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大洪
【摘 要】村干部與群眾的關系是最直接、最密切的,但由于一些的理性行為以及干群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等原因而導致群眾利益受到損害,從而失去了對干部的信任,這直接影響了干群關系以及農村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為此本文著重分析了如何改善和消除農村干部的信任缺失問題。
【關鍵詞】村干部;信任危機;群眾
近期深入基層調研,發現一種現象:一些村干部完全有能力解決好的事情,群眾不找村干部,而是去找鄉鎮主要領導,甚至是縣委書記、縣長。這種現象值得高度關注。這說明當前村干部與群眾之間的距離在拉大,信任出現危機。長期下去,既影響農村發展穩定,又影響村干部的形象和工作熱情。有效化解村干部和群眾之間的“信任危機”問題,已然成為擺各級黨組織面前的一項嶄新課題。
一、群眾不信任村干部的主要表現
群眾為什么不信任村干部?加以分析,有以下五種情形:一是質疑村干部的道德品質。一些群眾認為,現在國家的政策都很好,但在涉及群眾的利益分配上不公,存在由關系親疏決定,關系好的就是低保戶、優待戶、救濟戶,關系不好的,再困難也只能“靠邊站”。二是質疑村干部的能力素質。現在許多群眾常年外出務工,在務工的同時,學到了知識,增長了見識,返鄉后看到家鄉的發展變化不大,加之一些村干部本身學歷低、見識淺,深感能力差,還不如自己。三是質疑村干部的工作執行。一些群眾通過媒體看到和聽到的政策,各地在執行中存在一些差異,認為上級政策雖好,但村干部在執行中打了折扣。四是質疑村干部的履職成效。一些群眾看到鄰村有發展項目、民生項目落地,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大,認為本村干部不作為,能力差。五是質疑村干部的廉潔自律。當看到、聽到村干部有違規違紀問題,就認為本村也存在類似情況,在落實惠民政策過程中有“不干凈”嫌疑。這些質疑的匯集,成為村干部與群眾聯系、溝通的一道難以跨越的鴻溝。
二、導致群眾不信任村干部的原因分析
群眾與村干部間的信任危機,有村干部的因素,也有群眾的原因。
(一)村干部方面:
1、村里在進行決策征求的過程當中對群眾的聲音聽取不夠全面。由于目前大量的村民都選擇外出打工,村民大會或者村民代表會議很難真正的召開,就會導致村務決策和執行的過程當中有很多的村民并不能夠真正的參與到其中,往往都是村內的干部進行開會決定,即便是有部分村民參與了開會討論,但是由于目前村干部在工作時的態度不端正,對群眾的意見不能夠聽取,導致群眾參與決策的權力不能夠得到實現,使得群眾參與村里事務工作積極性不高,從而出現不關心村里事務的情況。
2、村干部在進行具體的工作過程當中很多的村民不理解,也不能夠真正的聽取村民的意見。由于目前很多的村干部在進行工作的過程當中,對于群眾意見收集工作進行得比較差。只對工作的進度比較重視,并沒有對政策宣傳做到力度,很多群眾對政策并不是十分的理解,當政策影響到群眾自身的利益時,就會認為村干部沒有在正確的做事,就會有很大的抱怨。村干部在項目實施需占用群眾土地時,一些群眾不支持,村干部認為群眾在刁難,簡單行事,于是“先斬后奏”或“斬而不奏”,導致群眾公開阻礙,甚至產生群體性惡性事件。
3、處理事情有“暗箱操作”,群眾“霧里看花”。隨著群眾民主意識的逐步增強,渴求在村級事務,特別是民生事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公平對待。由于村內的監督管理機制建設不夠完善,導致村內集體事項的研究決定等工作并不是十分的科學,為村干部謀取私利,徇私舞弊帶來了不好的環境。再者,決策過程受“人情關系”、“利益驅使”影響,在農村“沒有關系得不到公平對待”的問題依然存在,滋長了村干部徇私情、謀利益的行為,更有甚者,使“熟人社會”、“關系社會”的意識深入人心。村民認為本村的政策實施過程當中不能夠代表他們的利益,不了解政策的內容,就會失去對村干部的耐心和相信。
4、多數群眾認為村干部的職業能力不強認為不如自己好。從目前我們國家村干部整體的素質來說,不管是在具體的工作能力,還是從年齡文化程度上等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一些村干部發展意識不強,帶富能力有限,在幫助群眾增收致富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一些村干部學歷不高,政策理論水平有限,在做群眾工作時不能準確傳達上級政策精神;一些村干部年齡偏大,思想觀念陳舊,與新形勢下農村工作不相適應。相比之下,群眾的發展意識、個人素質在不斷地提高,有一些能力比較好,基礎很牢固的群眾通過外出打工等方式紛紛使自己發家致富,認為村干部的工作能力不如自己好,甚至對村干部有嘲諷和詆毀的情況。
(二)群眾的原因:
1、部分群眾集體意識欠缺對很多的事情都只注重自己的利益。農村經濟民生基礎建設發展在不斷的加快,在使得絕大多數村民能夠受到更多的利益的同時,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卻十分的緩慢,很多群眾在個人和集體關系處理過程當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導致目前村里在組織和群眾,村干部,村干部與群眾之間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2、感恩觀念的欠缺。很多群眾都認為這是村干部應當對他們做的。國家的政策變得越來越好,在很多的村民享受國家政策的同時,也造成了很多群眾在發展的過程當中出現了等、靠、要的思想。不滿足于國家好政策帶給他們生活質量的提升,卻總是將眼光盯在其他家庭,當別人得到了低保或者其他政策時,心里就會出現不平衡的現象,有一些群眾甚至會覺得國家給自己的政策是應當的,一點感謝的意思都沒有,上一年享受了低保,下一年未享受的有意見,評給了別人,未評給自己的也有意見。
3、對負面言論偏聽信信,“無官不貪”的偏激認識煽動人心。現在的農村,家家戶戶有電視,大多數人都擁有手機,有條件的地方開通了互聯網,村民吸收信息的方式在不斷的變多,信息來源變得越來越方便,使得很多的村民在了解到社會現象時更加簡單,很容易造成思想走向極端。十八大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反腐倡廉的力度很大,一些領導干部紛紛“落馬”,社會反響強烈。
4、村民參與村內事務決策的積極性變得越來越低,出現很多敬而遠之的觀念。由于目前很多村民都選擇外出務工農村大多數都是遺留的老人,婦女和兒童,這就使得群眾和村內組織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微妙,二者之間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外出人員一年半載回不了一趟家,對村級集體事務毫不關心,抱著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在家的老人、婦女和兒童參與村級集體事務的激情和愿望也并不強烈,對村級組織、村干部更是“敬而遠之”,接觸不多,村干部和群眾之間的溝通交流少。
三、化解群眾對村干部信任危機的方法路徑
村干部與群眾之間的信任危機,是當前農村社會發展的“病癥”、和諧穩定的“毒瘤”,不但影響村干部工作激情,更阻礙農村持續健康發展。要做好“三農”工作,化解信任危機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推進民主建設,實行陽光村務、科學決策。“人心”是農村發展和建設的基石,化解群眾信任危機,首先要從“取信于民”入手。針對當前農村社會現狀,逐步建立完善村級事務協商、決策、施行、監督全程統一的村級民主自治制度,充分尊重群眾知情權、參與權、自主權,使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到村級集體事業上來。一是建立村務“年會”制度,由村干部牽頭負責,每年春節前后,利用外出人員返鄉過節之機,組織本村黨員、組長、先進人物、退休干部、返鄉農民工代表召開會議,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收集群眾關心關注的問題,公開制定本村年度發展計劃,村干部現場承諾,對群眾提出事項,能辦成的,逐一明確時限;可能辦成的,集思廣益想辦法、出點子;不能實現的,說明原因并提出意見。二是推行村務“月示”制度,凡村級集體事項決策、重大事項發生、集體經費支出等事項,按月分門別類進行統計,通過宣傳欄、村民會議等方式向在家村民公示,通過手機短信、信函等方式告知外出人員。讓他們充分感知家鄉變化,支持家鄉建設。三是堅持村務“場評”制度,每逢鄉鎮趕場日,在各村村級活動室設立“村務評說臺”,接待群眾趕場途中休息,由村干部、駐村干部值班,定期聽取群眾對村級發展的意見和建議,認真梳理匯總,形成村務決策參考,及時研究,推進落實。四是實行村務“質詢”制度,以村務監督委員會、村監事會為主導,通過設立意見箱、個別走訪、會議集中討論等形式,接受群眾對村級事務的質詢,根據群眾質詢情況,做好答復,解決好問題,努力讓群眾滿意。
(二)堅持群眾路線,著力走進群眾、貼近民心。群眾是農村發展和建設的主體,各級組織和干部必須充分發揮好聯系服務群眾的有效作用,在為群眾服務中走近群眾、貼近民心,化解信任危機。要深入推進“干群連心·同步小康”駐村工作。堅持工作重心下移,組織各級機關干部扎根農村,與村干部一道深入群眾中去,了解群眾、增進感情、解決問題、共謀發展。要建立健全干部駐村工作制度,明晰工作職責,駐村工作項目、資金、信息等支持,以村干部為主體落實到群眾中去,鄉鎮及以上部門干部到村工作,要充分尊重村干部,做到支持不包辦,盡量避免給村干部帶來負面影響,引導群眾擁護、支持村干部。要以群眾服務需求為導向,建立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機制,實行問題“一對一”幫帶,回應群眾訴求,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強化村干部為民意識教育,主動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不但要將群眾需求“上帶”,也要將信息、資源“下傳”,主動做好群眾的服務工作,既要當好群眾的“當家人”,又要做好群眾的“聯系者”、“服務員”,切實提升自身形象,增加群眾的認同感和信任度。
(三)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產業強村、黨建富民。當前,群眾最迫切的需求是加快脫貧致富,說到底是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化解信任危機,關鍵要讓群眾富起來。一是大力推進農村產業黨建。把基層黨組織建設和村干部隊伍建設與農村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富民事業中增進信任、改善關系。實施農村黨員干部家庭“率先小康”工程,引導和扶持農村黨員,特別是村干部領辦產業,率先致富,增強其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帶領群眾通過產業發展致富奔小康。二是實施農村經濟發展“三個一”工程。即發展一項支柱產業、建立一個專業協會、培養一支骨干隊伍。發揮村干部組織優勢和政治優勢,引導和組織群眾圍繞縣鄉統一規劃發展村級支柱產業,實行“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組建特色產業專業協會(合作社),變小生產為大經營,集中力量走市場化、專業化的路子,提高產業應對市場變化的競爭力;圍繞本村支柱產業,建設一支專業化骨干隊伍,在群眾中發揮領頭羊作用,帶領群眾共同致富,并將其中優秀者作為村干部后備人選培養,一旦當選為村干部,既有群眾基礎、也有工作經驗,容易獲得群眾信任。三是實施產業發展“1+1+N”工程。實行一名村干部、一片產業基地、多戶群眾聯系幫帶,村干部主動加強與群眾聯系,及時了解群眾的困難和問題,幫助協調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并積極主動跑市場、找信息、謀出路,使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起來,群眾快速富裕起來,群眾信任危機自然迎刃而解。
(四)建設新型隊伍,不斷提升素質、改進作風。村干部是群眾中的干部,又是干部中的群眾,工作環境是基層中的基層、一線中的一線,其能力素質和工作作風是群眾關心關注的焦點,也是信任危機是否產生的重要因素,化解信任危機,急需建設一支新型村干部隊伍。要立足村干部隊伍的實際,切實加強培訓,提升素質。在培訓方式上,除了專題班辦、集中輪訓等形式外,重點應以實訓基地為平臺,推行觀摩考察、現場教學,提高實踐能力,增強為民服務的針對性;在培訓內容上,要從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等全方面、多角度考慮,合理安排培訓項目,不但要大力提高村干部領導農村科學發展的能力,還要立足群眾需求,從便捷、快速、高效服務群眾入手,從服務群眾的主動意識、工作方法上加以培訓,提高服務效率。加強村干部作風建設,深入開展在農村“沒有關系得不到公平對待開刀”專項行動,對村級集體事務處理,重點整治“熟人優先”、“利益優先”、“勢力優先”、“笑臉優先”等不正之風,從嚴從重從快處理違背群眾意愿處理村級集體事務的典型,震懾村干部作風,樹立為民服務的意識。切實加強村干部隊伍的監督和管理,建立村干部約束機制,規范行為,并加大對村干部違規違紀行為的查處力度,提高村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進一增進群眾認同感和信任感。
(五)注重依法管理,構建法治環境、和諧農村。實現農村有序管理,必須堅持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理有機統一。農村管理難,關鍵是法治建設滯后,依法治理水平不高。建設良好的法治環境,是化解信任危機的重要保障。要強化法治宣傳,通過集中輪訓、專題培訓、以會代訓等渠道,加強村干部法制教育,重點突出黨紀法規、政策規定、憲法法律等知識學習,并把學習情況納入對村干部的考核;要以道德講堂、廣播電視、遠程教育為依托,在農村廣泛開展普法宣傳活動,普及法律法規知識,提高群眾知法守法意識。要健全管理制度,以法律法規為依據,結合村情、社情和民情,制定出既符合國家法律規定又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規民約,明晰農民的權利義務、各種組織的工作職責以及經濟管理、社會治安等方面的要求,經村民大會集體討論通過后,作為村務管理和村民行為的準則,運用于農村社會治理過程,制度化管理。要規范執法行為,加強對行政許可、行政收費、行政處罰、行政確認、行政強制等過程的監管,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文明執法。要注重培樹農村守法用法先進典型,開展模范評選活動,落實獎勵措施,引導社會風氣,營造以守法為榮、以違法為恥的良好環境。加大農村違法行為整治力度,嚴厲打擊農村黃賭毒,懲治村痞村霸,鏟除農村的黑惡勢力,建設文明和諧新農村。
(六)強化宣傳教育,培養明白群眾、感恩群眾。在社會輿論自由、社情民意暢通、價值觀念多元的社會背景下,只有群眾自身素質得以提高,才能正確認識、理性分析問題,從而化解信任危機。加強“明禮知恥,崇德向善”主題宣傳,教育引導群眾樹立正確的觀念,倡導和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廣和創新農村道德講堂,從群眾身邊推選道德人物、道德事跡進行宣傳,通過道德講堂凈化群眾心靈。開展農民感恩教育活動,通過電影、小戲、山歌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向群眾宣傳感恩理念,使群眾提高覺悟,將集體利益放在突出位置,正確處理集體、個人和他人之間的利益關系,服從大局,支持村干部開展工作,形成團結互助的良好風氣。要強化宣傳教育,引導農民以合理的方式表達訴求,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通過干部駐村、遠程教育等資源,加強對上級政策、發展形勢、村干部正面典型的宣傳,引導群眾站在農村發展的角度理性認識村干部行為,自覺抵制影響團結、拉幫結派、勾心斗角、互不信任等現象,爭做明白群眾、感恩群眾。
【參考文獻】
【1】.李波、王恩寶.建立健全密切農村干群關系機制的路徑探析[J].遼寧學院報:社會科學版,2009.8
【2】.于建嶸.基層干部中的此信任問題[M].人民論壇—政論雙周刊,2008,9
【3】.中國共產黨十七屆三中全會文件匯編(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