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昶
【摘 要】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建立“服務型”、“學習型”、“企業型”稅務機關成為提升我國稅務管理工作效率、服務水平的有效路徑。因此,稅務機關在工作推進過程中要增強服務意識,加強對服務結果的考核,注重工作過程中的成本控制,通過激勵約束機制實現稅務機關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關鍵詞】新公共管理理論;稅務機關;行政管理模式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我國經濟、行政管理領域中的運用成為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經濟發展速度、改善行政管理效率的重要舉措。稅務行政機關作為我國稅務系統中稅務管理的執行機構,根據稅務管理機構發展趨勢對稅務行政管理模式進行優化和創新成為提升我國稅務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的關鍵。不可否認,一直以來,我國稅務機關存在著職能部門功能重疊、管理效率較低、績效考核機制不健全以及內控有待提升等一系列問題。而新公共管理理論要求,我國公共管理部門和新政機關需要從市場的角度出發,將績效管理、目標管理以及成本績效理念運用于行政機關改革,通過變革管理模式提升機構服務效率、水平。
為了研究如何基于稅務機構改革新形勢以及稅務管理工作新需求創新工作模式和路徑,本文首先對新公共管理理論的核心觀點和主要論據進行闡述;其次,對當前我國稅務機關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對新公共管理理論對新時期創新我國稅務機關行政管理工作有哪些啟示進行分析;最后,對如何創新、優化稅務機關行政管理工作模式提出政策建議。
一、新公共管理理論
新公共管理理論主要是在市場化機制和私人管理部門模式的基礎之上,結合公共管理部門的特點,為提升政府績效而形成的一種新型公共管理理論,并指導著西方公共行政機關的改革。新公共管理理論強調利用市場化的管理理論和方法,強調公共管理部門和行政機關需要不斷通過集中管控、強化績效考核、完善監管機制等方式提升行政管理效率。由此可見,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主要特點有:(1)變革公共管理機構的管理目標。新公共管理理論認為公共管理機構和行政機關應當是政府為公民提供服務的執行機構,應當以服務水平和滿足公民需求為根本目標,并以此作為評價公共機關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的重要指標。(2)重視政府機關和公共管理機構的效率和質量。公共管理機構應當改變長久以來的不重視成本效益的思維,應當將市場化管理方法引入公共管理工作,重視行政機關的成本控制和內部管控工作,通過計劃、項目控制等方式提升效率。(3)強調用企業管理模式完善公共管理機關的績效考核和目標激勵,主張通過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規范管理人員的工作方式、樹立服務意識,提升整體服務水平。
二、稅務機關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當前,我國稅務機關通過改革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不可否認稅務機構改革過程中我國稅務機關工作仍存在著以下三個問題:
(一)新一輪的稅務改革工作直接影響了職能分配和功能錯位的問題。新一輪國稅、地稅機構合并意味著原有的管理方式的變革,本輪稅務改革過程中所涉及的人員調整和職能合并,直接影響了稅務機關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機構改革過程中所涉及的工作人員也需要長時間的磨合才能真正的適應新的工作內容和工作環境。
(二)稅務機關行政成本管控工作不完善,整體效益有待進一步提升。稅務機關與我國其他政府管理部門相似,長久以來,我國并未對政府機關進行嚴格的成本控制,管理方法也側重于依據法規辦事,直接導致了我國稅務機關存在資源配置亟待優化、資源浪費等問題。除此之外,由于國地稅合并,必然會造成一部分工作方人員的閑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稅務機關的管理成本。
(三)稅務機關部分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有待進一步提升,角色亟待轉換。稅務機關作為國家稅務體系的執行機構,應當服務于納稅人,為納稅人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實現稅源精細化管理。基于不同稅種,為納稅人通過有針對性的服務。認真宣貫各個稅種以及相關稅法,確保稅務管理工作依法推進。
三、新公共管理理論對稅務機關工作模式創新的啟示
近年來,不僅是西方國家,我國也在逐步的加快政府公共管理機關的改革,建設“企業型”、“學習型”以及“服務型”政府的觀念也逐步得到了重視,并運用于改革的過程中。將新公共管理理論運用于稅務機關改革,要求稅務機關在工作推進過程中要增強服務意識,加強對服務結果的考核,注重工作過程中的成本控制,通過激勵約束機制實現稅務機關管理水平的提升和經濟效益的提高。因此,稅務機關需要將職能機制和中介功能相融合,在工作中推進中尊重納稅人的相關權益,增強服務意識,以稅務管理目標作為工作人員的服務目的,做好自身的服務工作,既保障國家權益不受損失,又依法保障納稅主體權益。
四、稅務機關行政管理工作創新路徑
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論的主要理論,針對當前我國稅務機關工作工程中存在的問題,認為創新稅務機關行政管理工作路徑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加強:
(一)進一步提升稅務機關整體服務意識,做好納稅服務工作。一方面,稅務機關工作人員應當轉變傳統以來的公務員思維,淡化權利意識,應當以納稅人為主體,樹立服務意識,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另一方面,稅務機關在納稅管理工作的推進過程中,應當有效的將服務和管理兩個工作進行融合,在服務納稅人的基礎之上,規避稅務犯罪工作,積極的引導納稅主體依法納稅,提升稅務管理效率和質量。
(二)改造稅務機關工作流程,優化服務體系。稅務機關在推進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在實現規范納稅管理的基礎之上實現納稅服務工作的“經濟、效率”目標。一方面,利用大數據信息技術構建起稅務管理信息化平臺,整合納稅服務,構建線上納稅自助服務平臺,提升服務效率;另一方面,稅務機關應當基于市場機制對稅務管理工作流程進行再造,在規范納稅管理工作的基礎上減少一些不必要程序,避免資源的浪費。
(三)完善稅務機關績效考核機制,優化激勵機制。一方面,要改變傳統以來的“一刀切”的績效考核機制和“流于形式”的績效考核方式,設立定性、定量相結合的考核指標體系,根據稅務機關不同職能部門和工作人員的不同崗位職能設定科學的績效考核指標,確保考核結果的科學性;另一方面,要基于績效考核結果設定相應的激勵機制,提升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李敏.新公共管理理論對完善稅務行政管理的借鑒意義[J].價值工程,2010,29(05):212-213.
[2]楊楊,李家鴿.新公共管理運動背景下稅收管理的國際比較及對中國的啟示[J].特區經濟,2009(11):86-88.
[3]謝波峰.稅收管理現代化的歷史演進試析——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稅務管理的歷程[J].財政科學,2018(09):31-39+65.
[4]趙曉倩.淺談公共管理在稅務行政管理應用中的價值[J].企業導報,2016(05):39.
[5]田園,楊發榮,王秀明,杜婕.新公共管理理論視角下納稅服務體系的重構[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09,6(04):35-40.
[6]曲冰,宋琳.新公共管理理論對完善我國稅務行政管理的借鑒意義[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29):603+366.
[7]鄭丹陽,王飛.新公共服務理論視角下納稅服務體系的構建[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07(07):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