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倩文
【摘 要】研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蘊含和運用的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和發展,對于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本文通過方法論的研究,對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政策建議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新形勢下,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問題既涉及供給側,也包括需求側,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存在于供給側。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到重要戰略地位,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以新的發展理念為指導,堅持實事求,勇擔歷史責任。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其中關鍵的一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就在于通過調整結構,提高農產品的供給質量,使農業的供給側和需求側相適應。其核心在于通過自身做出努力調整,讓農民生產出的產品無論在質量還是數量層面上均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提高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一、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政治經濟學方法論
(一)新供求視角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認識經濟現象的重要工具
分析經濟問題、把握經濟規律的前提是要認識經濟現象,想要認識經濟現象就必須要借助一定的理論工具,也就是一定的基本概念、范疇以及由這些概念和范疇間邏輯關系組成的理論體系。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涵蓋的供求概念范疇,提出了一個從全局出發觀察我國農業經濟現象的全新視角。農業供給與需求的概念涵蓋了農業經濟運行的一切層面和領域、包括了農業經濟活動的一切主體和內容。從經濟運行層面角度來看,供給與需求的概念既包括微觀層次上的供求,還包括宏觀層面的供求,即覆蓋了經濟運行活動的全部領域。就經濟主體的活動而言,所有的經濟主體都可以被視為某種供給與需求的統一體。因此,農業供求范疇不僅是對農業經濟現象和經濟活動的理論概括,而且也是對其最全面和最一般的概括,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面和總體觀察農業經濟全領域的視角,是整體認識農業經濟現象的重要工具。
(二)供求矛盾分析方法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方法
供求矛盾分析方法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在要求。為了讓我國農業經濟實現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必須加快形成供求相互轉化與動態平衡的良性循環機制。為此,必須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遵循農業經濟系統自我循環演進的內在規律,減少不適當的人為干預,把政策的著力點放在保障市場公平競爭的法律規則的完善上。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鞏固并加強國有企業在穩定宏觀農業經濟上的重要作用,克服市場缺陷,避免由于收入分配兩極分化與社會財富使用不當造成的供求失衡。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運用辯證方法分析我國農業經濟運行主要矛盾得出的必然結論。
(三)歷史觀點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觀點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中一系列深層次矛盾都是在歷史的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如果不了解歷史,就不能準確把握現在的狀況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因此,充分了解我國農業經濟歷史、從中總結特點和規律,對于把握農業經濟發展現狀和預測未來發展趨勢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提出解決農業經濟問題一切對策辦法的根本依據。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運用歷史觀點分析我國農業供求矛盾運動規律得出的必然結論。我國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經轉移到了供給側。由這一客觀事實決定,解決我國農業經濟問題的突破口和側重點也在供給側。供求矛盾運動的重大轉變說明,當前我國已經進入農業經濟發展新的歷史階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轉變思路,擺脫傳統觀念的束縛,避免陷入思維定式,果斷拋棄已經不再適用的舊觀念和老辦法。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的發展理念為引領,深入、具體地分析我國農業供求矛盾運動的新特點和發展趨勢,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地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快實現綠色、協調、可持續的高水平發展。
二、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農戶經營規模小
我國農業自改革開放時期開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充分調動了農戶生產的積極性,同時釋放了其制度績效。但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現代農業的發展,小規模經營的弊端日益顯現出來。首先,由于農戶經營土地面積小,不能獲得規模效益;其次,農戶經營規模小導致其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不足,最終無法實現農戶與廣泛市場的有效對接,制約著我國農業經濟的轉型發展;最后,由于經營規模不足,全國億萬農民都在從事零散的農業生產活動,這就增加了有關部門對農業生產活動監管的難度,農產品的質量也參差不齊,使農業核心競爭力的提高受到了限制。
(二)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綜合來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首先,我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落后。對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部分資金投入結構不合理,因此雖然中央加大了對其的投資力度,但大部分地區的灌溉水庫及其配套工程以及溝渠堤壩等設施的建設資金投入明顯不足;其次,農村交通設施落后。雖然我國農村交通設施建設近年來加快了進程,但是從農村全域看,我國農村交通設施建設仍然滯后,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的農村,這一問題更為凸顯,與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相比,農村交通基礎設施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方面看仍然差距顯著,這阻礙了農產品運輸和物流行業的發展,最終制約了農業經濟的提升。
(三)農業產業鏈條較短
我國農業產業鏈條短,且農產品附加值不高,這與我國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相比差距較遠。我國農業生產經營依然以是以戶為單位的小農業生產,沒有形成一條完備的農業產業鏈,利益長效鏈條機制亟待建立,三大產業的利益聯合機制仍有待完善。
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建議
(一)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前提則是要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首先,要明確農村土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其次,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保持經營規模適度。規模經營一定要與農業生產水平、發展特征及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能力相適應。最后,要在實現土地規模經營的同時,合理配置資金、人力、設備和技術等生產要素,促進農民勞動生產率、農產品產出率以及資源利用率同步提高,充分釋放出規模化經營所帶來的制度紅利。
(二)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我國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能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它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一環。首先要加快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建設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最重要任務,各級政府要不斷增加對其建設的資金投入;其次要加強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要使城鄉公共資源得到均衡、合理的配置,打造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最終促進城鄉物流基礎設施互通互聯、共建共享。
(三)加速農村三大產業融合
加快農村三大產業深度融合也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首先,要加快農村內部產業深度融合,使農業產業鏈得到充分延申,通過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完善農產品初加工補助政策等方式,不斷拓寬農業產業邊界,讓農戶更多的分享到農產品在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利潤;其次,要促進農業與工業的深度融合。要以工業發展理念引導農業產業化發展,以工促農,用現代技術設備改造農業,推動實現農業現代化;最后,要加快農業與新型城鎮化的深度融合。要制定相關政策,鼓勵農民創業,積極引導農村人口合理流動,使農業現代化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高度融合,共同發展。
四、總結
通過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與政治經濟學方法論的結合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也不難為解決問題積極找出對策。因此貫徹落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同時要充分結合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這樣才能為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貢獻出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吳志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法論研究[J].理論月刊,2016(11).
[2] 馬世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探討[J].現代商貿研究,2017(24).
[3] 余乃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新方法[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3(5).
[4] 楊建利,邢嬌陽.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6,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