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德
【摘 要】我國老齡人口比重已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健康養老產業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與我國相比,發達國家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起步時間較早,目前已經進入成熟階段。多種多樣的健康養老模式,配套完善的社會服務,循序漸進的產業發展過程,健全的法律保障機制,成熟的運營模式等發展經驗值得借鑒。因此,應推動多種健康養老模式共同發展,加大力度完備配套社會服務,找準健康養老產業發展階段,建立健全保障機制,合理規劃運營模式,促進健康養老產業發展,使老年人老有所養。
【關鍵詞】健康養老;產業;經驗啟示
19世紀后期,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生育率率先進入持續下降階段,老齡化現象開始在部分國家出現。1970年以后,老齡化逐漸向亞洲和美洲地區擴散。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于1999年超過10.46%,步入老齡化國家行列(郭玉貴,2017)。截至2015年,全球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約為9.01億,占世界總人口的12.3%;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約為2.22億人,占我國總人口的16.1%。總結國內外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經驗,提升我國健康養老產業發展水平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國內外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經驗
(一)多種多樣的健康養老模式
1.居家健康養老模式
居家健康養老模式始終與家庭聯系在一起,老年人的養老居住場所仍然是他們自己的家。老年人以接受上門健康養老服務為主要形式,涵蓋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周博,王維等,2016)。居家健康養老往往是免費的,只需在必要時支出較低的上門服務費用即可。
社會民主福利國家瑞典居家養老率已達到90%。其社會體制和社區服務網絡為老年人提供了諸如看護送飯、短時照料等全方位的家政服務支持,使老年人足以獨立生活。在居家健康養老方面,日本也提出一系列援助服務,諸如地方自治體或民間組織開始為老年人提供上門洗浴護理、家政服務和健康指導服務(戴靚華,2017)。英國居家健康養老服務的對象是有基本生活能力,但體弱多病或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服務的內容包括協助老人吃飯、看病、購物、洗澡、做家務等(王瓊,王敏等,2017)。
2.社區健康養老模式
社區健康養老是對居家健康養老的重要支撐,主要類型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老年人服務站和托老所。主要為提供適合老年人活動的社區空間,滿足居家健康養老所不能滿足的區域服務功能(周博,王維等,2016)。社區健康養老已被證實為高效低耗的服務模式(陳正應,李金秀等,2016)。
美國老年人大多數選擇在家養老,但傳統的居家健康養老方式還是有些局限性,比如老年人不清楚自己所在的地區能提供哪些上門服務。為了克服居家健康養老模式的局限性,自然形成的退休社區養老應運而生。社區擁有各類“健康養老服務項目”,這些項目由社會服務機構牽頭,絕大多數由政府資金支持,少數由私人慈善機構資助(王瓊,王敏等,2017)。法國建立了將公寓、餐廳、小診所等服務集于一體的老年人中心,并向整個社區老年人開放,實現了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戴靚華,2017)。英國大膽嘗試以社區照顧為核心的健康養老模式,內容涉及生活照料、物質支援、心理支援和整體關懷四個方面(王瓊,王敏等,2017)。
3.機構健康養老模式
機構健康養老以離開老年人原有的居住環境,到機構建設的健康養老設施中集中居住為重點(張承惠,2017)。主要類型有托老所、養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實現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緊急救援等一體化的全方位服務。機構健康養老主要面向子女不在身邊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需要花費較高的費用。
1901年丹麥的哥本哈根建成兩棟大型的集中式養老居住設施——“老年人村”和“索倫”。然而,單一的老年人群結構和封閉的管理模式,讓老年人感受到更多的是壓抑、失落、悲觀和虛弱,不是老年人理想的健康養老模式(戴靚華,2017)。英國的托老所分為暫托處和全托院。暫托處只是暫時將老人安置于此,由工作人員為其提供短期的護理服務。全托院主要面向生活不能自理且子女不在身邊的老年人,實施集中照顧。美國的退休社區除了自然形成退休社區外,還有一類是由政府或企業投資興建的退休社區,其實質則好比一個大型的養老服務機構,是比較理想的退休老人的聚居地(王瓊,王敏等,2017)。
(二)配套完善的社會服務
1.充足的基礎設施
因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原因,健康養老配套基礎設施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各國都在致力于建設完備的老年基礎設施(曉穎,2014),較為典型的是新加坡和美國。
早在1985年,新加坡建屋局就致力于老年人無障礙環境的建設和打造,范圍涉及住宅、走廊、步行區等,甚至包括連接所有建筑物與公共設施、公交站點之間的通道。為了方便老人上下樓,建屋局于2001年開始對老樓房進行“電梯化”改造,并為老年人提供了一批宜居住宅,使其能在家中安度晚年(王瓊,王敏等,2017)。美國根據老年人群健康狀況差異性,建設了自護型、助護型、特護型的養老居住設施服務體系(戴靚華,2017)。
2.專業的人才培養
高質量健康養老工作人員隊伍是健康養老產業的核心和關鍵(袁微,高楊,高元志,2017)。發達國家的健康養老專業服務人員都接受過崗前培訓和與從事服務相關的專業教育,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較為典型的是英國和日本。
英國健康養老照顧服務體系主要由經理人、主要工作人員和照顧人員組成。經理人為總負責人,掌管資金分配、人員聘用和工作監督;主要工作人員負責服務照顧社區內一定數量的老年人,了解老年人的需要及解決一些重要問題;照顧人員是受雇直接從事老年人生活服務的人(王小春,陳立文,2016)。日本提供短時托付服務的機構里有職業化的護理人員幫助老人進餐、排泄、洗浴、理療等,可以滿足老人不同的照顧需求(王瓊,王敏等,2017)。
(三)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
健康養老產業的發展隨著技術及政策的完善不斷進步,其中較為典型的是歐美及日本健康養老產業的發展過程。
1.歐美健康養老產業發展過程
西方為老年人提供醫療和收容救助的服務首先由宗教機構創立,政府立法推廣。12世紀起,英國出現由信徒捐款而建立的“慈善院”型養老機構。隨后,健康養老服務的創辦者由宗教向社會及政府轉變。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伴隨歐美發達國家針對老年人福利法律的創立和深化,健康養老產業規模、形態和功能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首先,向功能更細化、服務更人性化的醫療護理型轉變。其次,由集中型向小型化、住宅化轉變。再次,向社區服務發展,走向上門服務。健康養老向社區化的轉化體現了老年人對居家養老的渴望與迫切。在目前較為完善的老年保障體系和社會經濟體制下,歐美各國的健康養老體系已經發展至較為成熟的階段,其特征主要體現在:覆蓋面廣,設施類型豐富,養老支持力多元,服務功能細化,服務內容層級化,各領域、各部門間協作力強等等(戴靚華,2017)。
2.日本健康養老產業發展過程
1950-1960年,日本深受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養老模式主要是以傳統的家庭為載體。然而,這種非正式的扶助關系,隨著家庭功能的不斷縮小陷入解體危機。隨后,日本健康養老產業又經歷了由設施型向住宅型發展,向保健醫療方向發展及向療養護理方向發展的過程,并逐漸形成三大體系。首先,是以專業治療和護理為核心的“醫療系”,主要是為長期需要護理及醫療照料的老年人提供服務;其次,是以休息療養和機體康復為核心的“保健系”,主要是為術后需要進行特殊護理的老年人或罹患慢性疾病老人提供康復訓練;再次,是以日常照顧與生活輔助為核心的“福利系”,為居家養老者提供日常生活及護理照顧。可以看出,日本老年人對健康養老的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因而由收養福利型向保健護理型轉變,規模從大體量轉為小規模,對醫療設施的依賴逐漸轉為對社區和在宅護理的重視(戴靚華,2017)。
(四)健全的保障機制
法律法規的健全及完善對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英國老年人在享受健康養老服務時有很好的法律保障,從健康養老機構的設立、健康養老服務的內容、健康養老機構的管理與評估等方面均有相應的法律加以規范。美國的健康養老保障制度建立至今,已有200多年的發展歷史,經過不斷地修訂,目前形成了完善的健康養老法律保障體系。新加坡也通過立法強化家庭養老功能,還設立了贍養父母仲裁法庭,對歧視老人、不承擔養老義務甚至殘害、遺棄老人的人予以法律制裁(王瓊,王敏等,2017)。日本于2000年開始實行《介護保險法》(陳海鈺,2017),老年人可以根據自身健康及經濟狀況,自行設計組合,從各種福利措施中點菜式地自主選擇,然后通過建立契約接受各項服務。醫療、保險、療養等與照護內容相關的軟性服務由照顧管理方法統一起來、嚴格量化,而后編入菜單,投入使用。由此,一些療養型護理機構發展了起來。瑞典在《未來老人政策》頒布后實行了專業人員定期上門的醫療服務(戴靚華,2017)。
(五)成熟的運營模式
養老品是介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之間的一種準公共物品(王瓊,王敏等,2017)。在國際上健康養老產業以政府為主導,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為主要運營模式。
英國采取政府和市場相結合的,以政府為主,市場化運作為輔,由專業機構提供服務的模式。在管理方式上實行“契約制”,政府以合同的形式將一部分服務外包給社會機構。對社會機構的管理采取項目制,從項目的申報、具體執行、監督管理、年度報告和評估都有一套完整的、規范的工作管理和評估體系,只有評估合格的社會機構,才能從政府拿到相應的經費。此外,英國還專門設立了責任評估、監督和管理社會機構的組織,每年都會對社會機構進行評估并公示結果,提出整改意見,同時還會收集老年人的意見,提出完善服務的建議。美國健康養老服務的提供,盡管強調多渠道融資,但政府的支持起主要作用。日本政府會對老年人進行細分,并根據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派出不同的服務人員,政府還負責出資修建長期照顧機構,提供完善的養老設施(王瓊,王敏等,2017)。
二、國內外健康養老產業發展對我國的啟示
(一)多種健康養老模式共同發展
世界各國都沒有實行單一的健康養老模式,而都是結合本國實際情況推行側重不同的模式。因此,我國的健康養老模式也同樣應該具有多樣性,推動居家健康養老模式、社區健康養老模式、機構健康養老模式共同發展,使老年人可以根據自身家庭情況和身體健康狀況進行選擇。主要側重以提供居家健康養老為主體的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為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提供飲食起居、買菜做飯、慢性病治療等基本上門服務。以社區健康養老產業為輔助,提供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社區老年服務站、社區老年活動中心、社區老年大學等必需的社區服務項目,使老年社區成為城市充滿人文關懷的模范社區(丁寧寧,2010)。以機構健康養老產業為補充,為失能老人或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提供多層次、高水平、全方位的機構服務。
(二)加大力度完備配套社會服務
目前,由于我國老年人居住的舊住宅區開發時間較早,導致住宅區規劃缺乏整體設計,建筑細節設計不符合老年人的居住需要,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以老年人為主的社區公共設施應該分布于社區內老年人出行范圍的核心位置,形成老年人便利生活圈。針對城市舊住宅外部公共設施的改造,可以包括增加升降梯、安裝無障礙設施等。對家庭內部的改造,可以包括戶型改造、自主安裝無障礙設施等。從根本上方便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及出行(周博,王維等,2016)。目前,我國已經意識到健康養老產業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開始把健康養老產業工作進行職業化定位。未來,可以把參照“免費師范生”的操作方式培養健康養老產業專業人才,在校學習期間一切費用全免,并補貼一定的生活費用(王瓊,王敏等,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