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獻冰
摘 要:赤峰市是一個以蒙古族、漢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區,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是我們民族工作的重要目標。深入研究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問題,有利于赤峰地區更好地守衛祖國邊疆,創造美好生活。
關鍵詞:赤峰;民族團結;研究
多年以來,赤峰地區共識、平等、團結、互助、友愛的民族關系得到了鞏固和加強。目前,赤峰市處于改革攻堅階段,發展處在關鍵時期,民族關系面臨許多新情況。研究民族關系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本地區民族關系的未來發展。
1 歷史背景
赤峰地處內蒙古高原的邊緣,向東北通向東北平原,向南通向華北高原,是交通的重要樞紐,各種文化自然地在這里匯聚,形成各種文化的交融,農業文明、牧業文明交替出現。
早在8000~4000年以前,赤峰氣候濕潤屬暖溫帶,有寬葉植被,年度降水量很高,原始農業發達,形成了紅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繁榮發展的農業文明,赤峰也因此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從4000年前以后,赤峰地區氣候發生變化,下降約2攝氏度,成為干寒型氣候,隨之產業模式發生變化,由過去單一的農業經濟向多種類型的經濟方向發展,出現了與氣候相適應的畜牧業。氣候的變化使北方民族南下,赤峰這時初步成為山戎、東胡、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聚集地。此后,北方民族與農耕民族的碰撞,燕與東胡的爭戰,遼與女真的干戈,以及由此形成的商貿往來等,使這里形成了多民族聚集、多民族交融、民族文化多樣的格局。
2 當前存在的問題
2.1 地域發展不平衡存在隱患
赤峰市城鄉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個別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自然條件較差,自身底子較薄,基礎設施滯后,離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還具有一定的差距,不平衡的經濟差距容易引起心理失衡和不滿情緒,引發各民族之間的沖突。
2.2 優秀民族文化的融合和傳承還需進一步加強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民族的精神家園,是民族團結進步的有效催化劑。赤峰市是個多元民族文化地區,近年來,隨著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的增強,赤峰市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對民風民俗、文物建筑等一些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整理、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上存在力度不強問題。
2.3 學習宣傳不夠深入,形式單一,學習效果不理想
在民族融合宣傳上,特別是在面向基層、面向群眾、面向服務對象方面,宣傳上還存在面窄量少和廣度、深度遠遠不夠的問題。
2.4 民族團結活動開展缺少創新。
目前大部分單位工作開展存在手段單一、創新不足、拓展延伸不夠等問題。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要求把民族團結工作扎實有效地開展。現在各項工作開展只是按照工作要求開展常規活動,沒有充分發揮自身或者單位優勢開展創新工作。
3 對策
一是結合實際深入研究,深刻認識民族團結工作的重要意義,建立地區民族文化研究基地。根據地區文化特點、民族多元性特點,主要研究發掘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及傳統。建立以紅山文化為主的遠古文化史前研究中心,開展對早期農業起源、玉文化、龍文化、神崇拜的研究,進行中華早期國家文明起源的研究探討,進而深入研究探討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的悠久歷史原因以及對現實的意義。
二是加強民族團結的宣傳教育,營造良好的團結氛圍。作為多民族區域,赤峰市目前在極個別漢族人員中還殘存著“大漢族主義”的思想,瞧不起少數民族;在極個別少數民族人員中,還有著“主體民族”的優越感,目空一切。這些思想的存在,雖屬極個別情況,但影響極其惡劣,極不利于民族團結。這些思想的存在,既有深遠的歷史原因,也有我們長期以來宣傳教育工作不到位、片面化的因素。因此,我們要加強各民族共存共榮、相互依存、團結互益的教育宣傳工作,從歷史的角度闡釋各民族共同建設中華大家園,共同促進中華文化繁榮發展,各民族誰也少不了誰。并創新宣傳教育形式,采取開辦座談、展覽、文藝活動等形式,激發群眾積極性,強化宣傳效果。
三是探索民族融合新途徑,充分開發歷史文化資源。歷史上赤峰地區出現了一系列北方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權,對中國歷史、中華民族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從民族民俗角度講,有些風俗習慣依然在不自覺地、潛移默化地流傳,而很多都已消失。對這些民族習俗認真地加以研究、規范、正名,使之不斷恢復,也是開展非物質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所在,如蒙古族長調、契丹族一些合理的風俗等。更好地開發、使用這些傳統文化,既有利于民族團結,也為民族地區的文化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時更為本地區民族民俗旅游增添了獨特的內容,產生強烈的吸引力。
4 結語
在當前文旅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們也可立足文化旅游產業,結合少數民族風俗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扶持一批民族手工藝產業,并在旅游紀念品開發、歷史故事再現、歌舞晚會打造、娛樂項目開發等方面下功夫,打造一批文旅結合的特色業態集聚區和文旅名優企業。讓民族團結在經濟增長上碰撞出火花,讓各民族共享民族團結的實惠,促進民族團結更緊密地聯系。
參考文獻
[1]張立輝,趙野春.和諧民族關系研究綜述[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12).
[2]湯奪先.試論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問題與城市民族關系[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1).
[3]田廣林.赤峰古代史論綱[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1).
[4]李文祥,韓偉玲.內蒙古赤峰市民俗旅游開發簡析[J].商場現代化,20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