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 郭宏濤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治療骨折愈合遲緩的臨床方法和療效。方法選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70例骨折愈合遲緩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順序平均分成兩組,命名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患者35例。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實驗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之上實施中醫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骨痂光密度、治療時間、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差異。結果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骨架光密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醫治療骨折愈合遲緩的療效顯著,能夠明顯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提升骨折愈合有效性,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骨痂光密度,縮短治療時間,值得在臨床實踐當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醫;骨折遲緩愈合;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2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7X(2019)17-0104-02
當前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交通工具不斷增多,交通事故等問題的發生率也有所增加,發生骨折的概率顯著升高。一些骨折患者在骨折的恢復過程當中存在著骨折愈合遲緩的問題,也就是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超出正常愈合時間,如果這樣的情況得不到有效緩解的話,很有可能出現傷口感染和并發癥加重的問題,影響骨折患者的恢復,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不良影響,甚至是出現諸多后遺癥。骨折愈合遲緩的原因有多種,中醫研究結果顯示氣血失衡,臟腑虧虛是導致骨折愈合遲緩的重要原因,這些情況的存在會出現淤血積滯和新血難以有效再生的問題,加大骨折愈合難度。中醫講究辨證施治和標本兼治,在骨折愈合遲緩治療當中有著顯著療效,可以縮短骨折愈合時間,為患者的病情恢復創造良好條件。現將本次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70例骨折愈合遲緩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過綜合臨床檢查確診,符合骨折愈合遲緩的診斷標準,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肌力下降的問題。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而且本次研究也得到了本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與許可。排除標準主要包括:患肢有感染癥狀的患者;合并有其他骨病的患者;骨質疏松性骨折等病理性骨折患者;存在精神障礙的患者;高熱癥狀持續的患者;X線檢查顯現對位不良要重新手術進行復位的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把所有患者均分成兩組,命名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患者35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0例,年齡為18~65歲,平均年齡47.5歲,病程為15~40周,平均病程28.4周,超過愈合時間4~22周,平均13.7周,四肢骨折患者28例,軀干骨折患者7例,手術治療患者30例,保守治療患者5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齡為19~66歲,平均年齡47.9歲,病程為16~42周平均病程29.1周,超過骨折愈合時間3~20周,平均13.4周,四肢骨折患者26例,軀干骨折患者9例,手術治療患者29例,保守治療患者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備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治療,主要是對患者的骨折處進行再固定,結合患者的骨折情況,實施牽引力度以及方向的合理化調整,并為患者補充鈣質,促進骨折端的有效愈合。
研究組患者則在此基礎之上接受中醫治療。雖然本組的所有入選患者都是骨折愈合遲緩,不過各個患者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需要在治療過程當中做到辨證區分,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具體的治療需求,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首先,對患者的骨折愈合遲緩進行中醫辯證分型,依據分型結果確定相應治療方案。第一,對于氣滯血瘀型骨折患者,考慮到患者的骨折愈合遲緩問題是因為氣滯血瘀造成的,所以在治療過程當中需堅持活血化瘀的治療原則。治療中藥方主要包括:赤芍、川芎、當歸、川斷、連翹各20克,紅花、生地、元胡、香附、乳香、姜黃各15克。指導患者用水煎服,一日一劑,持續用藥15日。第二,對于肝腎虧損型骨折患者,由于此類患者存在著四肢無力、發冷、關節疼痛等臨床癥狀,所以在治療當中需要把補腎益氣和養血作為突破口,基本方藥為黃芪30克,白芍、熟地、三七各20克,當歸、枸杞、何首烏、川斷、紅花各15克。指導患者用水煎服,一日一劑,持續用藥15日。第三,對于氣血兩虛型患者,患者的顯著癥狀是面色蒼白、疲倦、頭暈。所以在治療當中需要堅持通經活絡和補血益氣的治療原則,基本方主要包括:熟地和骨碎補各20克,土鱉蟲、茯苓、續斷、川芎各15克,炙甘草、當歸和白術各10克。指導患者用水煎服,一日一劑,持續用藥15日。第四,對于濕毒型患者,由于此類患者大多是開放性骨折,骨折愈合遲緩主要表現為傷口腫痛,甚至傷口潰爛,同時還伴隨有發熱癥狀。所以在治療當中需要堅持清熱解毒和止痛消炎的治療原則,而治療當中的中藥湯劑方藥主要有:骨碎補、金銀花、蒲公英、菊花和三七各20克,茯苓、土鱉蟲、紫花地丁各15克,另加10克牡丹皮。指導患者用水煎服,一日一劑,持續用藥10日。
觀察指標和療效評定標準: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骨架光密度、治療時間、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的差異。治療總有效率的評價標準為:(1)治愈:治療后患者的肢體腫脹、骨折端疼痛等癥狀全部消失,X線檢查顯示骨折線全部愈合,骨痂生長,肢體功能恢復狀況良好,達到預期水平。(2)好轉:治療后患者的肢體腫脹、骨折端疼痛等癥狀得到緩解X線檢查顯示骨折線模糊,骨痂生長,肢體功能有所恢復,但是還沒有達到預期水平。(3)無效:沒有達到預期治療水平的視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是治愈率和好轉率的總和。
1.3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用統計學軟件對研究獲得的全部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學數理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分別實施t檢驗和x2檢驗。P<0.05時,表明組間差異明顯,具備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骨架光密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治療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見下表1和表2。


骨折是一種臨床常見病癥,骨折愈合遲緩則是骨折的一種比較嚴重的并發癥,通常指的是在骨折問題發生3~4個月的時間范圍之內,在實施規范化骨折治療之后,骨折端仍舊沒有得到有效連接,病情沒有好轉。骨折愈合遲緩問題的存在嚴重威脅到患者的健康,也給患者的正常生活帶來了不良影響。在治療骨折愈合遲緩的過程中,傳統治療方案是重新。對骨折部位進行再固定,并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調整牽引的方向以及力度,要求患者補充鈣質,促進骨折部位的恢復。但是這樣的治療方法會給患者帶來二次痛苦,延長患者的骨折恢復時間,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引起一些不良并發癥。中醫在骨折治療方面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留下了很多寶貴經驗與臨床研究成果,而且在長時間的發展和應用當中,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規范的治療體系。中醫的觀點是骨折雖然與外界暴力損傷有關,不過在治療環節假如患者機體內部不調,氣血運行不暢,肝。腎有虧損問題等都會對骨折愈合帶來不良影響,從而發生骨折愈合遲緩的問題。所以在中醫治療當中柬求辨證施治,根據辨證分型結果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治療和干預。這樣的治療方案可以充分滿足不同患者的個性化治療需求,獲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成效。
對于氣滯血瘀型的骨折患者,在治療當中需要堅持活血化瘀和通氣活絡的治療原則,消除血瘀癥狀,促進血液流轉,促進骨折愈合;對于肝。腎不足的骨折患者需要補肝益腎,養血養氣,有效改善患者四肢無力、發冷盜汗等癥狀;對于氣血兩虛型的骨折患者,需要堅持益氣補血的治療原則,改善患者面色蒼白、頭暈疲倦等癥狀;對于濕毒型骨折患者由于此類患者大多是開放性骨折,一旦出現濕毒入侵的問題,會導致傷口出現腫痛潰爛的問題,所以必須選用清熱解毒和止痛消炎的治療藥物。在研究應用的中藥方劑當中,紅花、骨碎補等非常常用。骨碎補在止痛續傷和補。腎益骨等方面有著顯著療效,在筋骨損傷的應用當中可以獲得理想效果。紅花則能夠活血化瘀、祛濕止痛,也能夠促進患者的骨折愈合。不過紅花不能夠用在孕婦,以免出現流產等問題。本次研究通過對40例研究組患者實施中醫治療,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0%。
綜上所述,中醫治療骨折愈合遲緩的療效顯著,能夠明顯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提升骨折愈合有效性,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骨痂光密度,縮短治療時間,值得在臨床實踐當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