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飛
【摘要】神話是早期人類瑰麗的想象,是民族原初精神的結晶。神話教學,應堅守語文本位,凸顯文體特征,關注學生聽、說、讀、寫、思能力的協調發展,讓教學過程充滿言語張力,著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建構有言語張力的神話教學,主要策略有:變換角度,把握神話的人物形象;指導講述,再現神話的故事情節;涵泳表達,破譯神話的言語密碼;鏈接文本,挖掘神話的語用資源;深度閱讀,品茗神話的文化意蘊。
【關鍵詞】建構;言語張力;神話教學
何為“神話”?《現代漢語詞典》中給出的解釋是:“關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麗的向往。”兒童喜愛幻想,崇拜英雄,他們閱讀神話,關注的重點往往是神奇的故事情節和超凡的神話人物。神話教學,應將學生閱讀的注意力聚焦到語言文字上,通過設計多樣的言語實踐活動,建構富有言語張力的神話教學。
一、變換角度,把握神話的人物形象
每篇神話故事里至少有一位英雄,補天的女媧,射日的后羿,奔月的嫦娥等都是英雄,他們都是善良與正義的化身。這些英雄是神,有超人的能力,神奇的事跡;他們又是人,有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從不同角度理解、感受、評價神話人物,是神話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
神話人物的特點,從其神態、動作、語言、心理中流露出來。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這幾個方面細品文字,感受神話人物的形象。筆者教學《嫦娥奔月》一課時,讓學生自讀課文,完成填空“( )的嫦娥”,并結合關鍵詞句交流依據,體會嫦娥心地善良、機智勇敢等美好品質。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嫦娥智斗逢蒙的力量與勇氣來自哪里?“正義”“責任”等核心語詞見證了學生的閱讀深度。和學生聊神話,應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到責任、使命、信仰等英雄特質上,使學生心中駐留英雄的圖騰。
神話中常出現苦難,其目的在于襯托英雄身上樂于奉獻、敢于抗爭、勇于擔當等美德,彰顯“神性”的高貴。神話中的苦難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惡劣環境,二是反面角色。比如《普羅米修斯盜火》一文,寫懸崖絕壁和烈日暴雨,用惡劣的環境襯托普羅米修斯為人類造福的堅定決心。寫普羅米修斯拯救人類,卻還要寫狠心的宙斯與兇殘的鷲鷹,目的是用惡來襯托善,突出正義的偉力。魏星老師執教這一課時,啟發學生圍繞“鎖”和“啄”想象環境的惡劣、宙斯的兇狠與鷲鷹的殘忍,想象普羅米修斯面對折磨時的心理活動。普羅米修斯寧可選擇犧牲也絕不選擇屈服的英雄壯舉,強烈地震撼著兒童的心靈,使他們獲得了審美意義上的痛感與快感。引領學生鑒賞神話人物形象,應強化審美體驗的豐富,重視審美能力的涵養。
二、指導講述,再現神話的故事情節
神話是一種口頭文學,故事情節生動傳神、好聽易記,適合訓練講述,積累語言。因此,神話的課后習題幾乎都安排了“講故事”“復述故事”的要求。講述神話故事,要在順應文體特征的基礎上,選用文本語言,融入個性表達,以神奇的情節展現神奇的力量和形象。
講述神話故事,一般要從結構、內容和語言方面對文本內容作取舍。結構方面,多數神話具有這樣的表達模式:遇到災難—英雄出現—降服災難。比如講《普羅米修斯盜火》,就要講清人類無火的困苦,普羅米修斯挺身而出,以及他盜火的經過與結果。內容方面,神話中的神有神奇的本領,不少神還擁有神奇的器具。比如講《哪吒鬧海》,哪吒的神器和本領是必不可少的:一擺混天綾,攪得水晶宮搖晃起來;一扔乾坤圈,打死了夜叉;一抖混天綾,三太子現出原形。語言方面,極富個性的語言講述時應予以保留。請看《開天辟地》中的句子:“左手持鑿,右手握斧。”“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沉,變成了地。”這兩個句子運用了對仗的寫法,句式工整,畫面感強,不應舍棄。
為了便于口耳相傳,神話不怎么講究辭藻的修飾。要想把神話故事講得活靈活現,引人入勝,不妨通過“擴展法”和“補白法”給故事加點“料”。首先,故事中簡約的文字,可以借助想象來擴展,化濃縮為具體,化抽象為具象,鍛煉學生的想象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薛法根老師執教《哪吒鬧海》時,出示:“夜叉從水底鉆出來,只見一個娃娃在洗澡,舉起斧頭便砍。”指導學生想象夜叉怒斥哪吒和哪吒嘲笑夜叉時的語言,把一句話變成一段話。其次,神話的情節發展存在跳躍性,產生的留白讓神話故事充滿想象的張力,令人浮想聯翩。執教《普羅米修斯盜火》,可以啟發學生想象:“普羅米修斯被鎖在高加索山的懸崖絕壁上,看著大地,看著人類,他會看到哪些景象?”這樣的想象,表現的是人類有火之后的快樂與幸福,與上文寫人類無火的艱難和困苦形成呼應,突出了普羅米修斯盜火的意義。
三、涵泳表達,破譯神話的言語密碼
神話故事,因富有神奇的想象而充滿魅力。歸根結底,神話中神奇的想象,其落腳點在語言的詩性與靈性。閱讀神話,在關注想象神奇的同時,還要關注想象的巧妙。神話的有些表達,倘若泛泛而讀,極易從語言文字的表面一滑而過,忽略掉文字背后的言語魅力。
神話中的想象雖然天馬行空,但很多想象中的事物和現實中的事物具有相似性。在《開天辟地》中,古人把混沌一團的宇宙比作大雞蛋。教師可以讓學生想象還可以把宇宙比作什么,然后將學生的想象和古人的想象放在一起比較,進而發現古人想象之巧妙——宇宙像大雞蛋一樣能孕育出生命。再如寫盤古的身軀化生萬物的部分,可以打亂寫盤古身體部位的文字,讓學生思考是否可以打亂順序。學生很快便能發現表達密碼:每一個身體部位都和變成的事物一一對應,存在相似之處,因此不能打亂。接著,順勢讓學生模仿文本的語言范式,想象盤古的其他身體部位還可能會變成什么事物,讓盤古形象更加飽滿,讓神話情節更顯神奇。
神話中的很多想象是從現實生活出發,用超驗的故事表達著先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與樸素認知。請看《嫦娥奔月》的最后一節:“鄉親們很想念好心的嫦娥,在院子里擺上嫦娥平日愛吃的食品,遙遙地為她祝福。從此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就成了人們企盼團圓的中秋佳節。”把嫦娥奔月的時間想象在八月十五,恰好解釋了中秋節的來歷;把人們擺食品敬月亮的行為,解釋為是對嫦娥的感恩與思念。再如《女媧補天》一文,想象女媧用五彩石補天,解釋了天邊的云霞為什么是五彩的,非常巧妙。解開了言語密碼,學生心中的快樂可想而知,日后他們再讀其他神話故事便多了一個視角。
四、鏈接文本,挖掘神話的語用資源
語文教學,論其本質是語用教學,終極目標就是提升學生的語用力。神話教學自然也不例外,教師應重視開發潛藏在文本中的語用資源,為學生提供優質的言語實踐平臺。學生在言語感悟、積累的過程中內化語言,在具體、仿真的語境中運用語言。
有些神話故事可以用作“例文”,在言語形式方面給予學生啟迪,學以致用。用作范例的言語元素,可以是小到詞句選擇,也可以大到立意構思。魏星老師執教《普羅米修斯盜火》時,以“火種”建構全課。在魏老師的引領下,學生認識到“火種”不僅指火苗,還指愛、平等、希望等內容。接著,魏老師出示三個故事梗概:“一個萬能機器人想控制世界,某星球的家園樹遭受攻擊。”“霧霾怪獸又要發作了。”“你被吞入了鯨魚肚。”然后組織討論:“在這三個故事中,誰是宙斯?誰是普羅米修斯?火種是什么?”最后布置學生根據梗概創編故事。魏老師有較強的語用意識,能從文本中提取出言語表達公式,幫助學生既有能力又有興趣參與言語創造。
有些神話故事可以作為“用件”,教師立足文本開發故事新的生長點,建構言語情境,指導學生創造性地運用文本內容進行言語實踐。薛法根老師教學《哪吒鬧海》時,受到原著內容的啟發設置了兩個表達情境:“假如你是龍王,找到了哪吒的父親李靖,你會怎樣告狀?”“如果你是哪吒,到了父親面前,你會怎么解釋?”學生反復運用“哪吒鬧海”這一語言材料,分別以龍王和哪吒的身份向李靖轉述事情經過。再通過對轉述差異的比較,體會到故事內容會因目的的不同而變化,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就可能說不同的話,從而引發學生對“真相”話題的深刻思考。薛老師智慧地開發語用資源,為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奠定了語文經驗基礎,把教學從技巧、能力的層面提升到了“人”的層面。
五、深度閱讀,品茗神話的文化意蘊
神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反映著民族的思維習慣、行為方式、精神性格。閱讀神話,不僅要感悟其語言特色,還應從中汲取民族情懷和文化養分。洞見早期人類的瑰麗想象,傳承民族文化的獨特基因,是神話教學的哲學意義。
神話的言語系統大致可以劃分為語句、語義和文化隱義三個層面,文化隱義層面是對神話整體或局部內容由來的闡釋。閱讀神話,一旦抵達文化隱義層面,將會產生豁然開朗之感。《嫦娥奔月》中,嫦娥吞下仙藥,飛向了月亮,為什么不是飛向其他地方?這是很多學生會產生的一個疑問。在《嫦娥奔月》這個神話故事中,月亮是一個意象:月有陰晴圓缺,并非一直圓滿,誠如嫦娥和后羿的離別;月亮美麗動人,正像嫦娥善良美好的心靈;月亮能勾起人的思念,寄寓著后羿與嫦娥的相思之苦……伴隨著理解的深入,學生的閱讀體驗不斷拔節。
神話的主題大多是關于自然與社會的本源性問題,屬于文化范疇的母題,比如《沉香救母》反映人倫孝道,《普羅米修斯盜火》表達責任擔當……世界各國的神話有著許多相同的內容,但是相同的內容里又閃現著不同的民族秉性。我們可以圍繞某一個閱讀母題,精心挑選幾篇神話組織對比閱讀,感受不同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民族文化。比如教學《開天辟地》時,可以圍繞創世母題引入印度、日本、冰島、羅馬的創世神話,在群文閱讀中感受多樣的文化意蘊。
建構有言語張力的神話教學,倡導從淺閱讀走向深思考,由重內容走向重言說,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受力、藝術鑒賞力和運用表現力。
【參考文獻】
[1]王樹華. 神話故事教學應聚焦關鍵要素[J]. 教學與管理,2017(8):28-29.
[2]楊永彬. 指向語文核心素養的神話教學策略[J]. 語文教學通訊(小學),2017(10):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