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


[摘? ? ? ? ? ?要]? 信息技術的發展促使教師角色定位發生根本性轉變,教師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設計者和促進者,課堂教學的形式也隨之更加多樣化,這對教師的課程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動態教學設計建立在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基礎上,對學習過程的薄弱環節具有針對性,在中職物流專業課貨物配載的信息化應用、構造學習共同體方面,對學習環境設計、學習活動設計進行探討。
[關? ? 鍵? ?詞]? 學習生態觀;混合式學習;動態設計;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1-0128-02
越來越多的中職學校采用混合教學模式,如何將信息技術高效地應用在教學中是每個教師關注的實際問題。學習科學告訴我們,工具和技術是學習的有力支持、中介和伙伴,使基于真實任務的復雜學習在多種學習環境中成為可能。技術支持可以對學習活動規劃設計,搜集和保留關于學習者學習情況的信息,為學習者提供有效的測評、反饋和建議,并在必要時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控制。依據學習科學中的一些觀點,作者在教學設計上做了一些嘗試。
一、理論基礎與設計依據
(一)學習的生態觀
一些學習科學學者借用生態學的觀點來分析技術的作用,認為技術是幫助培植和維護一種新型的學習生態圈或者學習文化,網絡等新信息技術的優勢在于可以幫助建立新型的學習生態系統(learning ecology)。中職學生雖然在學習力、專注度、文化基礎等方面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在社會交往、情境感知、使用工具、貢獻知識等方面的表現并不差,教師可以根據學習者的行為特征和文化趨向營造一個開放的、具有多樣性的互動環境,維持動態平衡并促進學習活動的持續進行。
(二)混合式學習
混合式教學(Blending Learning)是學習理念的一種提升,這種提升會使學生的認知方式發生改變,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角色也都發生改變。我校為教師開發了“微課堂”教學平臺,教師能夠發布任務(包括PPT、Word文檔、微課視頻等),統計作業,點評點贊,學生也可以借助平臺進行相互交流,這使課堂教學能夠結合線上平臺,借助信息技術對學習過程進行管理監控、互動和自動評價。學習者都是17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熟悉網絡,對獲得資訊的技術和手段都比較熟練,想法也很多,但是課堂40分鐘的時間有限,和教師之間的交流相對比較正式和拘束,但在網絡空間,學生和教師的心態比較放松,交流起來更加隨意,對學習共同體的形成更加有利,各要素之間的粘合度也更高。
(三)動態設計
本文的動態設計是指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不拘泥于教材、課程標準、授課計劃等事先規定好的文本,而是在混合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習者的反應,不斷調整教學設計,使其更具有針對性。比如學習者在自主的線上學習過程中反映出問題,教學設計者立即調整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和教學流程,可能和教材中的重點不一致,但以學習者實際的差異和程度作為學習活動的設計依據才更能體現教師的教學敏感度和專業水平。
二、課程和學習者分析
倉儲與配送實務課程是中等職業學?,F代物流專業的一門專業技能課程,是從事配送作業崗位工作的必修課程,本文針對其中的“貨物配載”部分而設計。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遇到這樣一些困惑:理論教學效果不佳,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計算能力比較弱,學生課堂參與度有限;影響配載的因素多且雜,既要考慮貨物本身的特征、車輛的特征,還要照顧客戶的需求,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容易顧此失彼,需要實操過程的體驗;課時有限,操作出錯成本高,導致學生較難完成現場實操;在以往的教學中一般采用紙箱、牙膏盒、卷筒紙、礦泉水瓶等模擬實物輔助教學,但教具的數量和種類方面比較受限,學生也難以直觀地看到配載的結果,缺少實戰演練和學習(工作)成就感。
學習者為中職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四年制三年級學生,他們對理論學習缺乏耐心,思維習慣是直線型;相比一二年級的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學習自覺性相對提高;經歷過中考的失利在心態方面比較在意他人的正面評價,尤其是教師的肯定,特別勇于展示自己擅長的一面。
三、設計方案
(一)設計意圖和技術的作用
1.“微課堂”學習平臺——學習互動工具和監控工具:利用學校微課堂平臺推送預習任務和練習,將概念性知識的學習放到課外,通過課前測驗檢驗學生預習效果,查看學生預習中的弱點,并以此作為課程設計的依據,有針對性地彌補學習者的短板,體現動態設計的優勢。
2.動態設計——幫助學習者查找認知差距:通過線上預習,教師發現學習者在課前往往只憑直觀感覺,認為配載裝車很簡單,只要把貨物碼放整齊并全部裝車就可以了,在理論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缺少對細節的注意,在涉及操作的時候有些想當然,題目錯誤多。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時重點考慮設置陷阱,讓學生發現實際裝車和原本的認知存在差異,激發后續學習的動力。
3.微課視頻——信息處理工具:視頻演示的是模擬配載軟件的使用,幫助計算裝車方式和裝車順序,使學生能夠直觀地獲得并觀察裝車結果,還可得到貨車體積利用率。在實際業務中,有些對空間利用率要求高的企業也會利用相關軟件輔助進行計算和積載,不僅快捷可靠,而且結果顯示直觀明了,軟件操作也非常簡單,引入軟件操作便于與真實工作情景接軌。使用微課視頻可以讓學習者打開手機或平板觀看,同時在電腦上模仿教師的操作,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使這種學習必須具有個性化特征,視頻可以反復觀看,能夠避免教師統一講授造成學生掌握程度不一的問題。通過模擬軟件的介入,使學習者能夠輕松地進行“大顯身手”的實踐,操作正確率大大提高。
4.互動游戲和自主探究——互動工具:將常見裝載中的貨物問題與處理方式制作成配對游戲,學生獨立完成。使用思維導圖歸納影響車輛配載的相關因素,上傳“微課堂”平臺,幫助學生歸納和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課后學生登錄“微課堂”平臺完成課后測試,利用手機或電腦查閱海運集裝箱配載或飛機航班配載的相關要求進行知識拓展。
5.評價——信息處理工具:課堂上抽取1~2個操作正確的小組陳述操作思路,鞏固知識,學生進行互評,教師加以點評。線上自動評價和線下評價綜合起來,既有客觀評價,又有課堂表現評價;既有過程性評價,也有終結性評價,使評價更加科學、高效。
(二)學習共同體的形成
通過以上教學設計構成線下線上,正式和非正式學習的學習生態圈,教師和學生都是共同體中的學習者,依靠各項技術融合起來,各自貢獻自己的知識,同時又能分享給群體,成為一個分布式“大腦”。
本課設計將理論學習放到課外,課內進行模擬實操,提供綜合運用和操練的機會,形成線上自主學習、線下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的混合學習模式,拓展學習時間和空間,整合正規學習與非正規學習環境;課堂教學設計以學生活動為主,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進行引導和組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動態設計的針對性非常強,經過課堂教學對比前后兩次裝車效果,學生在完成任務的程度和正確率方面有了明顯提高,教學效果明顯。
和諧的學習生態具有一定程度的自組織性和適應性,不僅需要教師增強對知識點的重構能力、學習環境和教學流程的設計能力,還需要學習者具有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方面的積極性,各方不斷調整和構造自己的環境,創造新的工具,才能將自己的智慧分布在環境之中,從而促進學習的持續進行。
參考文獻:
[1]孫建偉,孫燕青.建構性學習:學習科學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何克抗.從混合式學習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9).
[3]孫眾,宋潔,駱力明.混合課程動態設計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7).
[4]馮曉英,孫雨薇,曹潔婷.“互聯網+”時代的混合式學習:學習理論與教法學基礎[J].中國遠程教育,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