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摘要】食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石,3~6歲是對兒童開展食育的關鍵期,因此幼兒園系統推進食育工作意義重大。文章主要通過審視當前幼兒園食育開展中的種種問題,剖析食育的內涵及價值,探討運用STEAM教育理念指導幼兒園食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實踐策略。
【關鍵詞】STEAM;幼兒園;食育
多項調查研究表明,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兒童的身體健康問題卻日益突出,這與兒童不良的飲食習慣息息相關。3~6歲是兒童飲食習慣形成的關鍵期,《3~6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也明確要求幼兒園應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近些年來,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越來越重視食育工作,而我國僅有少數的幼兒園開展了系統的食育研究工作,大多數幼兒園的食育工作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態。本文主要通過剖析當前幼兒園食育開展現狀,厘清食育的內涵與價值,探討為何以及如何運用STEAM教育理念指導幼兒園系統推進食育工作。
一、審視:當前幼兒園食育現狀
1.價值不清
大多數幼兒園依然是把食育視為飲食安全、后勤工作,只是零散、隨意地開展一些飲食教育,認為沒有必要開展系統研究,甚至有不少教師都沒有聽說過“食育”概念,對食育的內涵、價值和意義更是缺乏清晰的認識。
2.方法單一
缺少現代先進教育理念支撐下的方法研究,多是簡單的知識教育,不符合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食育工作缺少系統規劃、整體推進和長效實施,效果差強人意。
3.資源匱乏
缺少有趣的食育課程及豐富的課程資源。任何一項教育理念要真正落實在孩子身上,必須要有課程的支撐。然而,理念上的偏頗,導致幼兒園教師普遍缺少開發豐富、有趣的食育課程的意識和能力。沒有足夠的資源支撐,食育工作很難系統開展。
4.師資緊缺
近幾年,因為二胎高峰、師資配備難以及時到位等原因,導致幼兒園師資普遍出現緊缺狀態,教師疲于應付園內及上級各條線的工作,對于“不太重要”的食育基本沒有研究,缺少專業性,有營養師的幼兒園更是鳳毛麟角,使得食育工作的開展缺少專業師資的支持。
5.伙伴缺位
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單靠學校獨自承擔食育工作是難以成功的,而在我國,作為開展好食育工作的重要伙伴——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家長以及整個社會常處于缺位和配合無力的狀態。
二、明辨:“食育”內涵及價值
“食育”一詞,最早于1896年由日本養生學家石冢左玄在其著作《食物養生法》中提出,“體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食育被理解為健康飲食教育。1903年,日本作家村井弦齋在《食道樂》中提出:“對于兒童來說,食育比德育、智育、體育更重要。體育、德育的根本在于食育。”首次提出了“食育”的全方位教育意義。
食育的內涵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的,這是合乎幼兒發展的。因此,現代食育并不僅僅是指飲食教育,還包括通過飲食相關過程進行的各方面教育。也就是說,食育的最直接內容是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然而它還有更豐富的間接內容與價值:培養孩子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意識,樹立健全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如惜食、環保、感恩、責任心、勞動意識與能力等;理解和傳承食文化,形成良好的飲食禮儀,促進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等;從而實現幼兒綜合素質的發展。可以說,食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石。
三、慎思:運用STEAM教育理念指導幼兒園食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STEAM教育能夠有力回應社會對綜合型人才的訴求
當今社會對綜合型、實踐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與渴望超乎想象,現代教育必須轉變傳統知識型人才培養模式。3~6歲幼兒正是培養STEAM思維的啟蒙期,需要幼兒教師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讓孩子體驗運用綜合思維、知識與能力解決問題的過程,形成幼兒STEAM綜合素養的萌芽,為以后進入中小學校學習乃至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STEAM教育理念與食育的目標與內容具有一致性
STEAM教育理念的突出特點之一是綜合性,食育的目標與內容也是綜合性的。以“蛋寶寶”食育主題為例,內容可以包含:蛋的種類、營養、烹飪方法、孵化、蛋殼的妙用、蛋殼畫、關于蛋的繪本等,以及回收剩菜剩飯制作有機肥、木工坊制作各種小工具等等,可以涉及科學、藝術、數學、技術、工程、社會、語言、健康等多學科領域,可以根據幼兒興趣和發展水平與需要,設計STEAM微型任務。食育對幼兒的發展也是綜合性的,可以培養幼兒科學的飲食理念、習慣、禮儀,以及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創造性思維、環保理念、良好的道德品質等,兩者在目標與內容上具有一致性。
3.STEAM教育方式更加適切于幼兒的學習特點
STEAM教育理念的突出特點之二是實踐性,它決定了其教育方式是重實踐而非灌輸式的,這與幼兒的學習特點“玩中學”“做中學”“玩中創”是非常貼合的。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灌輸知識,并不能激發幼兒的興趣、潛能和可持續發展。實踐性的教育方式,才能更好地實現食育目標,同時培養出現代社會所需的實踐性綜合型人才。
4.幼兒園的師資特點為開展STEAM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
幼兒園每個班級有兩名坐班老師,每個老師都負責本班各個領域的教育工作,可以說老師本身是綜合性的,這是比中小學分科教師有優勢的地方。他們也有更多的時空去了解孩子的特點、發展水平和需求,這為幼兒園開展STEAM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當然,STEAM教育也對幼兒教師本身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
四、篤行:STEAM教育理念下幼兒園系統推進食育的實踐策略
1.開發食育主題課程
課程是承載并實現教育理念與目標的最重要載體。首先要研制STEAM教育理念下幼兒園食育主題課程的課程綱要,作為課程開發的指導性文件;梳理可開發利用的課程資源;梳理不同年齡段幼兒各領域的關鍵經驗……據此研制不同年段的課程內容和目標。課程開發可以分為兩類:特色食育主題課程和家長食育課程。
特色食育主題課程主要是根據不同年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興趣需要,選擇源于生活的系列主題,比如蛋寶寶主題課程、堆肥主題課程、農作物種植課程、二十四節氣課程、認識“我的身體”課程等。有園本食育課程,還倡導教師根據本班幼兒實際,開發班本食育微課程。幼兒園層面要做好課程審議工作,在設計課程內容和目標時注意各領域目標與內容的整合,切合STEAM教育的主旨。課程實施倡導幼兒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教師主要擔當觀察者和指導者的角色。
家長食育課程主要是針對家長群體而提供的食育指南性課程。家長是學校最重要的伙伴,大部分家長對如何科學養育幼兒并不精通,通過家長食育課程,可以很好地指導家長配合幼兒園開展食育工作。家長食育課程可充分運用現代化手段,如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推送課程內容,并實現及時交互等功能。
2.搭建多元食育平臺
STEAM教育理念下的食育工作開展尤其需要各類平臺的支撐。主要有:食育基地平臺,如種養殖園地、食育工作坊、科普基地等,為幼兒提供足夠的實踐場所;專業支持平臺:如營養師、兒科醫師、STEAM教育專家、課程專家等專業人士的支持,鼓勵并支持幼兒園教師考取營養師證,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養。此外,還有共建共享平臺、學習交流平臺等等。這些平臺的搭建,離不開“家—校—社”三者的共同參與與支持,因此,要形成“家—校—社”三級聯動機制。
3.推進特色食育活動
固定的特色活動和節日是有效推進食育工作,提高幼兒參與度、興趣度和文化儀式感的重要手段。因此,根據幼兒園實際,設計系列特色食育活動是不可或缺的,如美食節、食育文化節、健康家庭評選、烹飪小能手評選、食育知識競賽等各類特色活動,可以有全園參與的,也可以有班級自己的特色活動。
4.全息滲透食育元素
除主題活動外,對幼兒的食育還要滲透在幼兒一日活動和方方面面中。如環境滲透,環境具有隱性育人功能,教師在環境創設時可根據食育課程主題有意識地創設一些與“食”有關的環境,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食育;區角游戲滲透,可以開發一些與“食”有關的角色游戲,如過家家游戲、烹飪游戲等,讓幼兒在玩樂中掌握食育知識或綜合能力。
5.綜合評價食育效果
評價結果是進行反饋與改進的重要依據。評價要依據多元智能理論來展開,是多元、多主體、過程性評價。一是對幼兒的評價,如建立幼兒食育檔案,這里的檔案不僅包含身體健康,還包含上述提到的綜合素養的評價;對食育課程的評價:課程不是一成不變的,尤其是自主開發的課程,要不斷審視、反思與改進;對教師的評價:對教師的食育理念、食育方式、食育效果等進行評價,不斷提升教師的食育指導水平。
綜上所述,3~6歲是開展食育的關鍵期,STEAM教育理念下的幼兒園食育研究可以讓幼兒在養成健康飲食習慣的同時,更好地發展社會實踐力、合作交往力、邏輯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以及責任心、感恩之心、審美情趣、環保意識等綜合素養,為成長為現代社會所需的綜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丁諾舟,張敏. 從塑造人格到助推經濟的全方位教育理念——日本“食育”思想的歷史與現狀[J]. 外國中小學教育,2016(9):28.
[2] 林振華,劉紅. 日本青少年食育的內容與特征[J]. 基礎教育參考,2018(12).
[3]鄔思勇. 基于STEM教育重塑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旨歸[J].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 (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