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娜

[摘? ? ? ? ? ?要]? 運用“三多”學習模式,構建與“三多”學習模式相匹配的中職會計技能教學,并以“原始憑證的填制與審核”作為實踐教學課例,詳細介紹了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和教學反思等環節,引導學生有效運用“三多”學習模式,自主完成會計技能操作,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以便為中職會計教學實踐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 ? 鍵? ?詞]? 新課改;“三多”學習模式;會計技能教學;原始憑證填制與審核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1-0210-02
在新課改背景下,浙江省中職會計專業已開始全面使用課改成果教材,該教材的特點是理實一體,強調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以便會計專業中職生畢業后能勝任會計崗位工作。面對當前中職會計多樣的學習空間、多層的學習平臺和多種的學習手段,中職會計教師應針對新的學習模式,創建新的會計技能教學,以幫助學生實現最有效的會計技能學習。
一、“三多”學習模式概念界定
在新課改背景下,利用多種空間,通過多種平臺進行的多手段的學習是當前人們進入網絡信息時代后的主流學習模式。學習的“多空間”是指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空間進行學習,包括學校教室、圖書館、家、寢室以及公園、公交車等環境。“多平臺”是指可以通過各種媒體平臺作為傳播途徑進行學習,包括教材、音頻、視頻、計算機網絡、智能手機或Ipad以及各種社交平臺(如QQ、微信)等。“多手段”是指多種學習交流實踐的手段,包括語言、文字、圖像、表格、看、聽、說、記、練等。“三多”學習模式強調學習者在多種空間下,借助不同的學習平臺,運用有效的學習手段,構建不同于他人的學習成果。
二、“三多”學習模式下的會計技能教學創新
網絡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三多”學習成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改變了原有會計技能教學的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會計技能教學過程中根據變化實施與“三多”學習模式相匹配的會計技能教學。
在上圖中,會計技能教學的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后復習,都將“三多”學習模式應用其中。
課前預習,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教材文字、音頻視頻、電腦手機等多種信息傳播平臺,在家里、在教室、在圖書館或宿舍等空間下,接收到文本圖片、數字表格、影像聲音、PPT課件及微課等。然后,學生將這些教學材料通過看、聽、說、記、練等多種手段,進行感知,完成相關會計技能操作題的初步認識和學習。
課堂教學,學生經過課前預習后,在教室里主要通過黑板、多媒體等平臺,運用語言、文本和圖表表達等手段,在教師的指導和同學之間的協助下,完成對會計技能操作的接受、學習、理解和掌握。同時通過小組合作、討論、交流,并歸納、思考和提煉,再次展示課件或微課等教學資料,同時輔以練習來鞏固和強化會計技能操作。最后通過課堂上的自我點評、生生互評、教師點評,來反饋課堂學習的效果。
課后復習,學生獨立地在教室、家里、圖書館、宿舍以及其他空間中完成會計專業技能操作任務,同時將自己完成的實踐任務,以文本、圖片等形式運用手機、網絡或其他通信工具,通過QQ、微信等途徑加以展示和反饋。再通過多種多媒體平臺,接收來自教師和同學對自己完成情況的評價,完成自我實踐任務的評價和反思過程。
“三多”學習模式下的中職會計技能教學,在多種空間里發生,以多種平臺展示,通過多種手段實現。目的在于為學生搭建一個培養自主學習會計專業技能的框架,運用現代飛速發展的網絡信息技術手段,通過會計技能實踐任務,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操作的應用能力,最終引導學生為從事會計領域工作打好扎實的基礎。
三、“三多”學習模式下“原始憑證填制與審核”課程實踐課例
針對“三多”學習模式的會計專業技能教學,需要滿足學生多空間學習的要求,合理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通過多平臺展示,使學生能夠以多手段實現會計技能操作的學習。為了更好地實現本次會計專業技能操作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引導學生完成操作過程,筆者選擇了“原始憑證的填制與審核”課程作為“三多”學習模式的實踐課程。
(一)“原始憑填制與審核”教學流程設計
原始憑證的填制與審核是會計專業課程改革成果教材,主要介紹企業會計工作中常見的原始憑證的填制、審核及傳遞的相關知識、技能和操作方法。全書分三個模塊組成,每個模塊包括若干個典型工作任務,每個任務又包括若干個教學活動,每個教學活動均按“活動描述——業務流程——操作依據——工作步驟——技術支撐——成果展示——能力拓展”的體例編排。為高效完成原始憑證的填制與審核任務,利用多種媒體信息平臺,調動學生的直覺感觀,通過多種手段,實現在多個空間環境中,自主學習和完成實踐任務,并再以多種平臺渠道加以發布,進行評價反饋,充分實現教學目標,滿足“三多”學習模式下的原始憑證的填制與審核實踐。
(二)“原始憑證填制與審核”教學實踐過程
原始憑證的填制與審核課程的授課對象是中職財會專業高一學生,在原來的教學模式中,通常采用的是教師講解、演示,學生模仿、練習,而且容易與企業脫軌,教學實踐效果不明顯。按照教學目標,學生應該在授課結束后,理解并掌握該原始憑證的填制與審核,同時能結合企業實際,達到知識的融會貫通,實現對不同行業性質的原始憑證的填制。本課程教學實踐過程具體包括教學準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教學反思四個方面。
1.教學準備“多空間”
原始憑證的填制與審核教學需配備多媒體教室或智慧教室,有可供學生使用的機房,有具備筆記本電腦或平板電腦的圖書館,學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機以及開放的校園無線網絡等,另外,還要有各種計算機軟件和各種手機APP軟件以及豐富的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教師負責運用相關設備、軟件,制作原始憑證PPT教學課件和微課視頻,通過QQ、微信等學習平臺遠程交流互動,供學生在教室、家里、圖書館等多個空間自主學習,以便對原始憑證操作要點有基本的認知和理解。同時學生可以進入實踐基地(企業財會部門),了解原始憑證填制的操作流程和工作步驟,對實踐當中的關鍵點進行提煉。
2.教學過程“多平臺”
首先,利用QQ群、微信群平臺。以“差旅費報銷單”填制為例,在課程導入環節,以該平臺視頻聯線某公司會計人員,由她來解說差旅費報銷單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差旅費報銷的業務流程以及填制方法,讓學生有個更為直觀的感知認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利用教室多媒體平臺。在任務驅動環節,教師按照事先設計好的課堂教學活動任務,用PPT演示,引導并督促學生完成差旅費報銷單的填制與審核任務,組織學生分組開展實踐任務,通過任務驅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加強原始憑證填制與審核的直觀認識、理解、掌握和操作。
再次,利用“仁杰通”財務軟件平臺。在任務實施環節,學生根據活動任務,分組實踐,協作學習,發現問題,參與探討分析,共同解決問題。并借助“仁杰通”平臺,結合企業實例,在平臺中設計應用環節任務,自己制作差旅費報銷單并填制、批改,可以有競賽機制,對表現優秀的個人和小組同學給予表揚和鼓勵。
最后,利用網絡直播課堂平臺。學生在分組完成任務后,可通過小組各成員自評—各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的步驟進行評價。總結反饋自己在差旅費報銷單填制過程中的成效和不足。在能力拓展環節,可以通過網絡直播課堂進行交流學習,進一步強化和鞏固實踐內容,同時借助該平臺,達到資源共享,幫助學生在原始憑證的填制和審核過程中進行查漏補缺,充分掌握實踐任務,提升技能操作水平。
3.教學評價“多手段”
在教學評價上,強調成果展示。教師充分利用QQ、微信等信息平臺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進行評價,每個教學活動都安排了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環節,以促進學生從展示的角度參與問題研討和互動。手段一:學生自評,根據教師設計好的原始憑證填制評價表,自我剖析會計技能操作的掌握情況;手段二:組內互評,根據每組學生原始憑證填制的質量,評選出組內最優秀的同學,選為組長,幫助同學解疑答惑;手段三:教師點評,檢查每位同學對原始憑證的掌握程度,根據個人和小組的綜合表現,評選出班中最優秀的學習團隊。
4.教學反思
教育工作多一分反思,就多一分提高。要不斷反思,比較、創造,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總結專業知識的滯后、教育理論的不足和教學技能的欠缺,積累經驗。筆者發現,在“三多”學習模式下,學生的動手率及原始憑證填制的正確率顯著提高,實現了學生獨立完成技能操作任務的教學實踐目標。用大量音頻視頻、數字資源等信息化手段創設不同情境,突破了教學的重點、難點知識,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將學生眼、耳、手、腦全方位融入學習中。用網絡平臺和視頻對教學活動進行反饋,推動了作業布置、實施、提交、評價。
筆者在原始憑證填制與審核的教學中不斷探索實踐,心得體會頗多,受益匪淺。教學這條路,任重道遠,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繼續探索反思,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
四、結語
通過教學實踐證明,“三多”學習模式下的會計專業技能操作實踐,實現了學生對課程的高效學習,學生通過對學習資源的運用、學習資料的收集、課堂活動的參與,反思自己的學習成果,評價反饋收獲和不足,促使自身能力得到發展。對于“三多”學習模式,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較高的信息技術涵養,更要做大量的教學準備工作,比如PPT、微課等。所以,需要有一個教師團隊,分工合作一門課程的教學應用,以克服單個教師孤軍奮戰的局限,通過更多的課例研究,不斷完善適合“三多”學習模式的會計專業實踐教學。
參考文獻:
[1]許寶良.陳洪勝.原始憑證的填制與審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林冬冬.淺談選擇性課改下中職會計基礎課學業評價方案設計[J].職業,2017(5).
[3]鄒勇燕.高職“原始憑證的填制與審核”信息化教學設計與實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9).
[4]鄧亞麗.原始憑證填制與審核教學心得體會[J].職業,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