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音波
【摘 要】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金融發展的歷史來看,金融的深化改革往往與腐敗相伴相生。制度的缺陷推動著金融體制的創新與改革,以金錢為導向的社會意識暴露出人性的貪婪面,同時也為金融行業帶來了新的風險和災難。金融腐敗與金融機構內部監管不力,法律合規意識淡薄,風險操作規程執行不到位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國內外形式多變的情況下,保持金融健康發展、維護金融安全穩定、提高金融監管能力將變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金融;腐敗;監管
一、金融腐敗的定義及表現形式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相對于其他行業而言,金融在一國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涉及國計民生各個方面。金融腐敗一般是將腐敗的定義直接運用至金融領域來界定金融腐敗。世界銀行認為,金融腐敗主要包括三種情況:一是公共部門的官員接受或索取賄賂;二是私人部門積極行賄,以規避公共政策或程序,從而取得競爭優勢和利潤;三是公權力的濫用可能沒有明顯的賄賂體現,而是由贊助或者裙帶關系、盜取國家財產或轉移國家財政收入而產生的腐敗。國內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認為,金融腐敗是指“一切利用某種壟斷權,(包括行政權與資源配置權)所進行的不按交易規則或行政權力規則辦事,為自身謀取私利的行為”,“無論是金融監管還是金融機構的涉及私利的違規行為都可以歸之為金融腐敗”。腐敗的根源在于對權利的濫用,金融腐敗的本質實際上是由于金融資源的壟斷性所帶來的的權力尋租的行為及現象。
金融腐敗不同于其他的腐敗類型,具有其獨有的特性:一是金融是處理資金活動的中介,很多腐敗行為往往隱藏在金融活動之中。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深,金融信息化的程度不斷提高,腐敗現象“高智能化”“復雜化”特征凸顯,金融腐敗的隱蔽性越來越強,犯罪分子借助網絡實施犯罪越來越難以被察覺。二是金融系統具有其獨特的專業性和復雜性,導致局外人很難準確領悟金融工具的屬性及具體操作流程,存在產品的風險與收益不對等,信息披露機制欠缺,監督者和金融機構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而且,金融資產價格波動較大,通過泄露內部信息、濫用職權等形式很容易在資產價格中謀取高額利潤,從而使從業人員突破職業道德底線,讓投資人為自己的行為買單。三是金融行業直接影響宏觀經濟的發展。一旦金融領域產生腐敗,不僅會對本行業產生巨大的沖擊,而且會對國民經濟健康產生嚴重的影響。
中國的腐敗現象日益凸顯,中紀委已連續多年將金融行業列為腐敗問題高發的重點行業。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要加大金融領域反腐力度,對存在腐敗問題的,發現一起堅決查處一起。從已發生的腐敗案件來看,主要有以下兩方面表現形式:一是利用職務之便謀取腐敗租金。十九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發布公報提出,緊盯重大工程、重點領域、關鍵崗位,強化對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部門和行業的監督,加大金融領域反腐力度。貪污腐敗案件往往發生在權利集中、資金流動量大的關鍵領域,人們利用手中的權利提高準入標準、拖延時間等形式謀求腐敗租金。近些年,一些金融監管部門或工作人員甚至利用職務之便,違規為企業發放貸款或逃避債務,但卻不及時要求兌現報酬,通過退休高薪任職、獲取股權等隱蔽的形式謀求高額回報,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增加了金融領域反腐敗的難度。二是利用敏感信息獲取非法利益。資本市場存在大量的內部信息,作為行業內主管、領導或者工作人員能第一時間掌握大量的內部信息,通過不正當的方式將重要信息泄露給他人,從而使他人在市場交易中獲利,而泄露者可從中攫取巨額非法利益。
二、金融監管的缺失與金融腐敗的風險
在金融全球化的過程中,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為金融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在提高行業運轉效率的同時也對金融業務提出了新的要求,重塑了金融業務的范圍,對金融領域的監管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防范金融腐敗風險的難度。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金融體系表現出勃勃的生機與活力,金融創新在各個層面上也實現了快速發展。金融創新主要是以規避制度監管為原動力,所以在創新過程中,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金融從業人員很容易突破職業底線,危害投資人和金融機構的利益,導致腐敗現象的產生。比如我國曾出現的“影子銀行”等問題,都是金融監管缺失的體現,而且我們可以發現金融創新越是繁榮的地區越容易滋生腐敗。
現階段,中國實行的是分業監管的模式,人民銀行承擔中央銀行的角色,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和各監管部門各司其職。隨著金融行業的不斷變革,傳統的分頁監管的模式逐漸不適應市場要求。一方面金融創新的加速創造出很多金融的新領域,在傳統分業監管的模式下,新領域很容易成為“空白地帶”,現有監管體系并不能全面覆蓋各新型金融領域的業務環節。另一方面,在部分業務領域,不同監管機構從不同角度出發都具有一定的監督權力,導致監管重疊,而監管的標準和方式都有所不同,容易導致金融機構從中謀取不正當利益,也為腐敗的產生提供了可乘之機。
三、加強金融監管體制機制建設
“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是黨的十九大對當前我國金融工作提出的具體要求和目標。維護金融安全就要把金融反腐放在突出地位,不斷提升金融業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問題導向,加強金融監管體制機制建設,有效防治金融腐敗,一體推進標本兼治。
完善現行的金融監管模式。在“分業監管”這一監管模式下,根據機構性質劃分監管權限,但隨著金融混業的不斷發展,分業監管的缺陷日益顯現。為了適應金融業綜合化發展趨勢,就要通過改革,加強不同監管者之間的分工合作,建立跨機構協調機制,完善管理制度,克服跨機構監管缺失的現象,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為切實做好金融監管工作,主要從以下個方面著手:一是完善部門間金融反腐協作。將紀檢監察機構、司法機關、行政機關、金融行業及其他相關行業之間形成緊密協作,加大金融反腐力度。二是推進金融監管的數據信息整合。加強金融監管當局內部及其與各經濟部門之間的信息系統整合與共享,運用大數據技術,有效識別交易關聯方,打造“數字化”的反腐鐵籠,不斷提高監管水平。三是發揮消費者外部監督作用。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建立消費者權益保護協調機制,充分發揮消費者外部監管作用。
優化金融監管措施。目前,金融監管標準不統一,導致金融機構存在監管套利空間;監管體系中重視外部監督,忽略金融機構內部監督;金融監管不力也是長期以來存在而未解決的問題。要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加快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加強功能監管,將主動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放在重要位置,科學防范,早識別、早發現、早處置。
提高監管部門的獨立性。我國國有銀行都不能獨立于政府部門,而監管部門出于保護機構的目的,不能有效的發現問題,往往是紀檢監察機構查實相關當事人腐敗行為后,才會發現違規違法問題。監管獨立性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一是具備必要的專業技能,能夠及時處理復雜情況下出現的問題;二是使監管免受政治干擾。監管的獨立性主要體現在目標的獨立性和工具的獨立性。政府可以明確監管目標,至于如何執行由監管部門自行決定。工具獨立性主要體現在監督權、規制權以及財務預算等方面。除此之外,還需實行嚴格的問責制度,完善立法和執行上的監督,不斷提升金融監管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黎曉宏、董宏.《金融反腐論》[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7年,58-65,237-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