果醫院僅僅靠政府的財政扶持,是很難運轉下去的。政府的投入約只占醫院支出的7%,有些大醫院占2%-5%[6],,這說明醫院的其余支出需要從盈利性服務來收取,這就加重了患者就醫的負擔,更容易引發醫患糾紛。因為政府對于醫療投入的缺失,導致醫院只能選擇自負盈虧,而自負盈虧的代價就是醫院可能對于醫護人員的管理減弱,導致醫護人員開“高價藥”,將檢查的流程復雜化,甚至會對于某些患者的病情采取夸大處理。某些醫院企圖可以正常運轉下去而采取這些行為,使醫患糾紛發生的頻率增加。
五、醫療資源的分布存在差異
醫療資源分配的不合理主要是醫療資源配置城鄉差異較大。我國衛生機構總數龐大,據統計,我國目前醫療機構已達981432個,醫療衛生人員超過1000萬人,全國衛生機構床位達618萬張。但是城鄉之間擁有的衛生機構分布不均勻,市級城市以大中型醫院為主,而農村以小型衛生所為主。先進的醫療設備和藥品大多數分布在大中型醫院,專業型人才因環境、硬件設施等綜合因素更愿意留在大中型醫院,從而造成農村醫療發展滯后,使得農村群眾潛意識地選擇大中型醫院。以上種種造成大醫院病人數量增加,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加重,且醫療服務質量無法保證。經調查,地區三甲醫院工作量比二級醫院平均要高二到三倍,每個醫生平均每天要接診和治療七十多個病人,造成平均分配到每個病人的診療時間僅有五到六分鐘,而每個護理人員平均每天要負責三十幾個住院病人的護理工作。這種情況下,醫護人員負擔過重,服務質量必然無法得到保障,醫患糾紛也因此產生。
【參考文獻】
[1]楊立,常云峰等.醫療損害責任糾紛原因分析[A].Cllinese Joumal of Forenic Sciences,2018,4.
[2]陳偉,田偉.醫患關系管理專業化探索叨.中國醫院,2015,19 (2):8-10.
[3]鄭雪倩,高樹寬等.建立統一醫療損害技術鑒定制度的思考[J].中國醫院,2015,19(2):4-5.
[4]肖珊珊,肖秋香.基于醫療保障制度的中英醫患關系比較與分析[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2,32(5):704-705.
[5]牛建林,齊亞強.醫保地區差異對就醫有哪些影響[J].天津社會保險,2017(2):55-56.
[6]李麗,薛武軍.醫患糾紛的經濟學分析及對策[J].中國現代醫生,2018,56(32):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