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瀚
摘 要:一直以來,漢字書法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是漢字獨創的藝術表現形式,更被譽為無形的舞、無言的詩、無聲的樂,散發著獨特的魅力。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涌現了大批的書法字體,像歐陽詢的“歐體”、顏真卿的“顏體”以及柳公權的“柳體”。作為清代著名的書法家,伊秉綬在書法方面雖沒有自成一派,但是其隸書個性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風格和感染力,也可謂是中華文明史上的藝術瑰寶。尤其是其隸書中呈現出的一種對“中和”之美的追求,更是值得當代所有書法家借鑒,故而文章主要立足伊秉綬的書法成就,對其隸書中包含的“中和”之美進行賞析。
關鍵詞:伊秉綬;隸書;書法成就;“中和”之美
1 伊秉綬的書法成就
根據相關歷史典籍可知,伊秉綬(1754—1815),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人,字祖似,號墨卿,晚號默庵,是清代著名的書法家,其書法成就不僅僅體現在隸書上,行書、草書亦甚可觀。他早年師從劉墉,后醉心于顏真卿的行書,深得帖學筆法和意趣,后在自身的不斷鉆研下,隸書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所寫隸書放縱飄逸,自成高古博大氣象,與鄧石如并稱大家。
查閱大量歷史資料可知,伊秉綬的書法成就早有定論,且流傳甚廣,民國至今,常有出版社推出他的書帖。與著名書法家金冬心和鄧石如的書法不同的是,伊秉綬隸書筆畫粗細大致均等,圓潤率直,分明是地道的篆、籀筆意,結體左右平均勻稱,無不呈現出一種對“中和”之美的追求。除此之外,伊秉綬曾臨寫唐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柳公權等人的小楷,顏真卿的大楷以及王羲之的《蘭亭序》等,打下了牢固堅實的行楷基礎。但在其后期的不斷練習過程中,受前期擅隸諸家及當時崇揚碑學言論的影響,伊秉綬將書法的目標逐漸轉向漢隸,兼及篆書,并力變顏書。
其實從某方面來講,古代的書法作品無不是當時歷史朝代的一個縮影,其不僅蘊涵著大量的民族色彩,同時也融入了大量的自然風光。書法藝術更是由縱橫之筆墨、奔放的點劃頓挫構成。其實簡單來講,相較于中華其他藝術類別,點線美、結體美、章法美、風格美、內容美是書法美的五個基本特征。而伊秉綬的隸書更是有著強烈的藝術風格和感染力,王冬齡先生將其書法與金冬心、鄧石如的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得出“伊以中鋒為主,金是側鋒為多,而鄧則中側并用”的結論。
2 伊秉綬隸書“中和”之美的賞析
2.1 中鋒墨彩濃韻,以實馭虛
從視覺呈現效果上看,與金冬心的荒率支離和鄧石如的豪邁勇猛相比,伊秉綬的隸書從遠處看呈現出的是一種濃墨淋漓、筆酣墨飽的視覺效果,而造成這種視覺沖擊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為伊秉綬在早期有大量的書法練習,造就了其對于筆墨超強的駕馭能力,能確保在下筆時所書寫的每一筆畫都在自己的預期范圍內,從而確保了“不粘不滯、清空高邈”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根據相關調查可知,伊秉綬在進行隸書撰寫時多喜歡使用濃墨,尤其是在蠟箋一類的紙上書寫時,黑濃如漆是人們的第一感覺。其實從某方面來講,無論濃墨、淡墨,伊秉綬都能以筆攝之,出以中鋒,而這也是他與金冬心、鄧石如的作品最顯著的不同。可以說在中鋒的運用方面,伊秉綬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不僅從根本上有效地避免了古代書法家純用中鋒導致作品呆板不足的問題,同時其隸書中鋒總能達到一種線條渾厚蒼茫、恣肆老辣的書寫效果,可謂是實之極而返虛,彰顯渾厚古樸。
2.2 矛盾沖突,歸于和諧
從藝術表現手法上看,伊秉綬對隸書的藝術處理有著自己專門的一套方式,不僅保障了隸書字體原本的藝術美感,同時伊秉綬筆下的隸書還擁有鮮明的個性以及強烈的藝術風格、藝術感染力,字里行間更是彰顯一種對“中和”之美的追求。翻閱相關歷史典籍可知,伊秉綬曾在信中將其書法的表現手法進行了概括,即“方正、奇肆、恣縱、更易、減省、虛實、肥瘦,毫端變幻,出乎腕下,應和凝神造意,莫可忘拙”。從某方面來講,這些相互獨立的藝術書寫方式同時出現在一幅作品中,看似彼此之間雜亂無章,各種矛盾一觸即發,實則卻是在作者的手中融合到一起,確保了所有作品的“中和美”。伊秉綬在處理隸書的結構方面,主要是采取了伸縮、穿插、大小、避讓、粗細、參差的處理方式,既保障了作品的整體性,還能給欣賞者從遠處觀看仿佛天然所成的一種視覺盛宴,從內而外確保了“中和”之美的體現。
2.3 大巧若拙,正氣浩然
翻閱大量歷史典籍可知,伊秉綬生前擅書,兼喜繪畫、篆刻,亦工詩文,在其某幅題畫詩中,曾經起首過這么兩句詩:“論詩可參禪,作書可通畫。”由此可以明顯地看出,伊秉綬對于書、畫的理解有很深的造詣,而且他還認為“作書可通畫”,即從某方面來講,書法大家可以參照畫理來進行書法的書寫,這也是伊秉綬書寫時所遵循的書寫原則。這種書寫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從根本上打破了傳統文字附著的實用功能的束縛,從藝術角度調動了一切可以調動的創作手法。同時,伊秉綬在進行書法文字的書寫時,通過融入畫作中“方正、奇肆、恣縱、更易、減省、虛實、肥瘦”等元素的處理方式,有效地讓書法呈現出一種大巧若拙的效果,在增強書法魅力的同時,給人一場視覺盛宴。除此之外,通過對伊秉綬作品的賞析可發現,他的隸書在外觀上看似是拙樸無華,但是其內卻有著強烈的藝術風格和感染力,泰岱巍巍、高曠雄渾、正氣浩浩。而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其對于中鋒鋪毫的出神入化,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其一生都沉浸在隸書書寫的方式上,其對于隸書有自己的理解。
2.4 敬心靜氣,平正中和
“半日靜坐,半日讀書”是伊秉綬對“養氣靜心”一詞的追求。在對程朱理學的追逐過程中,“養氣靜心”是伊秉綬的程朱理學修養,通過對伊秉綬隸書賞析可知,從遠處觀看,伊秉綬的隸書看似平淡無奇、沒有一絲一毫的變化,但是近看卻發現他的書法變化多端,字里行間都韻味無窮,而這種韻味的體現,也正是伊秉綬對于“中和”這一儒家最高境界的不懈追求。其實概括來講,“中和”之美無疑是有著程朱理學背景的伊秉綬的主動追求,而這種追求在其對人生以及對書法兩方面也表現得酣暢淋漓,正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經大量歷史典籍查閱分析可知,“中和”之美的最高境界不在于“和諧”或者“偏勝”,而是“雙強”,即對立面雙方反向強化,又相互滲透,相磨相蕩,相生相克,相反相成。
3 結語
綜上所述,書法作為中國一門古老的藝術,在中華文化幾千年的演變中也在不斷發展。可以說每個歷史時期都有著名的書法大家,這些書法大家撰寫的書法不僅是當時歷史文化的縮影,同時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伊秉綬作為清代著名的書法家,其在隸書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詣,不僅個性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風格和感染力,而且伊秉綬也把自身個人的生活感受、學識、修養、個性等融入其中,其作品將對于“中和”之美的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值得當代所有書法家去觀摩以及借鑒。
參考文獻
[1]王冬齡.清代隸書要論[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3:122-126.
[2]默庵集錦.伊秉綬書畫集[M].臺北:惠風堂,2015:105-107.
[3]默庵集錦.伊秉綬題《贈梧門山水》五言詩[M].臺北:惠風堂,2015:2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