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張鵬金 宋寒琪 覃美玲 單文正



摘 要:長江經濟帶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帶,近年存在經濟開發過度的問題。安徽省作為長江經濟帶中的重要省份之一,其綠色發展水平對提高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效率有重要作用。構建模糊層次分析模型,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對安徽省綠色發展及演變趨勢進行績效評價,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了提升安徽省綠色發展水平和加大環境保護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長江經濟帶;層次分析法;綠色發展;安徽省;績效評價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2-0001-04?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91.1 ? ? ? ? 文獻標志碼:A
長江經濟帶是我國區域經濟板塊中范圍最廣的經濟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但同時存在過度開發而影響經濟帶生態環境的問題。
由此,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概念被提出。國家對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定位中增加了保護生態環境的內涵,要求長江經濟帶必須要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安徽省作為長江經濟帶中的重要省份之一,所轄區域幾乎全部納入長江經濟帶的范圍,其綠色發展水平對提高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效率有重要作用。
鑒于此,運用層次分析法對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績效進行評價,以期對長江經濟帶與安徽省經濟的綠色發展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依據。
1? 相關研究綜述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進程加快,綠色發展績效研究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其研究維度主要集中于以下5個方面。
(1)綠色發展的創新效率。關于綠色發展的創新效率,大多數學者從各區域對比的角度進行研究。韓晶(2012)運用DEA方法,對中國大陸30個?。ㄊ小⒆灾螀^)綠色發展的創新效率進行了測算,結果發現東部地區的綠色創新效率明顯高于中部、西部以及東北地區。肖仁橋(2014)和王惠(2016)等學者的研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2)綠色發展的理論與內涵。黃茂興等(2017)、劉思華(2011)和王如松(2013)等,以馬克思主義綠色發展觀、科學發展觀、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為基礎,立足地區實際,提出了中國特色的綠色發展理論。
(3)綠色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歐陽志云等(2009)構建指標體系并運用K-Means(聚類分析)對全國286個地級市的綠色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
(4)綠色發展的機制探析。這里主要強調綠色消費以及所對應的外部性管理。胡鞍鋼、周紹杰(2014)認為,外部性管理是指對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產生的排放進行有效管理,以降低對生態環境的負外部性,并促進資源使用的減量化。
(5)綠色發展戰略和路徑選擇。張曉強(2010)認為綠色發展應以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為支撐,以發展綠色新興產業為導向,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協同發展。
學術界關于綠色發展績效的研究,已形成較為系統的研究框架,但缺乏從某一具體省份關注差異顯著的復雜區域的綠色發展問題評價。因此,采用層次分析法對安徽省綠色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具有現實意義。
2? 指標選取及評價方法
2.1? 指標選取及模型構建
根據2017年《安徽統計年鑒》縣級主要經濟指標、自然環境和環境保護等指標類型,從生產、生活、生態等角度選擇園林綠地面積、人均碳排放量等12個指標建立體系[1-3],計算安徽省沿長江經濟帶各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
通過層次分析法,建立一個包括安徽省47個大中城市在內的綠色發展水平遞階層次結構。如表1所示,將12個指標分成3個層次。目標層中只有1個元素,即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準則層分為城市生產、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態等3個部分,作為二級指標;方案層是三級指標[4-7]。
2.2? 數據標準化處理
采用以下方法對正向、逆向指標分別進行標準化處理。
當指標為正向指標時,計算公式如下。
據負向指標的打分公式標準化之后,當指標為逆向指標時,計算公式如下。
2.3? 方案層權重確定
2.3.1? 構造判斷矩陣A
由相關專家對構建的指標體系進行審核并打分,通過對每個層級內部指標的重要程度進行兩兩比較,確定城市生態、城市生產、城市生活等3個因素對目標層的影響程度,構造判斷矩陣如下。
A= 1? ?3? ?31/3? 1? 1/21/3? 2? ?1
2.3.2? 確定權重W
采用定性與定量結合,具有系統性的層次分析法(AHP)。在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根據變異系數加權法公式,利用定量數據處理、分解、比較和判斷,計算出每個評價指標的權重[8-10],如表2所示。
3? 實證結果分析與評價
3.1? 結果分析
設Yi為第i個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將所有評價指標標準化后的值Xij與其對應的相應指標權重Wj代入評價模型,從而得到城市綠色化水平的最終得分。
Yi=W1Xi1+W2Xi2+W3Xi3+…+WjXij ? ? ? (3)
按照上述原理和方法,對2008—2014年安徽省16個城市綠色發展水平打分,通過一致性檢驗后進行總的排序,結果如表3所示。
3.2? 整體評價
3.2.1? 安徽省綠色發展水平不高
總體上看,安徽省綠色發展水平不高。由表3可知,除了黃山、池州2個城市綠色發展水平在0.6分以上,其余14個城市均在0.5分左右或0.5分以下。通過層次分析法對安徽省城市綠色發展狀況排序,可以看到2008—2014年安徽省城市綠色發展水平不高,綠色經濟發展績效不顯著。省政府和各級市政府仍需采取相應措施,提高綠色發展水平。
3.2.2? 城際綠色發展水平不平衡
由實證分析可知,安徽省城際間綠色發展水平不協調,各城市的綠色發展水平存在較大差異。2008—2014年安徽省16個城市綠色發展水平打分排名,榜首的黃山平均分為0.848,排名最后1位的淮南分數為0.425,兩個城市綠色發展水平量化分數相差超過0.4分。
排在后8位的城市與排在前8位的城市之間,綠色發展平均分相差較大;其余15個城市的分數與第一名的分數仍有較大差距。從地區分布層面看,安徽省綠色發展存在城際間不均衡現象。
3.2.3? 產業結構單一
產業結構較單一,第三產業總體占比較小。自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以來,重點突出“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拉動整個經濟帶的輻射作用。與江蘇、浙江、上海相比,安徽省增長速度較慢。
安徽省一、二、三產業占比從2008年的15.96%、46.62%、37.4%變化為2014年的11.5%、53.7%、34.8%,但總體上看,以工業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仍占據主導地位。這種以工業為重的產業結構在促進安徽省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資源壓力過大、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
目前,安徽省銅陵、馬鞍山等以工業資源立市的城市,正面臨著產業結構轉型難題。從總體上看,安徽省存在農業現代化滯后、能源資源型工業比重過高、以新能源新信息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GDP比重增速放緩、產業結構不全面、后期調整缺乏力度等問題。
為了改變安徽省綠色經濟發展總體水平不高、城際間發展不協調的現狀,安徽省應優化產業結構,轉型發展綠色農業、綠色工業、綠色服務業,改變原來簡單依靠資源、能源發展工業的模式,努力做到高質量、高效率、優結構,提升綠色經濟發展水平[11]。
4? 安徽省各城市綠色發展建議
4.1? 根據各市綠色發展水平,采取相應措施
安徽省綠色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應繼續保持優勢,在保護城市生態和綠色生產生活方面向全國范圍內綠色發展水平高的深圳、上海等地看齊,同時要對較低水平城市展開經驗、技術的對口幫扶工作。安徽省沿長江經濟帶的各城市應著重提升環境質量,加強生態技術利用,縮小城際間的綠色發展差異,從整體上解決城際間綠色發展不均衡、不協調的問題。
綠色發展水平處于中低水平的城市,應當突破自身瓶頸,借鑒省內乃至國內綠色發展水平較高城市的優秀經驗。立足于綠色生態、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從各方面加強城市建設。努力治理工業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吸收先進環保技術,加快城市建設生產的綠色低碳化進程,改善如今綠色發展水平較低的現狀[12]。
4.2? 優化產業結構,支持綠色環保產業發展
面對安徽省產業結構單一帶來的綠色環保問題,應當加速產業結構的綠色轉型。
在農業方面,要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推行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等清潔生產模式。鼓勵采用農藥用量少、污染小、效益高的農產品種植方式,制定完善的農村污染監管機制,提高農民文化水平,推動農業綠色環保生產理念的普及。
在工業方面,貫徹供給側改革中“去產能”的思想,化解效益低、污染大的過剩、落后產能,幫助重工業企業轉型,將綠色工藝技術融入產品生產中,加快工業清潔化生產和綠色改造的步伐。
在第三產業方面,應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包括新能源、信息技術在內的高新技術產業成長,加大力度發展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相關產業。構建安徽省服務業綠色化體系,提升第三產業整體綠色水平。對傳統服務業,應給予其政策和技術支持,用電子商務技術和現代物流技術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對新興的互聯網服務行業,要加強規劃引導和監管,健全法律法規和監管體系,構建和諧、綠色、合理、合法的發展環境。
參考文獻:
[1]朱守先,梁本凡.中國城市低碳發展評價綜合指標構建與應用[J].城市發展研究,2012,19(9):93-98.
[2]朱斌,姚琴琴.福建省綠色城市發展的綜合評價與思路分析[J].發展研究,2013(11):24-31.
[3]龐丹靛.城市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及評價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
[4]謝傳勝,徐欣,侯文甜,等.城市低碳經濟綜合評價及發展路徑分析[J].技術經濟,2010(8):29-32.
[5]孫欣,趙鑫,宋馬林.長江經濟帶生態效率評價及收斂性分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5(5):1-10.
[6]朱守先,梁本凡.中國城市低碳發展評價綜合指標構建與應用[J].城市發展研究,2012(9):93-98.
[7]汪克亮,孟祥瑞,程云鶴.環境壓力視角下區域生態效率測度及收斂性——以長江經濟帶為例[J].系統工程,2016,
34(4):109-116.
[8]魯萬波,仇婷婷,杜磊.中國不同經濟增長階段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研究,2013(4):106-118.
[9]劉駿,胡劍波,羅玉蘭.低碳城市測度指標體系構建與實證[J].統計與決策,2015(5):59-62.
[10]吳傳清,董旭.長江經濟帶工業全要素生產率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7(4):31-36.
[11]孫秀梅,張慧,王格.基于超效率SBM模型的區域碳排放效率研究的調查研究——以山東省17個地級市為例[J].生態經濟,2016(5):68-73.
[12]盧麗文,宋德勇,李小帆.長江經濟帶城市發展綠色效率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6):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