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生態環境部聯合發布了《機動車環境保護召回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的提出意味著機動車產品不符合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或者不符合環境保護耐久性要求的將被納入到召回管理當中。
據征求意見稿顯示,環保缺陷是指由于設計、制造、標識等原因導致的同一批次、型號或者類別(系族)機動車產品不符合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相關要求,或者不符合規定的環境保護耐久性要求的情形。
環境保護召回,則是指機動車產品生產者對其已售出的機動車產品采取措施消除環保缺陷的活動。
征求意見稿的發布,意味著正式版《機動車環境保護召回管理規定》的落地或將提速。據征求意見稿顯示,生產者獲知其生產、進口的機動車存在環保缺陷的,應當主動召回;拒不召回的,由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會同生態環境部責令召回。
此外,確認機動車存在環保缺陷的,生產者應當立即停止生產、進口、銷售,并自確認存在環保缺陷之日或被責令召回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向市場監管總局和生態環境部備案。
而生產者應當將備案的召回計劃同時通報經營者,自召回計劃備案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向社會發布召回相關信息,并在30個工作日內以掛號信等有效方式通知車主 。
國際上,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便開始實施排放缺陷汽車召回管理制度,并以法律法規形式給予確認。其一規定:當主管部門發現一定數量的汽車排放存在缺陷之后,通知汽車主機廠采取包括召回在內的補救性措施,汽車主機廠制訂補救計劃,獲得主管部門認可之后,通知車主召回。召回所有費用均由汽車主機廠承擔,假如用戶拒絕召回,有可能導致年審時的尾氣排放監測不能通過。
政策實施之初,由于排放超標,美國所有轎車和輕型卡車的召回都在30%~40%,而且每次都是主管部門直接行動的結果。隨著排放標準的加嚴和汽車主機廠更加注重自身產品質量,每年召回率下降到5%~10%,且超過85%為汽車主機廠顧及企業形象而自愿召回。
實際上,目前,包括廣汽、長安、上汽、吉利在內的多家汽車企業已經將排放汽車缺陷召回管理制度作為一個重要課題進行研究,同時進行研究的還有國家燃油限值標準。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從“國六”推出,再到排放缺陷汽車列入召回管理范圍,從另外一個層面看出,中國排放標準不再參照和跟隨歐美機動排放標準,轉為根據自身國情量身而定,大膽創新,部分規定甚至領先于世界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