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華紅



【教學目標】
1.在開放式畫圓的情境中滲透圓的特征,會用圓規畫圓。
2.經歷觀察操作、想象驗證、合作交流活動認識圓及圓的各部分名稱,體驗圓的本質特征及半徑與直徑的關系。
3.感受圓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圓形物體的美及圓所蘊含的文化特性。
【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圓的特征,學會用圓規畫圓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圓上的概念,歸納圓的特征。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激發興趣
出示圖。
師:三只小熊在騎獨輪車比賽,瞧,這三個獨輪車車輪的面分別是什么形狀?
師:哪只小熊的獨輪車騎得又快又穩?為什么?
師:看來圓在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那下面這節課咱們就來認識圓,看看哪位同學最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樂于分享。
【評析:學生對圓并不陌生,每個孩子頭腦里都有對圓直接的、直覺的、樸素的認識,從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創設認知沖突,喚醒對“圓”這一熟悉對象的思考。】
二、情境導入,初步認識
1.課件出示例題情境圖,問:你能在這些圖中找出圓形嗎?
教師隨著學生的回答演示圓形。
2.那圓和我們以前學過的長方形、三角形等多邊形相比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師小結:多邊形是由線段圍成的,有角,而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平面圖形。
3.導入新課:之前我們是從邊和角來認識長方形、三角形這些多邊形的特征,那圓有什么特征呢?今天這節課咱們就來認識圓。板書課題:圓的認識,課件相機出示圓形。
【評析:從生活中觀察到的一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再抽象出平面圖形“圓”,最后和其他平面圖形作比較,初步感知圓的特征,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層層鋪墊,學會畫圓
1.師:要想認識圓,先得學會畫圓。請你想辦法畫出一個圓,并與同桌交流。
學生展示預習成果,說說各自畫圓的方法。
師:歸納一下,有這幾種:借助物體圓形的面描出一個圓、細繩畫圓、圓規畫圓。
師:你認為哪種方法畫出的圓比較規范,又比較簡潔——引出專業畫圓工具圓規。
2.用圓規畫圓。
(1)師:對,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咱們就來認識圓規這個新朋友。簡單介紹圓規:有兩只腳,一只腳裝鉛筆,另一只腳裝細細的針,兩腳間的距離可以調節,拿圓規時通常拿住它的頂端。
(2)師:你能試著用圓規在白紙上畫出一個圓嗎?課件出示活動一的要求。
活動一:用圓規來畫一個圓。
思考:你畫圓的步驟是什么?畫圓時需要注意什么?
交流:誰來說說你是怎樣畫的?
學生介紹方法:①定長,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距離。②定點,把有針尖的一只腳固定在一點上。③旋轉一周,把裝有鉛筆的一只腳旋轉一周。
師在黑板上示范畫圓并板書:定長
定點
旋轉一周
(3)師:老師再轉的時候發現有的同學還沒畫好,你覺得問題可能出現在哪兒?
小結:針尖不能移動,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不能改變。
(4)提問:要使全班同學畫一個一模一樣的圓,有什么好辦法?
定長度一樣,怎樣定長?(課件演示)定好兩腳間的距離為3厘米。
【評析:畫圓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為了突破這一重點,這個環節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教學。第一次讓學生想辦法畫出一個圓,并與同桌交流。第二次通過優化方法,讓學生用圓規單獨自主畫一個任意大小的圓,并讓學生自主思考怎樣才能畫出一個圓,交流總結畫圓的步驟:定長—定點—旋轉一周,在畫圓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什么?這也為后面的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埋下了伏筆。第三次讓學生畫一個規定大小的圓。通過這樣的層層鋪墊,降低學生學習畫圓的難度,從而有效突破難點,讓學生快速有效地畫圓,豐富了學生活動的體驗。】
四、自主學習,認識名稱
師:畫好一個圓后,怎樣向別人介紹你的圓呢?
1.自學書86頁的內容,出示自學要求,學生自學。
活動二:
(1)獨立自學書第86頁上半部分的內容,弄清圓的各部分名稱。
(2)標出自己所畫圓的圓心、半徑、直徑,分別用字母表示。
2.一學生匯報,一學生在黑板上板書標出圓心,畫出半徑和直徑。
3.引導學生質疑,上臺匯報的學生答疑。
重點理解“圓上”“通過圓心”“兩端”等的意思。
4.小結:通過同學們的自學和這位同學的介紹,我們知道了(課件相機出示文字和圖)畫圓時, 針尖固定的一點是圓心, 通常用字母O表示;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是半徑, 通常用字母 r 表示;通過圓心并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是直徑, 通常用字母d表示。
5.師:你能在圓上畫一條不是直徑或半徑的線或線段嗎?展示學生的作品并讓這個學生介紹一下為什么?
6.提問:剛才咱們在畫圓時定長,定的是圓的什么?定點呢?
【評析:通過觀察、比較、操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自主建構對圓心、半徑、直徑等概念的理解,為探究圓的特征做好知識層面的鋪墊;通過自主學習與相互學習,讓學生真正的理解;而通過學生的質疑和讓同學幫助解疑的過程,明晰什么是圓的半徑、直徑及其特性,鼓勵學生用精確的數學語言來表達半徑和直徑這兩個抽象的概念。】
五、小組合作,探究特征
1.師小結過渡:剛才通過自學我們認識了圓的圓心、半徑、直徑(板書:圓心、半徑、直徑) ,其實圓的半徑和直徑還有很多規律呢?你有沒有什么發現?你是怎樣驗證你的發現的?出示要求,請同學讀一讀。
活動三:
拿出一個圓片,量一量、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
你發現了什么?你是怎樣驗證你的發現的?
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組內交流。
2.學生自己邊操作邊說自己的發現,然后在四人小組里說一說。
3.學生上臺大膽提出發現,并說說自己的驗證過程,臺下學生可以質疑。
主要幾點:在同一個圓里可以畫無數條半徑,無數條直徑。
在同一個圓里,半徑的長度都相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在同一個圓里, 直徑是半徑的2倍,半徑是直徑的一半。
圓是軸對稱圖形,它有無數條對稱軸。
相機演示課件。
4.小結:通過量一量、折一折、畫一畫、比一比,我們知道了 ? ? ? ? ? ? (學生一起說規律)。教師相機板書:同一個圓、無數條、相等、d=2r、r=1/2d、軸對稱圖形。
5.師:請同學們舉起手中的圓片,觀察一下,它們的大小一樣嗎?位置呢?什么決定了圓的大小?什么決定了圓的位置?
【評析:在探究圓的特征時,讓學生在動手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等多種操作中進行感知,尤其是當觀點一致方法不一樣時,引發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互動,圍繞課堂教學目標有序展開生成性的教學活動,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維度目標中的三個相關概念及關系的發現和認知,對特征的理解與運用,進一步豐盈了學生建模的過程。】
六、總結全課,鞏固升華
1.教師小結:回顧這節課,咱們首先通過比一比,初步認識了圓;學會了用圓規畫圓;通過自學,知道了圓各部分名稱;再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了圓的特征。(相機出示相應的圖和文字)那下面咱們就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鞏固練習
(1)口答。(直接說出每幅圖的半徑和直徑是多少 )
(2) 正確選擇。
①圓的直徑是一條( ?)
A.線段B.射線C.直線
②同一個圓內,最長的線段是( ? )
A.直徑 ? B.半徑C.直線
③( ? ) 決定圓的位置。
A.圓心B.半徑?C.直徑
④在一個長8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里面畫一個最大的圓,這個圓的半徑是( ? )
A.8厘米 B.4厘米 C.2厘米
(3)想一想,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畫一個直徑為5厘米的圓,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是多少?
②學校要修建一個直徑為20米的花壇,你能幫學校畫出這個圓嗎?
師:其實圓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請大家一起欣賞。(多媒體微課展示大自然中的圓、建筑物中的圓、標志中的圓、工藝品中的圓……)
師: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
生:圓很美,圓的作用很大,圓無處不在……
師:所以西方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稱:“一切平面圖形中圓是最美的。”同時,圓也是有用的,請同學們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完成一篇數學小論文——車輪的面為什么是圓的?
【評析:通過對整節課的回顧,再次喚醒學生的認知。練習設計重在讓學生進一步深化對圓的認識。此次學習分三個層次。第一層:通過口答,選擇對圓的直徑、半徑等基本知識的鞏固。第二層:對實際問題的解決,畫一個直徑為20米的圓形花壇,創造性地理解圓規畫圓的基本原理,發展了學生的應用意識。第三層:把學生的視野帶到生活中去中,再一次來到圓的世界,體會到圓是美的,并讓學生寫數學小論文,既與課前談話相呼應,又讓學生感受到圓的價值,學生的學習行為真正由課堂延伸到課外。】
【板書設計】
【總評】
一、善于創設認知沖突,引導學生探究
哪只小車騎得又快又穩?為什么?車輪是什么形狀的呢?圓形與其他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呢?通過一系列的比較,創設認知的沖突,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圓的概念和圖形,進一步引發探究的欲望。
二、善于提出教學問題,豐盈知識建構
問題不僅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還導引著學生的探究行為。探究環節設計了三個問題:“你打算怎樣畫圓?”“畫好一個圓后,怎樣向別人介紹你的圓?”“圓的半徑和直徑有哪些規律?你是怎樣驗證的?”這些問題層層深入,既讓學生形成辯證的觀念畫圓,又在操作和比較過程中,實現圓的知識建構。
三、善于營造情感磁場,熔鍛學習品質
本節課放手讓學生自學與探究,同時在學生的交流中,教師善于捕捉教學契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其積極投入動手探究、操作實驗之中,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提高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