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雪賢 熊文明


[摘? ? ? ? ? ?要]? 分析目前高職教育課程標準開發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以化妝品安全與功效性評價課程標準的開發為例,探討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課程標準的開發過程,旨在為高職課程標準制定提供新思路,有力推進高職院校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改革。
[關? ? 鍵? ?詞]? 信息化;高職;課程標準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1-0050-02
我國高職高專教育近年來發展迅速,逐漸形成一定的特色。2014年國務院作出重大戰略部署,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進一步促進現代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提出專業建設歸根到底要落在課程上,而高職課程標準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指導性文件,是對某一課程教學的全面設計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實施計劃,可以說是整個高職教育質量的“靈魂”。
但目前高職教育在課程標準的開發建設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企業參與度不夠、可執行性差、執行無監督、執行效果差、評價體系不合理等,尤其是在當今信息化教學背景下,面對信息化教學,傳統的課程標準已經無法應對。本文將對課程標準建設存在的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并提出應對策略。
一、目前我國高職課程標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行業企業參與不夠
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大部分校企合作深度不夠,一般企業只是為學生提供實習單位,而參與專業和課程建設的深度不夠。目前課程標準基本上是由高職院校的任課教師根據自己的授課經驗自行制定,可能部分后期會請企業專家進行指導,但還有部分課程標準缺乏校企合作的企業指導,因此所制定出來的課程標準往往不能適應行業企業的實際需要。
(二)可執行性差
目前,大多課程標準編制浮于形式,往往是諸多先進的教學設計和方法的疊加,采用諸多先進的教學設計,如六步循環法,基于工作過程、項目考量及大量教學方法的疊加如案例法、任務驅動等。編制的標準看上去很“高大上”,但這些課程設計的理念、教學方法往往不適用于全部課程,導致課程實施過程中可執行性很差或效果差。設計的工作項目和教學情境牽強附會,脫離企業真實的工作案例
執行無監督、執行效果差。部分高職院校往往非常重視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的制定環節,但在真正實施過程中基本無監督、無考核,導致所編制的課程標準流于形式,沒有實際效果,全部監督只是靠學期初提交的課程標準(教學大綱)、教案設計等教學資料和教學過程中督學聽一兩次課。傳統教學模式的確很難實現對課程標準執行度的有效監督,但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對課程的實施情況可監控度變得越來越高,目前大部分課程平臺都可實現教學全過程的痕跡化,如智慧職教等。
(三)評價體系不合理
成績評定體系與學生能力水平和社會評價不相適應。絕大多數高職院校對學生學習成績主要采用百分制的總評成績方式來評定,同時成績評定主要采用的是閉卷筆試,無法檢驗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考核體系偏重于評價學生對教師所“教”知識的掌握程度,而輕學生“學”的思維能動性、應用創新性的培養。
二、課程標準的建設實踐
傳統課程標準建設一般以實現崗位與課程的銜接、各類標準(國標、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等)與課程的銜接、職業技能證與課程的銜接為目的,但在信息化背景下課堂教學應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實現知識有效轉移的合作過程。以下將以化妝品安全與功效性評價課程標準的制定為例進行分析。
(一)課程內容的選擇
遵循“課程內容與工作任務對接”基本原則,結合2015版《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的要求選擇設計教學內容,結合企業實際崗位工作內容及崗位要求,確定教學內容,具體見下表。
(二)教學目標的制定
高職教育中教學目標應該與崗位任職要求相銜接。
對各個崗位的任職要求進行分析,歸納出每個訓練項目的教學目標,例如,項目四化妝品的功效評價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掌握化妝品功效評價的目的和基本任務;
(2)掌握一般化妝品(例:保濕)功效評價的思路及方法;
(3)掌握特殊化妝品(防曬、美白、抗衰)感官評價的思路及方法。
能力目標:
(1)能根據要求制定評價實施方案(包括評價指標的制定及評價方法等)并實施;
(2)能熟練進行眼刺激性實驗、皮膚刺激性實驗、皮膚致敏性檢測、美白功效實驗、抗過敏功效實驗、抗衰老功效實驗以及其他化妝品安全功效實驗。
(三)具體項目的實施過程(以功效評價的實施為例)
高職課程教學應該與實際工作過程對接,教學的組織實施以體現師生互動、實現知識有效轉移的合作過程為目標,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激發其學習主動性。以實際工作任務為主線,學生為教學活動主體,整個任務實施過程中學生充當化妝品評價員的角色。
在授課過程中充分利用智慧職教、速課等信息化教學平臺,一方面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程度;另一方面還可使整個教學過程痕跡化。
具體過程如下:
教學平臺發布預習任務(企業真實項目)—學生完成預習—課上教師點評預習完成情況—講解新內容—教學平臺發布訓練任務(鞏固新內容)—實操—點評(可由企業專家來完成)。
(四)教學評價
優化過程考核,充分考核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成績,如完成預習、課后作業、實驗操作及課堂回答問題等情況的考核。構建教師、學生和行業企業多方參與的多元評價體系,實現課程評價與企業評價相對接。有效檢驗課程的教學效果,如學生的項目完成效果可邀請企業專家進行點評,點評的形式可以是在教學現場完成,也可以使用視頻等方式。此外,根據實際情況也可采用以證代考、以賽代考的方式。
三、結語
信息化背景下的課程開發應該以方便信息化手段的應用為目標,在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呈現上充分考慮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將崗位技能及專業通用能力融入其中,此外,在標準的制定過程中要充分聽取企業專家和一線人員的意見,同時結合學校實際教學條件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保證課程標準的可實施性和可控性。
參考文獻:
[1]陳曉蘭,王婧,冒玉娟.基于職業能力的高職課程標準建設的必要性和策略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8(5).
[2]韓東,傅兵.信息素養教育論[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7.
[3]隋秀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標準建設的研[J].求知導刊,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