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靜
波蘭于1949年10月7日與新中國建交。1949年10月5日,波蘭即宣告和國民黨政府斷絕自1929年9月18日即建立的外交關系(當時是公使級,1942年6月24日升格為大使級,當時波蘭還在淪陷中),和其他幾個早一兩天與新中國建交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同步,且“動靜”特別大,以至于引發國民黨方面的“極大不快”。
盡管中波兩國相隔萬里,但仍有許多波蘭人為中國人民的抗戰和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幫助中國抗戰的波蘭友人有不少,其中的傅拉都抗戰期間參加國際醫療隊援華,奔走在抗日前線和大后方,因醫術高超被董必武稱贊為“華佗傅拉都”。在重慶期間傅拉都和周恩來、董必武等人建立了深厚友誼。
1942年,共產黨人王炳南被國民黨特務機關逮捕,傅拉都受周恩來委托,以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外籍醫生的身份,將王炳南藏在救護總隊汽車中成功救出。新中國成立時,王炳南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辦公廳主任。
抗戰勝利后傅拉都回到解放后的祖國,卻因為復雜的時代和歷史原因被新的波蘭當局反復審查,甚至一度隔離,這件事輾轉被周恩來總理知道。1954年,周恩來訪問波蘭,帶著董必武、王炳南撰寫的證明材料專門要求會晤傅拉都,使之恢復了自由并很快獲得平反。
此后,傅拉都還擔任了波蘭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公使銜參贊,回到中國繼續工作達8年之久,為中波兩國友誼作出新的貢獻。
和新中國建交后波蘭和中國在多個領域的關系發展有聲有色,是其他各國所不能替代的,最突出的就是“中外合資企業”。
受時代和當時人們思想的局限,新中國成立初期對于建立“中外合資企業”是較為保守和敏感的,既擔心“走資本主義道路”,又唯恐境外大國借合資企業“干涉中國內政”或“掠奪中國資源”,因此即便第一個和中國建交的蘇聯,在建交初期彼此交流十分密切,被親切稱作“蘇聯老大哥”,也遲遲未能與中國建立合資企業——但中國和波蘭早在1951年就建立了新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
1951年6月15日,在朝鮮戰爭的隆隆炮火下,中波輪船公司在中國上海和波蘭格丁尼亞同時成立,這家當時只有4條舊船的公司不僅是新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也是新中國第一家遠洋運輸公司,為打破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封鎖、為發展中國對外貿易,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更為可貴的是,在此后漫長的歲月里,不管國際形勢風云如何變幻,中波輪船公司一直維持著正常運轉,并在改革開放后迎來了新生。
因為繼承了原波蘭共和國和西方許多國家的外交關系,波蘭在中波建交后還長期扮演了中美秘密外交接觸、會談平臺的角色。據外交部解密檔案,自1955年至1970年間,中美有關人員在波蘭華沙秘密進行的外交會談竟有136輪之多,可以說,波蘭在中美建交過程中,發揮了鮮為人知卻舉足輕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