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葉超
【摘 要】危險駕駛罪是刑法修正案法規標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制定機關全國人大常委會效力等級法律公布日期2015.08.29時效性現行有效(八)新增的罪名,實施四年,嚴厲打擊了醉駕、飆車等危險駕駛行為,切實維護了道路交通秩序和公共人身財產安全。為進一步完善危險駕駛罪的體系性建構,2015年11月1日正式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法規標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制定機關全國人大常委會效力等級法律公布日期2015.08.29時效性現行有效通過擴大犯罪主體和增加入罪行為的方式,進一步加大了對危險駕駛行為的打擊力度,為全面規制危險駕駛行為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關鍵詞】危險駕駛罪;危險方法;公共安全罪
從2012年至今我院已辦結危險駕駛罪案件80件81人。其中絕大部分屬于醉酒型危險駕駛。8件屬于第三項危險行為。1件屬于第一項危險駕駛行為,此項行為犯罪率雖少,卻值得深究。根據危險駕駛罪的法條,只有追逐競駛的行為到達“情節惡劣”才能構成該罪,這就會讓人們在分析追逐競駛的行為時,將注意力都集中在判斷該行為是否已經“情節惡劣”到能夠構成危險駕駛罪,而很可能忽略掉“情節惡劣”的追逐競駛的行為在一定情況下完全可以是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中的“危險方法”。這又會為兩罪的適用起到誤導作用。關鍵的就是找出合理判斷醉酒駕車、追逐競駛的行為是否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中的“危險方法”的基本思路。
結合刑法的理論,危險犯可以按照危險狀態是否具體、明確分為抽象危險犯和具體危險犯。有觀點認為:具體的危險犯是以發生危險作為構成要件要素的犯罪;抽象的危險犯雖然也以發生危險作為處罰根據,但它是不以發生危險作為構成要件要素的犯罪。也有觀點認為:具體的危險犯與抽象的危險犯都是以對法益侵害的危險作為處罰根據的犯罪,但是,前者的危險是需要司法上具體認定的,后者的危險是立法上推定的。還有觀點認為:具體的危險犯中的危險是行為所導致的一種狀態,即作為結果的危險;抽象的危險犯中的危險是行為本身的屬性,即行為的危險。大體上來說,具體的危險犯中的危險,是在司法上以行為當時的具體情況為根據,認定行為具有發生侵害結果的可能性;抽象的危險犯中的危險,是在司法上以一般的社會生活經驗為根據,認定行為具有發生侵害結果的可能性。
本罪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關系較為復雜。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可以分為兩種情形:《刑法》第114條規定的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險犯;《刑法》第115條規定的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實害犯。與此相對,危險駕駛罪既不以行為致人死傷等侵害結果為要件,也不以行為發生侵害公共安全的具體危險為構成要件要素,所以,在危險犯的分類上,危險駕駛罪屬于抽象的危險犯。由于兩罪均是規定在刑法分則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這就表明兩罪保護的都是公共安全法益;而前者是保護該法益的具體危險犯,后者是保護該法益的抽象危險犯。就本罪與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關系而言,危險駕駛并不屬于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險方法。否則,在刑法設立危險駕駛罪之前,對危險駕駛行為就可以按照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但是,如果行為人危險駕駛故意沖撞他人,例如在醉酒狀態下駕車故意撞人,尤其是對人群進行沖撞,則即使沒有造成重傷、死亡的重大后果,也應當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危險犯;如果造成重傷、死亡的重大后果,則應當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實害犯。
此外,2009年9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醉酒駕車犯罪法律適用問題的意見》規定:“行為人明知酒后駕車違法、醉酒駕車會危害公共安全,卻無視法律醉酒駕車,特別是在肇事后繼續駕車沖撞,造成重大傷亡,說明行為人主觀上對持續發生的危害結果持放任態度,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對此類醉酒駕車造成重大傷亡的,應依法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上述情形,是指行為人酒后駕車,甚至醉酒駕車,發生交通事故以后,連續沖撞造成重大傷亡。因此,這是從危險駕駛、交通肇事轉化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應當注意,《刑法》第115條規定的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最高可判處死刑,屬于嚴重犯罪,入罪時必須嚴格把握,對行為人被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應當適當量刑,罰當其罪。在入罪的時候,主要應當把握的是發生交通事故以后,連續沖撞造成重大傷亡。這一連續沖撞才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行為,也是認定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關鍵。
并不是只有當危險駕駛行為造成了重大傷亡結果,且行為人對傷亡結果具有故意時,才能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事實上,以下三種危險駕駛行為,都成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危險駕駛行為不僅具有與放火、爆炸等行為相當的具體的公共危險,而且造成了致人傷亡的實害結果,行為人對傷亡結果具有故意(此時屬于故意的基本犯)。(2)危險駕駛行為具有與放火、爆炸等相當的具體的公共危險,行為人對該具體的公共危險具有故意。例如,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追逐競駛的,即使沒有造成嚴重后果的,也應當適用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此時屬于故意的危險犯)。(2)危險駕駛行為具有與放火、爆炸等相當的具體的公共危險,行為人對該具體的公共危險具有故意,客觀上造成致人傷亡的實害結果,行為人對實害結果具有過失(此時屬于結果加重犯)。例如,因醉酒而喪失駕駛機動車的能力,卻在大霧天駕駛機動車高速行駛,導致他人傷亡的,即使對傷亡結果僅有過失,也不能僅認定為交通肇事罪,而應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當然,量刑應與對傷亡結果有故意的情形相區別)。
因此,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判斷危險駕駛行為是否具有與放火、爆炸相當的具體公共危險。在與危險駕駛相關聯的意義上說,對于因醉酒而基本喪失駕駛能力后在車輛、行人較多的路段長時間高速行駛的,因醉酒而基本喪失駕駛能力后在大霧天、暴雨時高速行駛的,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追逐競駛的,在大霧天、暴雨時且車輛、行人較多的路段追逐競駛的,以及在車輛、行人較多的路段多次闖紅燈追逐競駛的,均應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論處。所以,在刑法增加了危險駕駛罪之后,依然應當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醉酒駕車犯罪法律適用問題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