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峰
摘 要:通遼市轄區歷史上是遼王朝的京畿地區、契丹人的政治中心。根據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通遼市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其中遼代遺址為7處,主要包括城址、墓葬。此外,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47處,屬于遼代遺址的有11處。
關鍵詞:通遼;遼王朝;遺跡
通遼市轄區即今天的科爾沁,歷史上是遼王朝的京畿地區,也是契丹人的政治中心。通過考古,在通遼地區的扎魯特旗、奈曼旗、庫倫旗、科左后旗、科爾沁區都發現有遼代的古城。
自李唐來,契丹人在水草豐美的科爾沁草原過著游牧生活。唐王朝設立松漠都督府管轄契丹諸地。通遼市境內的遼代遺存數量眾多,其中遼的墓葬占大多數,出土的遼代文物異常豐富多彩。在遼代統治的二百余年間,契丹人大力發展農牧業和手工業,興建城市與交通。
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國,通遼的大片地區歸遼國管轄,道路縱橫,城郭相望。在扎魯特旗、奈曼旗、庫倫旗、科爾沁左翼后旗、科爾沁區都發現有遼代古城,城內出土了大量遼代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根據城址的規模、地理位置來看,這些遼城多屬于州縣的一級城址。
在2007年至2012年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通遼市全市及各旗縣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共2492處,其中不可移動文物新發現有1871處。
目前,通遼市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共有14處(其中包含20個文物點),內蒙古自治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有47處,通遼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82處,通遼市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135處。
在發現的2492處文物遺址中,遼代遺址為1739處,占全部遺址的70%以上。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其中遼代遺址為7處,主要包括城址、墓葬。另外,我市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屬于遼代遺址的有11處。主要包括城址、墓葬、巖畫、石窟寺和石刻等。
這些地下文物是幾千年來的人類活動在通遼地區留下的一筆寶貴而豐厚的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文物考古工作的不斷深入,這座深埋于美麗科爾沁草原之下的巨大寶庫漸漸洗盡鉛華,重現于世。一處處文物古跡中所蘊含的文化遺產,都璀璨奪目、爭奇斗艷。如1986年被評為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的陳國公主與駙馬合葬墓,2003年被評為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之一的吐爾基山遼墓,均以出土無數奇珍異寶讓世人銘記于心。這些重大的考古發現帶給通遼人民莫大的喜悅、鼓舞和自豪,也一點一滴地編織著我們的文化強市之夢,承載著炎黃子孫對悠悠千年文明史的無限驕傲。
通遼地區遼代文化遺產的客觀現實性是其他再造景觀無法比擬的。它不僅是科爾沁地區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而且也是極其珍貴的人文歷史景觀旅游資源。
遼王朝時期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遼代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北方經濟發展和民族融合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草原文明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大量的遼代文物古跡為我們研究遼代歷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開展遼代歷史文化研究,對進一步挖掘、豐富科爾沁文化內涵,使文物“活”起來,打造遼文化旅游品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光明,王聰華,何東琴.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現狀研究的調查報告[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9(11):8-9+16.
[2]趙巍郁.論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現狀及保護對策[J].傳媒論壇,2019(5):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