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建紅 鄧新波



摘 要:位于嵩縣伏牛山腹地的紅椿寺,創建于明朝嘉靖初年,萬歷年間曾進行重修,是繼云巖寺之后,明朝伏牛山佛教文化的又一重要組成部分。紅椿寺遺址現存的寺院石圍墻和石拱橋形制獨特,內涵豐富,特別是兩通重修紅椿寺的碑刻,是研究明朝伏牛山地區佛教文化的實物資料。
關鍵詞:紅椿寺遺址;佛教文化;伏牛山;明代
紅椿寺遺址位于洛陽市嵩縣車村鎮高峰村南部伏牛山腹地的紅椿墁。據相關資料[1][2]記載,紅椿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明朝中后期達到鼎盛,明萬歷十七年(1589)曾進行重修。明朝末年,朝政腐敗,與官府作戰失利的李自成義軍曾敗退到伏牛山一帶活動。紅椿寺、云巖寺等寺院與明官府及明福王有極深的淵源關系,紅椿寺成為義軍的劫掠目標并最終被毀,盛極一時的伏牛山佛教也從此走向沒落。歷史上的紅椿寺一度顯赫,明孝定李太后曾為該寺頒大藏金經、賜千盤盛會和提供資金資助,紅椿寺規模宏大,輝煌一時。
1 紅椿寺遺址介紹
遺址現存三孔石拱橋和寺院遺址兩部分(圖1)。石拱橋位于寨墻外東北約500米處,基本保存完好,橋長50米,寬5米,高4米(圖2)。拱橋并非建于河流之上,它是專門為接引進入紅椿寺的達官顯貴之人而修建的,是進入紅椿寺的標志性建筑。拱橋的修筑因地制宜,采用薄石條(塊)干砌的方法砌筑而成,石塊之間用薄小的石片填縫。拱橋拱三孔,孔的跨度為3米,橋弧上面壘砌兩層花崗巖石,外沿用雕鑿精細的花崗巖鑲嵌,橋兩側有安裝欄桿的痕跡[3]。
寺院遺址平面呈南北長的橢圓形,長170米,寬110米,是由花崗巖石塊砌筑出的墻圍合而成,呈圍堡式,總面積18700平方米。現存圍墻(寨墻)依山勢起伏蜿蜒而建,寨墻整體基本完好,部分有塌毀,總長1856米,底部寬3米,高3米,頂部寬1米[4]。
石墻圍筑的寺院坐西朝東,寨墻的東、南、北各開一拱形寨門。東門、南門保存尚好,北門塌損嚴重。東門(圖3)為其正門,呈弧頂拱形,門外是一條寬約10米、長約百米的石階步道,全用石條鋪設,步道盡頭是一個巨大的平場。南門的構筑方法與東門略有不同,它較為簡單,為平頂長方形門,頂部為一塊長條石,門兩側疊摞石板。
寺院遺址的近東門處平地及近西墻的平地上現存有石柱礎、拴馬石、旗桿夾石柱、碑刻、石磨、石碾等遺存(圖4~圖6)。較為重要的當屬三通碑刻,位于近東寨門處平地上的其中一通,現已殘斷,正面刻“欽賜”,陰刻“懿旨”“皇圖永固,帝道長存”字樣。另外兩通位于石寨的西側平地上的《重修紅椿寺記》碑和《重修伏牛山紅椿寺記》碑,均立于萬歷十七年(1589)。每通碑的兩側有整塊豎立的花崗巖石條護持,碑頂上由花崗巖覆蓋樓頂,屋脊呈瓦壟形狀,雕鑿精美。《重修紅椿寺記》碑,高3.8米,寬0.95米,厚0.15米,碑身四周刻八龍戲珠圖案,并建有碑樓,保存完好。碑文簡要記載了佛教在中原的傳播發展過程及寺廟的建造和維修經過。《重修伏牛山紅椿寺記》碑,高5.5米,寬0.97米,厚0.19米,碑文頌揚佛法靈威、殿宇輝煌及先師創立修復功德。
2 紅椿寺遺址的空間布局
紅椿寺現存遺跡僅有石拱橋、石砌的圍墻、散落的石構件、石質生活用具和碑刻,其原有的地上建筑已蕩然無存。根據實地調查,發現從寺院的正門(東門)進入寺院后是一處較大的平地,另兩通重修碑所處的位置也是一處平地,且兩處平地之間還有多個大小不等的平臺。我們推測這些平地(平臺)就是當時寺院地上建筑的位置所在。據《重修紅椿寺記》碑的記載:“……修千佛藏經殿。去數武,增三大士殿。配殿之左右,則天王祖師伽藍也。次禪堂,儉不陋,麗不奢,森沉燥濕,馀清積翠,輝映金壁,炳煥一新矣。”《重修伏牛山紅椿寺記》碑記載:“……三大士天王祖師諸殿,蘭若精舍,廣石垣。”我們推測當時的紅椿寺殿宇眾多,錯落有致,布局協調,有千佛藏經殿、三大士殿、配殿、禪堂等建筑。現殘存的石柱礎、拴馬石、旗桿夾石柱、石磨、石碾等,是當時建筑的石構件和僧人的日常生活用具。
寺廟的正門朝東,三孔石拱橋位于寺廟遺址的東側500余米處,拱橋與寺廟組成了有機的整體。拱橋的地勢明顯低于寺廟,海拔高度相差約50米,經過東門外的石階步道,寺廟的地勢逐漸抬升,寺廟內的幾處平地也呈東低西高的走勢,東門的海拔高度要比寺院最西側低55米。寺廟整體呈西高東低的走勢,使人們從拱橋開始進入寺廟,地理高度逐漸抬升,直至進入寺廟最西端的核心殿宇,這也與僧眾苦行虔誠拜佛相契合。
紅椿寺地處伏牛山腹地紅椿墁,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距伏牛山的佛教中心寺院——云巖寺約50千米,屬于伏牛山佛教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5]。隋唐時期,伏牛山佛教發展至第一個高峰,而云巖寺則成為了伏牛山佛教文化的中心。以云巖寺為中心的伏牛山佛教文化延續千年,直至清代嘉慶年間云巖寺下寺還曾進行重修[6]。明代中后期是伏牛山佛教的鼎盛時期,而紅椿寺也正盛極于此時。目前,在伏牛山地區的佛教遺存除云巖寺遺址、紅椿寺遺址外,尚有多座小型石廟[7],石廟的構筑方法簡單,大多由多塊石板構筑而成,少則七八塊,多則幾十塊拼砌而成。石塊之間未用石灰粘結,有的只是用石片墊支,保持了石構建筑的原真性。這些小型石廟與紅椿寺同處伏牛山山區,伏牛山石材豐富,就地取材建造廟宇,既能節約材料成本,又能免去運輸的麻煩。石廟的年代為明清時期,雖體形較小,占地面積僅1平方米左右,但其結構較完整,是伏牛山地區佛教文化的又一物質載體。雖然現在無法準確得知石廟是否與紅椿寺、云巖寺同時期存在,但可以將其看作是伏牛山佛教文化在明末遭受重大打擊后繼續向前發展的實物證據。
3 紅椿寺遺址的價值研究
根據兩通重修碑的記載,紅椿寺始建于明代嘉靖初年,由荊壁老人創建。荊壁即楚山紹琦[8],四川簡州唐安人。楚山紹琦37歲時得到四川無際長老的認可,成為南岳門下第26世傳人,被朝庭冊封為“荊壁禪師”,成化九年(1474)圓寂,是明朝后期著名的禪師。《重修紅椿寺記》碑記載,荊壁老人為“臨濟正宗第二十五世”“夫荊壁者,族世西夏,法諱德山,號翠峰,荊壁其別號也。幼嗜禪學,過函谷,擇紅椿寺居焉。索然一榻,逾二十年余,足不履城市,口不下煙火”。紅椿寺自荊壁老人創建后,多次增建,歷經風雨,建筑多有損毀。荊壁的徒孫明海等人召集謀劃,進行重修,使寺廟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