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夢寧
[摘? ? ? ? ? ?要]? 經過多年的一線中職學校教學工作,我們不難發現:我國職業教育雖然有了長足發展,但暴露的問題也不少,尤其是山區中職學生,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無法順利融入職場的,其主要原因是中職學生的核心素養尤其是職業素養太弱,職業素養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學生的職業素養教育是我國中職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基石,是我們必須正視的課題。擬通過對職業素養的內涵、特性進行探討與認識,深入分析職業素養的培養價值和培育路徑,為學校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研究與實施埋好伏筆。
[關? ? 鍵? ?詞]? 職業素養;理解;認識
[中圖分類號]? G711?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1-0096-02
一、職業素養的內涵與外延
對職業素養概念的界定,不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界定,通過文獻分析,發現學界對職業素養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種認為職業素養是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與準則,它包括職業信念、職業知識技能、職業行為習慣三大核心,信念、精神、能力是職業素養的本質,職業行為與技能是表象。一種認為職業素養是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道德情感、人格品質、職業意識、工作作風、技能水平以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綜合品質。一種是“大樹理論”,認為職業素養是從業者在職業生涯中為遵循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在個人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專業技能和知識水平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技能素養、職業思想、道德品質、職業行為習慣。一種是“冰山理論”,冰山理論把職業素養分為顯性素養和隱性素養,認為能用證書或通過考試驗證的比如:知識、技能就是顯性素養,而一個人的內在修養,例如:心理素養、人格品質、道德水平、責任意識、工作態度、敬業精神、奉獻精神則是隱性素養,隱性素養是本質,顯性素養是表象。還有一種是“內外素養理論”,它主要是從表現形式上來劃分,外化素養指通過短期培訓學習比較容易獲得的技能范疇,如:學歷證、職業資格證等,內化素養是指長期的體驗、感悟、內化、升華形成的基本穩定的精神品質,如:個人的道德意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等范疇,是職業素養的根基部分。
通過相關文獻的梳理以及上述概念分析,筆者認為所謂職業素養既包括一個人在從事職業活動中所需要的道德、意識、身心、人格、能力、行為等方面的綜合素質,也包括一個人在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團隊意識、進取意識、奉獻精神、創新意識等職業素養,它是一個人立足于職場的必備條件。從以上種種界定,我們可以看出職業素養其實就是從業者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更順利地發展職業生涯所必須具備的職業修養。
二、職業素養的特性
(一)可塑性和穩定性
素養,首先是教化的結果,是由學習、訓練和實踐而習得的一種綜合修養,職業素養是后天教養的結果,它是從業者在職場上通過長時間的學習—改變—學習—形成而最后變成習慣的一種職場綜合素養;素養,是自身努力的結果,要想具備高尚的職業情操、精湛的工作技藝、良好行為習慣就需要不斷的練習、練習、再練習,直到成為習慣,職業素養,特別是隱性素養,它是經過長時間的體驗、內化、遷移、升華才形成的,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
(二)職業性和發展性
隨著職業的性質和崗位的不同,職業素養的具體內容和要求也不同。一個人的職業素養是通過職前、職中學習、實踐、修煉逐步形成的,它具有相對性和職業性。隨著社會發展,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人們為了更好地適應、滿足社會發展和自身發展的需要,總是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素質,因此,職業素養具有發展性。
(三)普遍性和特殊性
職業素養是職業對從業者的規范和要求,是用人單位甄選錄用新人、考核在職人員時所用的評價標準。任何從業人員都應具備良好的職業態度和敬業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質、深厚的集體主義精神等公共職業素養,同時,不同行業、不同職業的素養要求也有差異,例如:教師要為人師表、教書育人,醫生要救死扶傷、態度和藹等。不同層次、不同崗位的職業要求也不同,例如:老員工和新員工、技術崗位和管理崗位的素養要求有明顯差異。故素有公共職業素養、行業職業素養、崗位職業素養之分。
(四)傳統性和時代性
職業素養既是一種歷史現象,是在行業和職業發展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積淀而形成的。同時,它也是一種時代精神,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職業素養不可能獨立于時代特征而存在,時代精神是職業素養的重要內容和主要基調,現代人除了具備人文、科學、知識、能力傳統素養的同時,還應具備信息素養、科研素養、創新素養等。
(五)實踐性和內生性
任何理論都源于實踐又高于實踐,盡管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精神等大多屬于意識形態的范疇,但是如果不用它規范行為、指導實踐、服務生活,也毫無價值,理論源于實踐并指導實踐。同時,任何意識形態的東西只有通過學習、體驗、實踐才能不斷內化、升華,正所謂實踐出真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職業素養的價值
(一)職業素養是從業者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歷,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宋陸游《上殿札子》:“氣不素養,臨事惶遽。”《后漢書·劉表傳》:“越有所素養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眾來。”有人用大樹原理來描述職業素養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是一棵樹,原本都可以成為大樹,而根系就是一個人的隱性素養。要想枝繁葉茂,首先必須根系發達。對中職學生而言,職業素養,尤其是職業隱性素養,是他們將來立足職場之根本、決勝職場之關鍵。
(二)職業素養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職業素養既是個體持續發展的保證,又是經濟社會實現科學發展的加速器。經濟的迅猛發展離不開高素質人才和先進科學技術,人才是人類發展的終決力量,是社會發展的核心要素,是企業發展的第一資源。隨著產業升級和國家轉型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專業技能之外,對職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職學生是我國未來產業大軍的重要來源,他們的能力和素質如何,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未來。李克強曾強調:“要努力培養數量更多、素質更高、結構更合理、就業創業能力更強的技能人才,助推中國經濟新動能蓬勃發展,帶動傳統動能的改造提升。”
(三)職業素養教育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
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見》指出:“中等職業學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全面融入職業指導工作,加強職業意識、職業理想、職業道德和創業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提高就業創業能力。”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成為大眾教育,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培養高素養勞動者和應用型人才的教育。職業教育的發展也已經從注重數量、規模向注重質量轉變,從注重規模向注重結構轉變。結合中職學校的辦學特點和培養目標,推進中職學生的品格教育和素養教育,打造職校特色文化、構建職校特色品牌,既是實現職校快速發展、實現教育目標的內在動力,又是提升職校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四)職業素養教育是中職學校生存的需要
通過多年的職教工作發現,中職畢業生就業質量并不樂觀,許多畢業生不能勝任或者不能長期留任,其主要原因不在于專業技能,更多的欠缺在于職業的隱性素養,諸如服務意識、工作態度、執行能力、心理素質、職業禮儀、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等綜合素質。因此,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職業學校既要注重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同時更要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教育。
四、職業素養的提升
(一)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培養職業素養
良好職業素養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在平常的日常學習生活中,從點滴小事做起,經過長期的積累,持之以恒,才能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因此,在職業素養的培養中,要讓學生懂得水滴石穿的道理,從遵守學校規章制度、遵守中職生公約、遵守中職生日常行為規范做起,從平日的言行舉止做起,從小事做起,嚴格要求自己,只有這樣,才能自覺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與信念,為自己順利就業做好準備。
(二)在德育課程教學中培養職業素養
學校應充分發揮德育課的作用,通過德育課程如“心理健康”“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認識職業素養。了解當下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以及在這種經濟社會中所要求的職業素養,了解職業素養的內涵及其對發展自我、實現自我的價值和重要意義,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對自己人生負責任的態度,引導學生正確評估自身的素養水平,找出差距,確定目標,制訂措施,付之行動。
(三)在專業課學習中培養職業素養
課程是教學活動的媒介,是一切教育思想的載體,也是課堂教學的依據。中職學校專業課程中本身蘊含著豐富的職業素養內容,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有組織、有計劃地把課程所蘊含的職業素養挖掘出來,通過課堂教學有意滲透、潛移默化;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把企業管理體制、工作制度、獎懲制度等有機地融入課堂,長期影響、水到渠成。
(四)在社會實踐中體驗和改進職業價值觀
通過見習、每年寒暑假的社會實踐以及畢業前的頂崗實習,找出學校教育與企業需求存在的差距、改善教育策略,讓學生零距離體驗、感悟、內化、形成作為一個現代職業人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職業意識、工作作風、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改進學生的從業意識和就業心態。
(五)在實訓實操中培養職業素養
在實訓功能室、網絡虛擬操作間、模擬實訓室等,按照企業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規程要求,實行上下課打卡、服從領導、努力工作等上班制度,實施按時、保質、高效、低耗的產品要求等,使學生身臨其境,感受企業的考勤制度、工作規程、崗位責任,讓學生在提升技能素養的同時也修煉自己的非技能素養,為將來能更好地適應企業生活作好準備。
參考文獻:
[1]蔣乃平.職業素養訓練是職業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特點[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1).
[2]陳明霞,章瀚.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的職業素養培養[J].科教文匯,2018(2).
[3]王楊.職業素養教育:當為必為可為[J].職教論壇,2016(3).
[4]符春玲,洪向陽,石寶東.中職生就業指導[M].廣東教育出版社,2016.
[5]黃芬芬,陳淑萍.淺談高校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的意義[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