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秀秀
【摘要】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言語能力的基礎途徑,小學語文教師需要轉變閱讀教學的方式方法,通過合理利用教材資源,讓學生充分了解各種言語形式,并采取有針對性的言語訓練,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言語能力的根本目的。入選小學語文教材的各類課文,不管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或是其他的文體,都是經過編者精心挑選的,它們無疑是最好的教學素材,以這些素材的言語表達形式為教學的出發點,無疑給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帶來極大的助益
【關鍵詞】言語形式;閱讀教學;落腳點
言語形式是語文學科的基礎所在,而學生言語能力的高低則直接體現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水平。要想提升學生對語言形式的感悟能力,就必須借助課本當中各種類型的文本所采用的語言表達形式的解讀來作為最主要的渠道。在這一過程當中,要借助融合意識,讓學生感受到某些形式的詞句在文章中被反復使用的意義所在;要借助翻轉意識,讓學生深入思考某些特殊的表達形式在凸顯文章中心思想過程中所起到的獨特作用;要借助類群意識,讓學生能夠從一個類型的文章及其主要依賴的言語表達形式當中,尋找到一個切入和突破同類文章閱讀與寫作模式的出發點,以此來實現穩中求進的閱讀水平的提升,并將之遷移到寫作能力當中去。本文簡要敘述了如何將言語形式作為閱讀教學的落腳點,來提高學生的的閱讀能力。
一、關注特殊言語形式
在小學語文教材當中,記敘文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其他文體雖然在數量上無法與記敘文相提并論,但卻也能夠滿足基本的教學需求。在對待不同的文本時,教師應當采取不同的切入點和閱讀方式,盡可能地抓住文章的核心思想以及特殊的言語形式,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領悟文章的真諦,學會自主探究文章的言語形式以及如何使用文章中所提到的言語形式,并在寫作訓練中得以體現。
例如,在學習神話故事《開天辟地》時,教師的教學方向不在于引導學生去感受盤古那不屈不撓的精神,而是要學習文章的言語形式,學習文章的獨特結構。因為文章的語言形式始終是作者借以表達其中心思想的重要武器。也就是說,如果換了一種語言表達方式,哪怕作者所要表現的是同一個內容的中心思想,也很難讓讀者產生如此強烈的閱讀感受和共鳴,更難讓作者在頭腦中形成一幅生動的、作者想要傳達的畫面。例如在學習《天安門廣場》這一課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并且提前給學生安排一些問題,例如“通篇閱讀這篇文章,給了你一種怎樣的感受?”“你認為這樣的感受作者是怎么傳達給你的?”“作者采用了怎樣的表達方式才實現了這種感受的傳遞?”層層剝離之后,我們就能發現,每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想借助一種有強烈感染力的方式傳遞出來,就必須依托于其特殊的表達方式。就拿《天安門廣場》這篇課文來說,其之所以能讓讀者在腦海中形成一幅宏偉的天安門圖像,讓讀者感受到一種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歸根結底,與其頻繁采用的四字詞表達方式密不可分。四字詞會給人以一種整體上的規整感,契合了文章的表達需求,與文章的內容相結合之后,就能從整體上給讀者傳達天安門十分莊嚴肅穆的感受。這也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著高度的契合。這就是所謂的融合教學意識。
二、重視文章結構布局
文章的結構布局是感悟作者創作風格的最好途徑,即便是風格相似的作者也會在文章結構布局方面有所不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文章的結構布局,領悟其蘊含的巧妙意義,從而進一步提高對文章的認識程度。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一種翻轉意識,也就是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去體悟文章布局的奧妙之處,還要教會學生能夠采用反向思維,從文章整體的角度思考作者之所以要采用這樣的結構而非其他結構來進行布局的重要原因。如此一來,學生才能夠在自身的寫作過程以及閱讀其他課文的時候,將這種布局結構的體會遷移過去。
例如,在學習《秦兵馬俑》時,該篇文章在結構布局方面較為常規,其先總體介紹了秦兵馬俑對于我國、對于世界的影響力,隨后采取分層介紹的方式向讀者展示了秦兵馬俑的特點,最后在文章末尾處對全文進行了總結,并分析了秦兵馬俑的價值。在文章當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過渡詞句來實現段落之間的銜接,這樣既能確保文章能夠層次分明,又能讓文章成為一個緊湊的整體。另外,文章在介紹秦兵馬俑時的順序也并非是雜亂無章的,而是采取了由面及點的介紹順序,從秦兵馬俑的整體轉變到了秦兵馬俑的細節。在文章當中,這種介紹,這種轉變不僅僅具有說明的作用,更體現出了作者的感悟與想象力,即便在篇幅較少的情況下,依然能夠讓讀者直觀地感受到秦兵馬俑的恢宏氣勢以及作者的驚嘆之情。因此,教師不僅要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領悟到文章作者的想法,更要針對文章的結構布局做出詳細的分析,并在文章的基礎上通過舉例介紹的形式讓學生體會到結構布局的奧妙,從而讓學生將所學習到的東西轉化為自己的東西。
三、重視文章的語段構成
小學教材中所選取的素材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和教育意義,能夠最大限度實現語文教學的目標。教師需要將教材的作用最大化,讓學生熟知多種言語的運用方式,并且了解語言運用方式不僅局限于我們常見的幾種,它還可以在作者巧妙的運用之下,形成獨特的文章架構和文章風格,并為形成某個作者的獨特語言文字風格做鋪墊。一般來說,我們在學習不同課文的過程當中,都能夠看到不同的作者在表達不同的精神含義的時候,采用了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而這些表達方式一般來說,都是借助于不同的字、詞、句、標點乃至語段的排列和構成來實現的。
例如,在表達較為激動人心的事情的時候,許多作者都會運用到短句以及感嘆句,如此一來,就能夠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例如《諾貝爾》一文,作者就使用了短句和感嘆句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除此之外,在文章《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篇幅對樟樹的形態及象征意義進行了描寫,這些篇幅是文章的核心所在。從實際的教學情況來看,結合文章去感悟文章核心并非難事,學生基本可以輕易達成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當認識到《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所存在的價值意義不僅局限于此,還要讓學生明白如何去描寫某一事物及該事物的精神象征。當學生了解了文章作者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之后,教師需要及時向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進一步賞析文章中描寫樟樹的語句。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共同研究描寫事物時的順序、使用何種詞組等。在這一過程當中,學生不僅可以學會如何使用文字去描繪某一事物,更能加深對于動詞、名詞以及關聯詞的使用,真正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
四、重視對話類文本
對話類文本在不同的環境下會表現出不同的含義,合理使用對話類文本能提高文章的深度及價值。通過對對話類文本的賞析,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到文章的故事背景,同時還能提高語言匯總能力。在此類文本的教學過程之中,教師要注重于對“類群意識”的使用。所謂的類群意識,也就是通過對一個文本的學習,來讓學生對此類文本都形成較強的感受力,并且能夠及時地遷移到同類文章的學習當中去。
例如,在文章《第一朵杏花》當中,竺爺爺與孩子之間的語言交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且作者留下了一定的空白以供讀者發揮想象。教師可以借助文章的特點開展寫作訓練,讓學生根據文章內容實現對留白處的補充。此外,該段對話并未出現任何形式的提示語,卻取得了出色表達效果,這就是作者運用文字時的智慧所在。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一篇文章除了我們能夠看見的文字部分,其實還有很廣闊的非文字的部分,這些部分就是作者留給讀者的感受和想象。對這些內容的體會其實更重要,因為只有立足于有限的語言文字,進入作者所編織的情境當中,感受文本之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才能真正體會文章的精神意涵。因此,教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讓學生憑借自己的認知程度對這種寫作手法進行評論,分析這種寫作手法的巧妙,理解其真正的內涵及意義。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體會這種寫作手法的獨特之處,分析可以在何種情況下使用這一寫作手法,從而學會使用這一寫作手法。
五、結語
綜合來看,言語形式具有多樣化的特征,且會隨著文章深度的增加而逐漸趨向于復雜化發展。小學語文教師要理解言語形式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性,并將對言語形式的研究體現在長期的閱讀教學當中,讓學生熟悉各種言語形式并學會使用它,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語言基礎。
【參考文獻】
[1] 趙玉琴. 言語形式,閱讀教學的落腳點[J]. 小學教學參考, 2018(10).
[2]代保民, 丁雪梅. 言語形式才是語文課的落腳點[J]. 當代教育科學, 2013(4):58-60.
[3]鄺德友. 關注文本言語形式,提高閱讀教學質量[J]. 新課程學習(小學), 2009(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