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摘 要】本文分析了“00后”大學生突出的心理問題,主要存在抑郁、焦慮心理問題增多;網絡依賴的心理問題凸顯,現實人際交往比較敏感;社會競爭意識強烈,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應對“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議。
【關鍵詞】“00后”大學生;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
大批“00后”大學生已進入高校校園,他們被形象的稱為“千禧一代”“獨二代”“421家庭寶寶”“網絡原住民”等,他們生活在經濟空前快速發展,全面網絡信息化的背景下,因此,“00后”大學生呈現出顯個性、夠獨立、求務實、更開放的鮮明特點[1]。同時“00后”大學生明顯的心理特征表現為思維更加活躍、充滿自信且勇于創新、自我意識和價值取向更加多元化等。新的時代,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想要真正走進“00后”大學生的內心深處,就必須對“00后”大學生突出的心理問題進行深刻的分析,把握大學生心理變化的規律和特點,探索適合“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進而對“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進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導,從而增強“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
一、“00后”大學生突出的心理問題
1.抑郁、焦慮心理問題增多
“00后”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呈低齡化趨勢,雖然整體心理健康水平較好,但心理健康狀況仍不容樂觀,包括抑郁、焦慮在內的情緒心境問題較為常見,其中“00后”大學生的焦慮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趨勢[2]。但他們對心理疾病知識相對豐富,比如抑郁癥的相關知識,這和他們高度網絡化的生活有關,他們可以借助網絡快速了解相關心理知識,“00后”大學生能相對客觀看待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因此,在進行心理問題篩查和咨詢環節,他們更愿意如實反饋心理狀態,甚至能夠坦露過去的心理問題,這也減少了心理干預的難度。
2.網絡依賴的心理問題凸顯,現實人際交往比較敏感
“00后”大學生是網絡深度影響的一代,他們從小就自帶網絡的基因。網絡帶給“00后”大學生快捷和便利,但同時他們也深深受到網絡的影響,對網絡存在依賴的心理。“00后”大學生多是可以通過網絡進行學習、放松娛樂、購物消遣、結交朋友、甚至消磨時間等等,可以說網絡不僅滿足了他們的精神需求,同時也一定程度解決了他們的物質需求,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他們通過淘寶、京東等,貨比三家,選擇適合自己的物品;他們通過網絡APP、小程序等點快餐、定外賣;他們通過網上學習獲取豐富的知識,掌握新技能;“00后”的大學生喜歡潮流,他們通過網絡追星、玩游戲、刷朋友圈、玩抖音等等。“00后”大學生的網絡行為呈現出重娛樂輕學習的特征,他們對網絡具有或輕或重的依賴性,甚至存在沉迷網絡的心理,如果沒有網絡,他們會覺得焦慮和沒有安全感。
網絡成為我們交流互動的平臺,很多“00后”大學生喜歡利用網絡交友,在網絡上他們更能暢所欲言,彰顯自我個性。但網絡交往的虛擬性也讓他們在交往的過程中更多的以自我為中心,不能換位思考,缺乏同理心等,同時,過度使用網絡也極易導致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冷漠,甚至產生人際交往障礙。網絡交往占據了他們大量的時間,相對現實中的人際交往較少,情感體驗缺乏,情感趨于冷淡,因此,他們表現出更強的人際交往敏感性,人際交往更容易產生挫敗感,繼而產生苦惱、焦躁等情緒,最后造成心理問題。
3.社會競爭意識強烈,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
“00后”大學生深受激烈社會競爭環境的影響,他們為了獲取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不僅從小就開始進行形式多樣的補習班和培訓班,而且經常會參與各種不同形式的比賽,高強度競爭的學習狀態,潛移默化增強了“00后”大學生的競爭意識,無形中產生了緊張焦慮感。同時,“00后”大學生喜歡彰顯個性、展現自我、有著更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對成功的渴求,他們希望獲得尊重和認同,因此他們敢于嘗試、勇于挑戰,但結果有時并不盡如人意,理想和現實的差距讓“00后”大學生產生較大的挫敗感。加之“00后”大學生抗挫折能力偏弱,這種現實的落差讓他們更加對現狀和未來產生憂慮情緒。當然,“00后”的大學生精神壓力更大,他們是社會的焦點,家庭的重要關注對象,社會和家庭給予他們厚望,加上“00后”大學生對自我認知不足,有著過高的定位,這也是“00后”大學生產生緊張焦慮情緒的原因。
二、“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1.加強心理健康知識普及,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篩查
學生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應該是常態化的工作。高校可以通過開展公共必修課或公選課的形式,要求學生在校期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擴展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的形式應豐富多樣,可以通過邀請專業心理咨詢師講授心理知識,定期開展系列心理健康知識講座,充分發揮相關心理社團和組織的作用,通過小游戲、情境模擬等體驗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組織相關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等。“00后”大學生對網絡的接納程度最高,因此,應充分利用網絡,進行網絡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尤其常見的焦慮和抑郁癥等的宣傳。新生入校是開展心理健康篩查的關鍵期。學生入校就要建立心理檔案,定期開展心理篩查工作,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動態觀察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做到及時發現,及時疏導。
2.端正上網目的和動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00后”大學生應該主動地掌握互聯網知識和技能,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合理利用,為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更好的服務,這應該是我們對互聯網的態度。大學生是運用網絡最多的群體,尤其“00后”大學生是深受網絡影響的一代,應積極引導他們利用網絡優勢與自身的專業學習、興趣愛好、人生發展更好地結合起來,真正讓網絡為己所用。同時,引導學生在上網之前要明確上網目的,端正上網的動機,限定上網的時間,提高上網效率。網絡生活只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虛擬的網絡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學生與真實世界交往的能力。“00后”大學生過度依賴網絡,真實體驗少,容易造成網絡心理問題。因此,高校應積極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多些自然體驗,同時,增強體育鍛煉意識,加強體育運動,倡導大學生“走下網絡、走下宿舍、走向操場”,強健體魄,健康生活。
3.注重情緒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及時化解不良情緒
管理情緒的關鍵在于了解情緒,運用心理學和理性的視角分析情緒的產生,變化和發展,那么就很容易協調和引導情緒。在培養學生自我管理情緒時,首先讓大學生明白情緒對生活的影響,其次,引導學生從生理喚醒角度、從情緒體驗層面、從認知層面等多個視角認識情緒管理,然后,針對“00后”大學生常出現的焦慮、抑郁等突出情緒進行具體講解分析,不僅要傳授學生管理情緒的方法,更要理性的面對和分析情緒的歸因,從而有效的管理情緒。特別是在管理焦慮情緒時,讓學生清楚管理的目的是保持適度的焦慮感,將這種情緒的積極作用發揮最大化。同時,優化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和形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思想,引導學生運用積極想象的方式進行情緒的調節,培養大學生樂觀、健康的積極情緒。在教學的方式上注重設計情緒體驗,讓大學生親自體驗樂觀的情緒和主觀的幸福感,從而培養大學生積極的情緒能力。
【參考文獻】
[1] 項久雨.品讀“00 后”大學生[J].人民論壇,2019(9):112-114.
[2] 馬川.“00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實證研究—基于近兩萬名 2018級大一學生的數據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2019(3):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