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偉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智慧博物館解決了傳統博物館和數字博物館提供的信息的及時性、真實性、互動性不足和缺乏經驗的問題。文章闡述了智能博物館建設的意義和目的。
關鍵詞:博物館;智慧博物館;博物館系統
1 建立智能博物館系統的意義
博物館是社會歷史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傳統博物館在時間、空間和展示形式方面的局限性使大量藏品沒有機會展出,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和文化交流能力。在傳統博物館中,觀眾與展品之間的信息交換基本上是“對象到人”,而“人到對象”的交互方式難以實現。隨后,數字博物館將展品相關信息轉化為“數字”,然后利用信息技術,以直觀的形式向世界各地的人們展示這些“數字”。數字化下的信息交互成為“對象—數字—人”,但它仍然沒有改變信息交互的單向問題。這種信息交互方式除區分了“對象”“人”之間的直接聯系,而且還區分了物與物和人與人之間的協同作用。隨著人們對博物館的認識不斷深化,人們的需求也逐漸發生變化。人們對博物館的期望不僅僅是看到稀有的文化瑰寶,還期待豐富的展覽、人性化的服務和智慧的體驗。參觀博物館在如今已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而是一種生活方式。教育、休閑和文化消費已成為現代博物館不可或缺的功能。在“物”“人”“數據”動態雙向多信息傳遞模式下 ,“以人為本”的智慧博物館應運而生。
經過30多年的信息化建設,博物館在基礎館藏管理信息系統和觀眾信息服務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各種大型博物館從各個方面開展了信息應用工作。在服務方面,信息技術被大量應用,博物館慢慢擺脫了展品的靜態展示模式,在3D技術和AR、VR等新技術下,展品逐漸“活”了起來。
2016年11月10日國際博物館高級論壇中,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做主旨演講:博物館事業上升為中國國家戰略,意味著中國博物館事業處于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期,智慧博物館建設正迎來繁榮發展的新時代。2017年2月發布實施的《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確定在全國范圍內啟動智慧博物館建設工程,“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現代信息技術,研發智慧博物館技術支撐體系、知識組織和‘五覺虛擬體驗技術”。規劃要求推進文物信息化建設,全面推進文物保護、利用、管理、研究信息化整合共享工作,建設國家文物大數據庫。
智慧博物館的建設將促使博物館在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全面改變博物館的管理、運營和服務模式,使博物館從原有的粗放管理模式進入精細化的管理模式。如今,人們越來越習慣于數字生活。若博物館不在互聯網上,不采用數字技術,沒有智能管理,沒有大數據概念,那無異將博物館脫離社會發展之外。
2 智慧博物館系統建設目標
智慧博物館系統建設的目標是增強對藏品的感知,加強館藏與管理者、觀眾之間的互動與溝通,并具有更多“以人為本”的特征。在智慧系統的數據分析下,我們可以及時了解觀眾的需求,讓藏品能更好地在展示、教育方面發揮社會功能,博物館也可以更好地做到收藏、保護與研究。信息化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基于數字博物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這五項關鍵技術使智慧博物館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內容。
2.1 智能服務
智能服務方面主要面向觀眾,通過多種服務系統的建立以及交互技術的應用,使觀眾在參觀博物館過程中可以更好地融入博物館,主動去了解、接收相關的知識,不再像傳統博物館那樣被動接收。讓觀眾融入展覽,及時得到需要的服務是智慧博物館中一個重要的功能。
2.2 智慧保護
以新型傳感器技術、計算機網絡與通信技術、數據庫技術以及智能信息處理為手段,組建比較完善的文物保存環境監測系統,建成統一的博物館環境監測數據存儲、交互和安全管理平臺;通過監測技術系統的應用,實現數據采集、傳輸、記錄、儲存、分析、管理、查詢、交流;通過調控應用系統實施環境質量評估、風險預警、決策調控,并可擴展應用于研究環境因素劣化作用機理等需求。切實推進發展移動文物預防保護新理念,從而實現“監測—評估—預警—調控”文物預防性保護流程。
2.3 智能管理
智慧管理包括針對文物的“藏品信息管理”、針對辦公的“行政辦公系統”、針對展覽的“展陳系統”等,通過各個子系統優化傳統博物館的管理模式工作流程,為管理者決策提供數據支持,從而使博物館內部和外部都能實現智慧化管理。
智慧博物館的總體規劃要從大處著眼,要有超前意識,盡可能預見到明天的發展,留有充分的余地。方案規劃設計強調完整性,設計應該遵循技術先進、功能齊全、性能穩定、節約成本的原則,并綜合考慮施工、維護及操作因素,為今后的發展、擴建、改造等留有擴充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