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摘要】作為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學科不僅是教學生從事藝術創作,更深一層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藝術鑒賞的本質是審美活動,它反映了人們對于美的理解與感受。高中階段正是開展藝術鑒賞教育的良好時期,教師理應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引導學生追求形體美和精神美的統一,既要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又能夠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鑒于此,本文圍繞高中美術鑒賞課中“心美術”四步教學法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中美術鑒賞;心美術;四步教學法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加強和改進美育是學校美術學科的重要任務。
美術學科的存在以及價值意義都建立在視覺性上,視覺性也是一種人和社會的基本映射關系。根據這一研究,可以得出人類的美學活動既是本能體現,又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開設美術學科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辨、創造力,并由此誕生了“圖像識別、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五大學科素養。其中,高中美術課程中的必修課《美術鑒賞》是重中之重,其教育教學的重點在于根植圖像識別、審美判斷和文化理解,為了進一步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將“心美術”教育這一全新的模式引入高中美術鑒賞課,也即“叩心、問心、拓心、美心”四步教學法,不失為一種新的教學探索。
一、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美術是一門視覺造型藝術,按照國家開設美術課教學的要求,美術鑒賞課是通過對古今中外的優秀美術作品的品鑒與甄別,領悟作品的藝術特色,感受美術作品的內在精神內涵,提高藝術素養,培養高尚的審美情操,提高文化自信,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審美判斷和人文素養的課程。古今中外,畫家通過美術作品來傳達他們對大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理解,表達了他們的思想和情懷。美術的作用正如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談到的“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高中美術鑒賞課不僅僅是學生豐富美術基礎素養、基礎知識、了解美術作品內涵、理解作者所思所想、開闊眼界、陶冶情操,還要培養學生用發現美的眼睛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由于美術課程長期以來受到傳統教育的影響,在教育教學中,美術鑒賞課始終存在“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問題。
一般來說,通過美術作品的鑒賞,理解作者的藝術情懷與人文內涵,開闊學生的視野,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學生是有學習美術鑒賞課程的動力的。但是學生關于美術鑒賞素養基礎很弱,沒有相應的知識儲備,缺乏相應的審美判斷經驗,文史哲知識有限,也做不到有關美術作品、美術現象的文化理解。因此,要求教師在教授美術鑒賞課程時,必須熟悉教材體系和結構,熟悉學生基礎,了解學生所思所求,否則在教學過程中不易準確把握重難點。再加上傳統教學法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忽視,使得整個美術教學流于表面,不利于學生藝術素養的形成。以高中美術鑒賞為例,關于《百花齊放,推陳出新——中國現代美術》一課中關于木刻版畫的知識點由于已經在之前的學段有所涉及,因此到了高中也只是淺嘗輒止,缺乏系統的歸納整理。換句話說,對教材文本的深入挖掘和把握是當前高中美術教師所欠缺的能力。
1.學生缺乏對高中美術鑒賞課的重視
在美術鑒賞課堂中,可以感受到學生的態度是不積極主動學習美術鑒賞課的,平時的課業負擔很重,高考壓力很大,社會、家庭、學校或多或少都會過度關注文化課分數,而缺少對學生綜合素養提升的關注,尤其是對非高考科目的關注很不夠。學生功利心很強,凡是高考所涉及的科目,學得有動力,學得有壓力,學得也有成效。相反,非高考所涉及的科目,學生就會認為是可有可無的,或是隨心所欲的學習,甚至變成了休息課、睡覺課。在日常美術教學中,可以感受到,學生的美術知識儲備只是知曉《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向日葵》,簡單了解齊白石畫蝦、徐悲鴻畫馬,對藝術家的作品創作背景、創作意圖、創作方式、作品內涵、作品思想意義及社會影響等方面缺乏了解。學生不感興趣,課程教學難以達到預定目標。
2.教師缺乏相應的教學策略
高中美術鑒賞課所面臨的問題也與教師缺乏相應的解決策略有關。教學活動的本質是師生雙向交流,相互影響,因此教師要善于主動聯結學生的日常認知,帶領學生一起探尋美的本源,以獲得創新變化的能力。具體而言,教師要建立聯結學生心理的途徑,將死板的講授式教學升華至人文探討,通過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欣賞藝術作品。美術課程對于發現美、追求美、表達美的要求變得更高,而教師也需要提升對美術現象的闡述和講解能力。高中階段,學生受到學習時間和學習空間的限制,很難在美術鑒賞課上有所收獲。為此,教師必須創新教學方式,重構美術課堂知識的廣度,通過在課程中預設、滲透審美意識和文化意識,來促使藝術實踐創新素養落地。
3.教學內容缺乏吸引學生的興趣點
社會的不斷發展導致信息量快速增長,且現實問題的特殊性與復雜性也持續影響著人們對于美的看法。現行美術鑒賞教學知識單一,內容陳舊,與當下社會聯系不夠緊密。教學內容偏理論性,專業性強,教師往往是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學內容并沒有做到與時俱進,沒有切合學生實際做到趣味與學術的結合,活動與理論的交融,創新與繼承的相輔。高中美術鑒賞課程總體上是枯燥的,不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心美術”教育四步教學法在高中鑒賞課中的具體運用策略
正視和改革高中美術鑒賞課程所涉及的問題,可以結合“心美術”教育理念,做一些深入淺出的改進措施,“心美術”教育遵循“問心循趣”的核心理念,從積極探索教材文本入手,發揮美術鑒賞課程的魅力,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增強課堂教學實效性,以期達到預設教學目標,完成預定教學任務。
1.“心美術”教育四步教學法之“叩心”
所謂“叩心”,就是快速點出主題,簡明扼要地指出教學要點,在此基礎之上激起學生的興趣,以便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葉圣陶先生曾說:“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給學生以自覺,快速點出主題,激發學生求知欲、探索欲。把傳統單一的提問轉變為“發現問題—思考—探究—解決”。從“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具體而言,在講到《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表達——走進意象藝術》這節課時,教師預先設計了一些馬蒂斯作品《馬蒂斯夫人像》,在課堂開始之初讓學生品鑒作品的獨特之處,得到意象美術的要點“不求形似”“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一個歡快自由的課堂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