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營
【摘 要】土地對大部分的農民具有生產資料和社會保障雙重功能。農民一失地,就成為“三無”人群,即種田無地、就業無崗、社保無份。失地農民中,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當地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的約有5418萬。現行的征地補償制度形成于計劃經濟時期,與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程中,如何確保農民的命根子在土地征用補償過程中換來對等的利益是廣大農民的心聲,所以征地補償立法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農村征地;補償;法律法規
由于我國現有法律法規欠缺對這一問題的有效規劃,使得失地農民作為弱勢群體而受到侵害,以致農民上訪甚至暴力對抗等突發性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嚴重阻礙了城鄉一體化進程與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有必要就農村征地補償相關立法予以剖析,探尋其完善路徑。
一、我國征地補償立法和社會現狀
自建國初期,為國民經濟基礎建設,興建關系國計民生的公益事業,在1950年就開始了土地征收和相關的立法工作。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一直處于城市化進程的高速發展階段。中國土地制度實行國家和農村集體所有兩種所有制形式,國有存量建設用地極為有限,很難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因此,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成為滿足其對土地需求的主要來源。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農村土地大規模被征收,征地利益沖突問題日趨顯著。一方面,征收農村集體土地的范圍越來越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失去的土地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國家給予農村集體和農民的征地補償費卻很少。在農民集體征地所得收益在集體成員內部進行分配時,農民集體的代表――農村基層干部因其特殊性另成一利益集團。農村土地產權主體模糊,土地征收立法尚存不足等的存在,便于他們利用其職權對農民集體的利益進行侵占,致使干群關系緊張,農民上訪增多。
二、通過立法設定征地補償原則
征地補償原則大體可分為三種:一是完全補償原則。土地征收的受益者是全體人民,對因國家土地征收而失地的人,應由受益人負完全補償責任。二是相當補償原則。由于補償標準是相對的、活動的,因此征地補償應斟酌征收的目的及必要程度,并結合社會的現實,選擇采用完全補償原則或者不完全補償原則。三是不完全補償原則。該原則從強調“所有權的社會義務性”觀念出發,認為財產權因負有社會義務而不具有絕對性,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依法加以限制,給予合理的補償。我國采取的是以土地年產值倍數為補償基準的不完全補償原則。該原則固然與我國國情相一致,然而相關立法卻沒有解決“什么是公共利益?”和“什么是不完全補償原則下合理補償的標準?”這兩大關鍵性問題,而使其更多地流于形式。
就我國失地農民進行權益保障立法時,應確立合理補償的標準,提供各種形式的經濟補償,為其再就業和幸福生活的延續創造條件和提供機會。因公共利益而征用農地時必須給予的合理補償,是國家對失地農民受損權益給予的一定程度的量化彌補。通過一定的給付,使失地農民的權益與被維護的公共利益間的平衡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而在我國當前相關立法確立的不完全補償原則下,土地補償數額與土地實際價值不相等,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色彩,偏重于國家利益而忽視了對失地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過低的補償費使農民失去了生活的來源、工作的機會和養老的保障。故我國應依照公平合理的市場價格確定補償標準,并確保失地農民的未來生活境況、發展期望至少不會低于失去土地之前。
三、通過立法構建征地補償的程序
相關立法設定的征地補償程序并不健全。征地補償方案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補償方案制定后公告農民。但該程序規范的法律效力在我國法律法規等級中是有限的,國土資源部發布的部門規章與諸多相關地方征地立法處于同一層面,在實務操作中易使各地方政府為地方利益驅動而置部門規章不予適用。有必要就相關程序法規予以進一步完善,通過農村征地補償統一立法以“征地補償程序”形式予以法律層面的確認。
1、轉讓農地依其預期使用方式分為公益性用地和經營性用地。公益性用地依現行農地轉讓模式進行,經營性用地通過市場化供應模式進行。若依公益性用地模式轉讓的農地,其后使用方式發生變化而轉為經營性用地時,農地最終受讓方應依市場價格向失地村民補償差價。經營性用地的市場化供應模式除傳統拍賣的交易方式外,還應允許農村集體土地以入股、產權交易、租賃等方式,參與相關經營性項目運作而獲取持續性收益保障。
2、轉讓農地價值評估程序。擬征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在土地調查確定后、征地方案報批前,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擬征地所在的鄉鎮、村發布預征地公告,將擬征地的用途、位置、補償標準和安置方式等,告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村民。發布預征地公告后,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擬征土地的權屬和面積進行調查登記,并經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和其他權利人確認。
3、征地補償方案擬定程序。征地方案批準后,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在被征地所在的鄉鎮和村發布征地公告,將批準征地的機關、文號、時間和被征地的所有權人、用途、位置、地類、面積、補償標準、農業人員安置方式以及辦理征地補償登記的期限、地點等予以公示,并組織實施。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和其他權利人應當在征地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明到指定地點辦理征地補償登記手續。
4、征地補償方案實施程序。征地補償方案批準后,縣(市)區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被征地所在的鄉鎮和村發布征地補償方案實施公告,并組織實施。征地補償費用應當在征地補償方案實施公告發布前足額存入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財政開設的征地補償專用賬戶。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和其他權利人應當在征地補償方案實施公告規定的期限內騰地。征地補償費用沒有足額支付到位的,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和其他權利人有權拒絕騰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分配、使用征地補償費用的指導和監督。相關工作人員在征地補償安置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應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結束語
另外,還應該擴充我國的土地征收補償范圍。當前我國土地征收的補償范圍僅限于與被征收客體直接相關的經濟損失,而對與被征收客體間接關聯以及因此延伸的其他附帶損失未規定予以補償,屬于不完全補償。結合國外關于補償范圍的規定,建議將補償范圍擴大,補償范圍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集體土地所有權補償、地上物補償、土地征收活動引起的損失補償等。我國征地補償的法律法規、應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改革完善征地補償機制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兩個方面入手,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當前的失地農民問題,才能推動國民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安定穩定,才能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參考文獻】
[1]徐嘉蓮. 新公共行政視角下農村征地補償問題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8.
[2]許博. 農村征地拆遷補償法律制度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6.
[3]沈雪婷. 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制度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
[4]羅志文. 土地產權、村莊治理與征地補償費分配[D].南京農業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