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
摘 要:縱觀世界近代史,防空作為人類應對戰爭的一種特殊形式,已成為兩次世界大戰和其后幾乎所有局部戰爭的重要內容。重慶最早的防空機構始于1935年,隨著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空軍對中國抗戰大后方,特別是戰時陪都重慶進行了曠日持久的無差別轟炸,為應對空襲不斷的嚴峻形勢,國民政府加強了對防空建設和反空襲斗爭的組織領導,在重慶設立了龐雜的防空、救護機構,開展了大規模的反空襲斗爭。
關鍵詞:抗日戰爭;重慶;防空;救護;機構
1 重慶防空協會
重慶防空協會是重慶最早成立的防空機構,初期隸屬省、市政府,以后改隸防空司令部。防空協會的前身是防空學會,主要是宣傳和研究的性質。1935年,為了完善防空組織建設及訓練工作,按航空署的要求,各省、市防空學會改組為防空協會,縣設防空支會。
1936年8月1日,重慶市政府奉四川省政府及省防空協會令,成立四川省防空協會重慶辦事處,其辦公地點設在現鄒容支路旁牛皮凼國術學校內。市長李宏錕兼辦事處處長,警務司令部李根固兼副處長,警察局長王資軍兼總干事。是年,行政院鑒于全國重點省、市防空協會相繼成立,正式頒布了《各省市防空協會組織條例》,明確了成立防空協會的目的和任務:“促進防空建設、訓練防空技能、普及防空建設,研究防空學術。”防空協會下設訓練、宣傳、研究、總務四組,訓練組負責人民防空訓練及協助防護團訓練;宣傳組負責防空宣傳材料的搜集、編譯、演講等工作;研究組負責防空學術研究并提出城市防空建設改進意見;總務組負責人事、經費、文件等事項。
1938—1941年,重慶防空協會先后幾次改組,隸屬關系也先后由省、市政府改為省、市防空司令部。1940年11月15日,行政院確定《防空協會戰時調整辦法》,規定為了統一防空機構,加強防空力量,適應戰時需要,核定省、市防空協會停止活動,所有人事、經費、業務等項目移歸防空司令部或防空指揮部,并由該部另設立防空協導委員會,進行宣傳、協導等防空工作。
2 重慶防空司令部
抗戰全面爆發后,根據《防空法》的相關規定,軍事委員會重慶行營于1937年9月1日正式成立重慶市防空司令部,負責組織協調重慶各項防空工作。防空司令部按部隊編制納入軍隊序列,作為重慶全市最高防空指揮機關,受重慶行營領導,對空監視范圍僅限于重慶。司令部各部的主要負責人多為國民黨的高級將領,均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直接委任。
重慶市防空司令部設有四個科,分別負責積極防空、防空情報、消極防空、財務等方面工作。另設有辦公室及宣傳委員會,主要從事敵機情報搜集、發布空襲警報和防空宣傳工作。重慶市防空司令部成立之初,面臨的最大困難是防空人才與經費短缺,“全市防空人才及通信、醫藥人員,亦多羅致,惟經費仍甚困難,各種設備未能積極建設”。為解決這些問題,只能從警備司令部、市政府、市黨部、警察局、電報局、電話局等機關調派有關人員處理全市防空事宜,同時就地籌捐經費作為添置防空設備之用,并由官商合組防空設備委員會專司其事。此后,消防、救護、防毒、工務、避難、警報所需的各種器材逐漸得到添置,設立監視隊哨、修整情報線路、構筑高射炮陣地、灌輸防空常識等工作也陸續展開。1937年11月和次年2月,還先后組織了局部演習和聯合大演習,使民眾對防空有了一定程度的直觀感受。此后為適應防空斗爭本身以及相關因素的不斷發展變化,重慶市防空司令部歷經數次調整,名稱也由“重慶市防空司令部”改為“重慶防空司令部”。
1939年以前,重慶防空司令部作為陪都防空的最高指揮機關,總攬各項防空建設,與其他防空機構分工明確,關系比較和諧,命令尚能暢通貫徹。從1939年開始,防空司令部得到了進一步調整與加強,主要負責防空情報建設、空襲警報傳遞與發布、防空洞建設與管理和消除空襲后果等任務。但與此同時,面對日機空襲造成的巨大傷亡,防空司令部又力不從心。為解決日益突出的空襲救護、撫恤傷亡等問題,重慶空襲緊急救濟聯合辦事處(先后更名為重慶空襲服務救濟聯合辦事處、陪都空襲救護委員會)應運而生。該辦事處成立之初,由防空司令部統一指揮,但不久便獨立于防空司令部,由此出現消極防空事權不統一,有功相爭、有過相誘的現象。實際上,1939年后重慶的防空工作已經劃分為3個方面:積極防空由軍隊主管;防空情及防空洞的構筑和管理由防空司令部主管;空襲救護由重慶空襲緊急救濟聯合辦事處主管。這時的重慶防空司令部已不再是陪都防空的最高指揮機關。
1942年后日機對陪都重慶的空襲基本停頓,防空司令部相應收縮,業務逐步停頓。1945年隨著抗戰的勝利,重慶防空司令部的歷史也正式結束。
3 陪都空襲救護委員會
陪都空襲救護委員會的前身是重慶空襲緊急救濟聯合辦事處。重慶空襲緊急救濟聯合辦事處是1939年“五三”“五四”大轟炸慘案發生后,死傷居民眾多,醫療機構無力對所有傷者實施救護,由防空司令部報請中央賑濟委員會同意而專門設立的機構。辦事處成立初期主要職責為撫慰傷亡、醫療救護、收容安置、遺產處置等。1940年初,重慶空襲緊急救濟聯合辦事處更名為重慶空襲服務救濟聯合辦事處;1940年12月,因隸屬問題按政府指示撤消;1941年1月,軍事委員會、行政院制定并公布了《陪都空襲救護委員會組織規程》,據此在原辦事處的基礎上,于是年2月成立了陪都空襲救護委員會。
陪都空襲救護委員會直隸行政院、軍事委員會,處理陪都空襲救護事宜,由市防空司令部、市府各局及有關單位,如內政部、交通部、社會部、衛生署等主要負責人擔任常務委員和委員。
1942年,重慶空襲救護工作相應停頓,國民政府調整了陪都防空機構方案,陪都空襲救護委員會裁撤,遺留業務移交市衛生局。
4 重慶市防護團
重慶市防護團成立于1933年6月,是戰時重慶所有防空機構中存在時間最長、參加人員最多、與各防空救護業務聯系最為緊密的一個“官民合組之地方自衛組織”。重慶市防護團團長由當時的重慶市長李宏錕兼任,警備司令李根固和警察局局長王資軍分任副團長,平時由市政府指導協助當地治安機關,辦理水災、火災等防護工作,戰時則在防空司令部直接指揮下負責執行消極防空的具體任務。
重慶防護團分設警報、警備、交通管制、避難管制、燈火管制、消防、防毒、救護、工備、配給10個大隊。同時按市區行政區域劃分,設立重慶上城、下城、新市區、江北、南岸等6個防護區團,由警察分局局長兼任區團長,各街區保甲長兼任副區團長,分團以下對應各大隊的職能又設10個班種,每班人數大約10人。重慶防護團成員主要由街道居民、商店店員,甚至無業游民組成,隊伍人數最多時達到2萬人。到1943年年初,重慶市所屬各區共設立有特別防護分團15個,有服務人員2942人。
5 重慶市空襲服務總隊
重慶市空襲服務總隊于1938年年初成立,這一時期日機對重慶空襲越來越頻繁,常常很久不能解除警報,市民長時間在防空洞內避難,飲食、換氣、入廁等都出現問題,國民黨社會部長谷正綱自告奮勇出面組織成立了這個機構。谷正綱自兼總隊長,隊員遍及全市,規模搞得比較大,但基本上都是防護團隊員兼任。重慶市空襲服務總隊完全獨立行動,不受其他防空機關的指揮與領導,主要在日機空襲時為市民提供一些茶水、飲食、醫藥衛生等方面的服務,發生傷亡積極進行救治,還承擔炸后統計損失情況等工作。
1945年9月,抗戰勝利后,市政府訓令防護團與防空洞管理處于9月底裁并,改組為防務科,直屬警察局,定員僅10人。由于人員少,經費缺乏,直到1949年重慶解放,防務科只起到了留守的作用。
6 結語
上述防空機構是抗戰時期在重慶存在時間較長、規模較大、在反空襲斗爭中起到作用較多的幾個。在日軍持續不斷的轟炸下,在陪都防空機構的構建和組織協調不斷的完善過程中,由于認識的局限和經費、技術不足等原因,防空工作也存在不少弊端,如機構重疊、職責不清和官員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等,但總體而言,戰時重慶的防空機構在推進防空建設、組織反空襲斗爭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降低了戰時重慶人民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對抗戰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唐學鋒.中國空軍抗戰史[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0.
[2]重慶市人民防空辦公室.重慶市防空志[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