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建秀
【摘要】為了適應幼兒教育的發展,全面服務孩子,幼兒園普教班內,需要接納個別弱勢的孩子。他們的能力測試還不足以達到進入特殊學校的招收條件,但是和同齡人相比,會存在與普通孩子有這樣那樣的某種能力上較大的差距。本案列中,恩恩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弱勢孩子,從特殊的角度分析,她有輕度的交往障礙的特點,所以,需要運用情感交融法、談話法、行為強化糾正法進行多方面的引導教育,幫助恩恩改善提升,自然交往,融入集體。
【關鍵詞】弱勢孩子;正面交流;情感引導
一、學生背景
恩恩,女,3歲8個月,小班第二學期開學時入學。
二、問題概述
幼兒園的新園區開始投入使用,寒假班招收的新生直接進入小班第二學期階段。恩恩本來并不符合招收條件,但是其母親進行了信訪,才被批準進入我園,我任此班的班主任。
通過觀察,恩恩表現為——
1.表達少,口齒不清,語句短小。喜歡用肢體語言交流,如看人、摸人,對人笑,會打人。
2.集體活動中會突然發出叫聲,或者東張西望,不能夠專心地聽講和完成指令要求,自由活動時沒有玩伴。
3.害怕響聲,害怕一個人進入空曠的地方。
三、成因分析
開學前家訪的時候,媽媽告知——恩恩小的時候被爺爺和爸爸家暴,膽小敏感。弟弟出生期間,由婆婆看管的時候,基本上被忽略,老人家的教養方式就是關在家里不聞不問,沒有溝通交流,沒有擁抱愛撫,更加沒有機會接觸外界的人和事。恩恩的母親,對于孩子缺失愛的經歷有內疚和擔心,但是,同樣抱有強烈的望女成鳳的希望,對感情的抒發和傳遞沒有重視,更不懂得講究方法。
很明顯,曾經冰冷的家庭氛圍造就了恩恩缺少安全感,對外界人和事雖然很好奇,但是不信任。家長忽略對恩恩的語言和社會能力方面的引導和教育,導致恩恩表達能力和交往能力相對弱勢。同時,家長也缺少正確的社會價值導向觀,不具備引導調整孩子的能力。
四、輔導策略
1.觀察表現
恩恩在集體中,是話最少的、最孤單的一位。平時,恩恩常用眼神觀察周圍的人和事,想說話的時候,馬上不分場合地喊叫。所以,她無意中會干擾集體活動。
其實,恩恩與人交流的愿望很強烈。站在孩子群中,她常常會到處搜尋身邊孩子的眼神,總是微笑著看著他人,等待著他人的回應,如果那孩子沒反應,她就忍不住用手去摸別人的臉、握別人的手,有時候甚至用手拍打別人的頭和身體,拉拽他人,容易引發許多誤會。在班里,小朋友都會不自覺的遠離她。班里一有人出現,恩恩就會走去,一直笑著看著對方。這就是恩恩與人交往的方式,還停留在2歲多孩子的交往水平。
另外,恩恩會害怕一個人走進洗手間,聽到雷聲或者大的響聲會尖叫并抱著人發抖。
2.情況分析
綜合恩恩的表現,可以看出來,恩恩其實是個直爽而又善良的孩子,從來不會掩飾自己的想法。在恩恩的眼里,所有人都是美好的,所以,不管遇到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她都會笑瞇瞇地看著對方,希望對方回應。她有強烈的交往意愿,但因為有輕微障礙、缺乏交往能力反而出現了失當的行為。她是特別需要關注的人,很渴望得到愛和認可,哪怕一個眼神,也能夠讓她滿足。
3.具體引導
(1)親近式交流,引導恩恩和老師小朋友拉近距離
首先,我在一個適當的自由活動機會,和恩恩面對面,用平視的角度對視,然后拉著她的手,讓她感覺到我的友善,再和她緩緩地說起來。師:“恩恩,你喜歡幼兒園嗎?”恩:“不喜歡。”師:“為什么呀?這里那么多小朋友。”恩:“小朋友不好玩。”我明白恩恩說的“不好玩”是指無法交流而引起的困惑和失望逃避的小心思。師:“我知道,恩恩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是吧?”她看著我的眼睛,愣愣地點點頭。師:“涂老師告訴你一個好辦法,你學會了,就會有好朋友的。”她又愣愣地點點頭。師:“當你想和別人玩的時候,試試用小嘴巴告訴別人,千萬不要用小手,大家都不喜歡用小手說話的小朋友。老師知道你一定能夠學會這個好辦法的。”
我又問:“你現在想和誰玩?”恩恩指了指在玩拼砌的杰杰,我說:“你要用小嘴告訴涂老師,我才知道呀。”恩恩才輕聲的說:“我要跟杰杰一起砌那個。”我說:“好,來。”我拉著恩恩的手,走到杰杰跟前,在恩恩耳朵旁小聲地說:“你說‘杰杰,我和你一起玩好嗎?”恩恩靠近杰杰,響亮地說:“杰杰,我和你一起玩好嗎?”杰杰看看恩恩,笑了笑說:“好呀!”兩人高興地坐在一起了。
分析:恩恩是個典型情感缺失的孩子,這種孩子讓人心疼。所以,首先,要從情感方面給予她最貼心的關愛和真摯的理解。同時,幫助她滿足交往的渴望和解決不懂交流的困惑,讓她嘗試走出交往的第一步,體驗到主動交往的愉悅感受,逐漸激發出她內在的自發交往潛能。
(2)具體情景活動中,引導恩恩在規則中正確的交流。
這天,我又和孩子們進行集體音樂活動,恩恩開始還會東張西望,逐漸被我的表情和動作吸引后,激動地站起來,準備沖過來,嘴里還發出叫聲。我笑瞇瞇地輕聲對恩恩說:“坐下來,慢慢聽,不著急,不亂叫。”并點頭用手勢示意她放松坐下來。旁邊的老師也很配合的把恩恩帶回到椅子上,恩恩逐漸安靜下來,和我們一起繼續活動。
活動結束后,我走到恩恩身邊,說:“剛才嚇到涂老師了,以后,和老師、小朋友一起玩游戲的時候,仔細聽,和大家一起玩,一起做才會更開心。還要不要大聲叫呢?”恩恩搖搖頭:“涂老師,我不叫了。”我笑著摸摸恩恩頭說:“嗯......恩恩會越來越棒的。”恩恩笑了。
分析:恩恩的直觀性很強,想到的事情就馬上要做,就如在集體活動過程中,發現喜歡的,突然很想表達,語言表述能力又不足。這時候,就會著急,所以出現“沖出來,叫起來”的一系列行為,而忽視了當時的集體活動情景。我解讀出恩恩的心理意念,用安穩的平息手法進行引導,不僅提醒了恩恩,也對集體中的所有孩子起到了教育影響的作用。維護了常規,同時,也讓恩恩開始理解,在集體活動中要聽從指揮,仔細聽講的道理。這種情景教育,還需要不斷重復進行幾次,在不斷地強化提示過程中,恩恩逐漸有了初步的規則意識,懂得在集體活動中的基本交往流程,感受到遵循集體規則下的交往樂趣。同時,在恩恩的意識中建立了交流的不同場景。
(3)消除不安全感,愿意勇敢面對人和環境。
恩恩因為害怕洗手間沒有人,就會邀請老師陪同進入洗手間,剛開學時,為了幫助恩恩適應新環境,我會陪著她。這一次,我就鼓勵她:“洗手間又干凈又光亮,老師站在這里看著你,你放心地進去吧。”恩恩就會說:“我怕。”我會笑著摸摸她的臉說:“這里很安全,不用怕。”給予她肢體上語言上的鼓勵和安慰。恩恩一步一回頭,進去了還要喊著我,做完事情,馬上沖出洗手間,深深地呼出一口氣。
這樣的訓練,持續了一個月。恩恩剛開始還會緊張,后來,在老師的注視中愿意輕松走進去不再喊叫,到最后完全不需要老師的陪伴,獨立進入空曠的洗手間如廁了。
分析:恩恩缺乏安全感,容易被恐懼心理籠罩,這會是她在進行交往中的心理障礙。所以我必須利用這種糾正行為的過程,幫助恩恩在心理放下各種顧慮,接受環境,接受獨立做事情的環境,進而接受人。當恩恩消除內心的屏障,學會和環境交往,自然改善對事物的態度,生成開放的心態,對于與其他人交往有積極的作用。
五、實施效果
一個學期過去,恩恩已經開始和同伴有交流了,每天的笑容多了,說話的語句具體豐富了,集體活動中,也能夠和大家一起有秩序的參與。恩恩媽媽也告訴我,現在恩恩早上不賴床了,能夠主動上幼兒園,也能夠獨立去洗手間了,還會跟媽媽說出自己的小想法和見聞,以及幼兒園里一些小朋友的名字。
在幼兒園的一次評選“微笑天使老師”的活動中,恩恩笑瞇瞇地對我說:“涂老師,我把小花給你啦!”我笑著回應她:“謝謝恩恩!”很明顯,恩恩的輕微交往障礙得以逐漸消除,許多交往行為往良好的方向發展了。恩恩正融入我們的大集體中,快樂地度過每一天。
六、反思與建議
1.本案案例的分析和反思
恩恩是一位從情感缺失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對情感的需求更強于同齡人。情感的缺失導致一連串的問題出現,本案中的恩恩就表現在表達交往能力方面。我運用情感交流,和恩恩成為朋友,獲得她的信任;然后對她進行情緒疏通,提供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再通過行為的嘗試,讓恩恩尋求到正確舒適的表達途徑,讓她有機會體驗到交往的美好感受,一切的交往障礙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整個過程中,老師最不能吝嗇的就是賦予孩子各種愛的表達和傳遞。一切以愛為基礎,才能夠有一切良好有效的教育行為產生;一切以愛為基礎,才能足夠理解孩子,從孩子的立場和角度感受他們的需求;才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懷和力量,讓孩子行為越來越好。
2.建議
在普教班中,總會有這一類孩子,他們總是很安靜,容易被人忽略,但他們也是最需要關注的孩子。他們可能不是最可愛的,不是最聰明的,也不是最漂亮的,但是,他們一定是最純、最真、最誠實的人。每一位孩子,都具備優勢和劣勢,沒有好與不好,只有需求多和少。老師要用平等的眼光多觀察孩子,采用的教育方式都要以孩子的需求為出發點,要把和孩子之間情感交流的把握作為開展教育的基石,創設合理的教育制度,這樣才能夠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