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
【摘 要】我們早已進入和平與發展的年代,但是貧窮與落后的陰影仍然揮之不去,一直伴隨著貧困地區的人民,伴隨著農村。隨著改革開放以及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成果,農村地區經濟較之前有了明顯的發展,人民的生存資料已得到滿足,但貧困出現了新的形式即文化貧困,嚴重的阻礙了農村貧困地區的發展。單純的經濟扶貧顯然已見效甚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背景下,文化扶貧勢在必行。對文化扶貧進行研究,有利于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文化水平,豐富農村貧困地區人民的精神生活,塑造農村文明新風氣,推進文化建設與農村現代化進程,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促進農村產業文化繁榮和經濟發展,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貧困地區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貧困地區;文化扶貧;新農村建設
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在反貧困、扶貧的道路上已走了很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與擴大,農村扶貧進入攻堅期、深水區。之前我國已投入了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更注重經濟增長,卻忽視了人民的內在素質的發展。貧困表面表現為物質的匱乏,但其根源卻是信息的閉塞、文化的匱乏。本文立足于廣大農村貧困地區,從三個方面展開分析,包括農村文化貧困現狀及分析、文化扶貧面臨的問題及策略和文化扶貧對新農村建設的意義。重視農村貧困地區人民的精神生活的豐富提高,對農村貧困地區進行文化扶貧,發揮人民群眾社會歷史主體的創造性作用。
一、農村文化貧困現狀及分析
1.文化貧困內涵
文化貧困,顧名思義,便是文化的低水平低層次。但對這個問題的具體界定,應當基于對文化內涵的清晰認定。從狹義角度講,文化貧困是指某一群體、家庭或個人在知識水平、教育程度、科學技術修養、思想道德素質、價值觀念、主體性、心理素質、思維方式、行為趨勢上落后于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從而影響到自身生存與發展的落后狀態。文化內涵非常豐富性,以至于我們很難把文化貧困的標志分別注明,因此對文化貧困的概念界定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相對正確的。當前,我國文化事業發展已經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仍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文化貧困問題,也因此制約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文化貧困的認識不夠充分,重視程度不高,相應地措施的采取便不準確。
2.農村文化貧困現狀
(1)農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
在農村,有大學、高中學歷的已經很少見,大部分只有初中和小學學歷。其一,學歷比較高的會另謀職業,基本不會在老家種地或待在一個相對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其二,有些貧困地區溫飽尚未得到解決,穿著破爛,上頓不接下頓的群體依然存在,生活資料的消費更為重要,便也沒有多余的錢供孩子上學。其三,祖祖輩輩都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對文化程度認識不夠,認為種地、賺錢不需要有文化,“讀書無用論”盛行。其四,農村地區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問題突出,大部分青壯勞力選擇外出務工,一年甚至幾年才能回家一次,這樣一來,照顧老人以及照顧兄妹的任務就落到了孩子們身上,更無法安心讀書。其五,外在條件,比如交通阻礙了讀書的道路,偏遠山區的孩子要每天走20-30里山路才能到學校,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能夠堅持去學校讀書的人就少之又少。
(2)思維方式落后、觀念陳舊
由于經濟條件及地理環境的制約,農村貧困地區的人們思維具有封閉性、落后性。懼怕改變,安于現狀,對所有新鮮事物持觀望態度。不追求更高的文化層次,得過且過,便丟失了先進的思維方式,由此一來,思維老套僵化。人們普遍偏重于之前的經驗及祖輩傳下來的東西,觀念陳舊。拿種田這件事來舉例子,農民們總是根據節氣來選擇耕種時間以及之前的播種經驗判斷該怎么樣種植,在現代全球變暖的情況下,播種時間應該科學的進行變化,由于固守既得經驗,不善于思考,科學種田便推廣不起來,先進的思維方式也沒法培養。
3.農村文化貧困的原因
(1)政治、經濟相對落后
政治、經濟決定文化。與城市地區相比,大部分農村地區經濟比較落后,而經濟發展又是決定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根本原因,農民連基本的生活都滿足不了,能吃飽喝足已經非常不容易,不僅沒有時間以及心思去思考文化層面的事情,而且文化設施及文化建設跟不上,自然就相對落后了。由此一來,政治水平落后,農民沒有主人公意識,也不想提高豐富自己的科學文化素質來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相應地也導致公民政治參與度不高。
(2)更注重經濟增長而忽視文化建設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大力發展生產力”等等,這些話語無一不提醒我們經濟增長的重要性,只有經濟增長了,人們吃飽喝足的前提下,才能去談政治、談文化。但是一味的注重經濟增長而忽視文化建設就容易滋生只搞好經濟增長,文化建設不重要這樣的觀點,導致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一頭重一頭輕,很多諸如“土豪”等現象的就出現了。過分的強調GDP是決定一切的標準,導致了與我國飛速發展的經濟實力不相匹配的國民文化水平。
(3)傳統思維的阻礙
思維觀念深深地影響著人的行為。傳統的天人合一思維深深地根植于人們的生活中,不能輕易被改變。農村貧困地區的人們普遍認為一輩子勤勤懇懇種莊稼就可以滿足基本生活,現代社會,各種自然災害頻發,靠天吃飯,墨守成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農民的生存發展需要。許多貧困地區的農民對于別的東西不想去學習、去改變,甚至于也不知道怎么想、怎么改,貪圖安逸享樂,缺乏奮斗精神。
二、文化扶貧面臨的問題及策略
1.文化扶貧面臨的問題
(1)對文化建設投入過少
雖說國家近年來越來越重視對教育及文化建設的投入,但與其它各項相比,對文化建設的投入仍然是過少的。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需要大力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體現在較強的文化實力,而且體現在具有高度文化素養的國民。社會主義現代化應該有繁榮的經濟,也應該有繁榮的文化,國家應加大對文化建設的投資力度。
(2)對文化扶貧缺乏科學、動態變化的策略
沒有什么事是一成不變的。文化貧困的現狀也是時時變化的,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地區的貧困現狀也不同。對文化貧困問題,一直以來過于重視義務教育普及率、掃盲,而缺乏科學的評價方式以及有針對性的策略,沒有動態地估計現狀而過于守舊。對于各個地區的不同情況,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落實責任機制,組成對相關地區情況熟悉的專家小組,采取相應措施。
(3)過于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
國家及政府對文化扶貧過于重視文化發展了對經濟有什么反作用,能不能推動經濟的增長,而忽視了對文化進行扶貧帶來的國民素質的整體提高、社會風氣的良好轉變等。沒有加強對文化扶貧作用的正確引導。
2.文化扶貧策略
(1)政府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勢在必行。政府要調動農民參加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正確引導,鼓勵農民多參加集體娛樂活動如歌唱比賽、廣場舞比賽等,組織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對黃賭毒等現象加強管理。更要監督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實,讓農民進行文化活動時有地方可去,建設公共娛樂場所、村民讀書室、鄉鎮圖書館、室內體育館等,不能讓建設農村文化基礎設施變成空話。
(2)積極弘揚農村優秀的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不能拋棄和丟失自己國家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的國家是文明古國,很多農村都有非常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一直傳承到現在,比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一書中所描繪的陜北農村的扭秧歌文化。政府應創建良好的文化載體,利用民族節日和本地特色文化,繼承傳統,積極地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更要推陳出新,給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賦予新的形式,提升農民的品味,跟上時代的步伐。
(3)大力促進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立國之本,是民族興旺的標記,一個國家有沒有發展潛力看的是教育,國家富強與否看的也是教育。無論什么時代教育都是不可忽視的。大力發展教育,貧困地區的孩子視野才能更開闊,一部分人能夠走出貧困山區得到更好的發展,更好地建設國家,另一部分人能夠回到家鄉進行建設,為貧困地區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4)營造良好的文化學習氛圍
發揮村干部及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全村人學習并積極引導。比如組織村民集體學習習近平同志的講話,請村民代表發言,并一起討論,更好地引導農民多關心政治,積極參與政治生活,增強政治責任感,并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文化水平,為國家的建設發展貢獻力量。
三、文化扶貧對新農村建設的意義
1.豐富農村貧困地區人民的精神生活
(1)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農村貧困地區人民普遍科學文化素質較低,通過文化扶貧能夠得到顯著提高。國家近年來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不僅注重對孩子們普及基礎教育,也注重加強成人教育,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主的提升學歷。家庭教育也發揮了重大作用,家庭中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成員會潛移默化地使其他家庭成員文化素質的得到提高,另外大力地掃除文盲,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等都有積極作用。
(2)促使貧困地區人民形成現代化思維
貧困地區人民思維較為落后,通過文化扶貧,讓農民接觸到更多的新鮮事物,開闊了眼界,提升自身的學歷,與時俱進,了解掌握更多先進高效農業技術及致富的方法。促進產業由單一的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變,不再只靠農業帶動,而是農業、工業、服務業協同發展,更好地帶動經濟增長。
2.推進文化建設與農村現代化進程
(1)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文明的新風氣
良好的環境和風氣對文化建設有著重要作用。通過文化扶貧,塑造文明的新風氣,有利于更好地傳播傳統美德,在農村營造出一種睦鄰友好、積極向上的氛圍。在農村大力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讓農民了解國家方針政策,積極向國家靠攏,注重內心素質的提高,除了農忙之外,有書可讀,有活動可參加,讓農村不再成為文化落后之地,不再“窮山惡水出刁民”,為國家建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促進農村建設與現代化進程更好地接軌
我國雖然各方面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但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各個地區發展速度不同,發展進程不一,一線城市與貧困地區發展差距較大的現象。從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到農村無條件支持城市,農村建設已經太過于落后,與現代化進程相差甚遠。進行文化扶貧,可以啟發民智,汲取廣大人民群眾的智慧,充分發揮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主體的作用,加快現代化進程的步伐。
3.促進農村產業文化繁榮和經濟發展
(1)推動農村地區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產業
很多地區都有優秀的地區文化,但是沒有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建設,很多有古代遺址的地方考慮到經濟發展、城市建設都拆掉了,沒有進行保護。通過文化扶貧,可以有效地進行資源配置,合理的開發、利用當地特色文化,建設旅游景點等等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產業,促進文化產業繁榮,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文化水平。
(2)拉動貧困地區經濟增長、促進社會公平
農村地區文化產業的繁榮,可以提供大量工作崗位,促進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一產業向依靠第二、第三產業轉變。更能夠吸引大批青年人回來建設家鄉,改變農村地區貧窮落后,老齡化嚴重的狀況,為農村地區帶來生機與活力。還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增加農民的可支配收入,維護農村地區的社會公平,讓農村貧困地區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優秀成果,增強對國家政策的認同感。
(3)更好地促進農村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
促進農村貧困地區的發展不單單是一朝一夕的,而應該是追求長足的可持續的發展,不能為了單純的經濟增長而過度開發利用,甚至導致環境的破壞和不可恢復,應該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真正為農村貧困地區的人民著想,為人民群眾做實事,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發展的成果如涓涓細流滋潤每個貧困地區人民的心田,謀得共同富裕,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郭曉君.文化貧困:內涵與界定[N].人民日報,2004-3-16.
[2]張其仔:鄧欣:《中國農村可持續發展研究》,廣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3]辛秋水.文化扶貧的發展過程和歷史價值[J].福建論壇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1)
[4]李強.中國扶貧之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5]王洪光,勾學玲.貧困文化視角下的貧困地區新農村建設研究[J].大慶社會科學,2010(3):46.
[6]付少平.貧困文化與文化扶貧的戰略選擇[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73-7(4)
[7]申振動,蔣文武.貧困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策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7(30):9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