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萍



【摘要】依托無錫市《指南》實驗園建設的契機,我園成功申報了江蘇省“十三五”規劃課題“《指南》視閾中幼兒藝術行為觀察與評價研究”,將藝術教育向縱深處發展。從“階梯式發展”走向“交錯式發展”——師資隊伍建設的路徑變化;從“工具性”走向“人文性”——園本教研價值取向的轉換;從“頂層設計”走向“全員參與”——藝術化園本課程的傳承路徑,讓課程游戲化逐漸走向深入,直面問題,勇往直前,做出愛爾園本化的味道。
【關鍵詞】藝術化園本課程;園本教研;傳承路徑
自然只給了我生命,藝術卻使我成了人?!?/p>
藝術與科學既不同而又互相關聯;它們在審美的方面交會。——克羅齊
藝術是一種使我們達到真實的假想?!吋铀?/p>
藝術是感情的傳遞。——列夫·托爾斯泰
藝術給我們插上翅膀,把我們帶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契訶夫
生活的奧秘存在于藝術之中。——王爾德
……
關于藝術的名言有很多,愛爾創辦十八年來,是藝術滋養了無數的童年,是藝術豐富了我們的教育生活,也使今天這個嚴謹的話題——教科研工作,多了一分輕松和情趣。
沒有對自身文化的理解、認同和自豪,就難有真正持久的影響力和創造力。愛爾這十八年來,最自豪的是傳承,堅持“為愛忙碌,用藝術浸潤童心!”一心一意打造一個叫作“愛爾藝術”的教育品牌。
“十五”著手“藝術化園本課程的研究”,把名曲、名畫和優秀文學作品作為藝術主題的切入口,走出自己的園本課程開發之路,奠定了扎實的科研基礎。
“十一五”省規劃課題“以構建園本課程文化為導向的園本研修的研究”,通過教師研修模式等項目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養與藝術品位,摸索出適合自身發展的園本研修之路。
辦園十年,教科研的推動,一度使愛爾到達最鼎盛的時期。
“十二五”,從開創一園三校區的格局到2015年獨立建制,成為錫山區教育局直屬幼兒園。荷爾德林說:“人,詩意的棲居。”對愛爾人來講,總是向往著詩意棲居,而內心卻無法逃避現實生活或輕或重的逼迫,這期間有一批批成熟骨干教師的流失,也有大量心懷夢想的新教師涌入。我們依然與藝術相伴,致力于“基于幼兒生活視野的經典藝術作品教學實踐的研究”,被批準為省重點規劃課題。全員參與,在實踐中整理出教學活動實錄、互動研討、主題方案實施等一系列一百個經典。
“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師資隊伍的不穩定使愛爾在課程游戲化的風口浪尖舉步維艱,在熱鬧喧囂中,我們努力讓自己冷靜下來,理智地稍作停留,靜心休整,尋找問題:我園藝術教育的瓶頸,是由于對幼兒學習與發展缺乏理性認識。為此,依托無錫市《指南》實驗園建設的契機,我園成功申報了江蘇省“十三五”規劃課題“《指南》視閾中幼兒藝術行為觀察與評價研究”,將藝術教育向縱深處發展。
藝術再一次出發,我們從課程游戲化的邊緣逐漸走向深入,直面問題,勇往直前,我們想做出愛爾園本化的味道。
一、課程與教師同步發展——幼兒園課程開發中教師培訓的首要理念
充分發揮主動性,既是孩子在幼兒園課程中所擁有的生活學習狀態,也應該是老師在幼兒園課程中所擁有的專業發展狀態。我園在藝術化園本課程游戲化改造過程中,需要依托科研隊伍的力量,才能為課程的設計、發展提供依據,改善課程實踐,保證課程體系的有效性,并有助于教師在課程中成長為反思型教師。
搭建教師多元成長平臺,根據群體特質組建了愛爾教師同質工作坊。如由音樂院校本科畢業教師領銜的新教師彈唱藝術工作室,幫助非專業教師進行彈唱技能的提升,還有自由組合讀書論壇、藝術論壇、男教師(男實習老師)足球俱樂部等。這放大優勢的“錯位發展”,調動教師的專業熱情,激活教師發展的機制,從而獲得良性循環。
二、來自教育現場的真誠對話——園本教研價值取向的轉換
我們追求讓更多教師在教研活動中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建構人本化的園本教研管理制度。園部研究如何做好“加減法”,減去教師疲于應付藝術精致、完美等成人角度帶來的精力與時間的浪費,增加更多觀察、思考的時間。開學第一周,老師們連續工作8天,按慣例周二中午是教研組活動,適逢情人節,園部決定將教研組活動調到周三,提前“三八節”半天的調休,讓青年教師享受情人節浪漫的下午時光。調至周三的教研活動,在充滿人文關懷的教研氛圍里,集體診斷,現場練兵,梳理經驗。就這樣,置身于被關愛、被信任、被推崇的教研氛圍中,內心流淌的就會是喜悅與信任,教育中涌動的就會是愛心與尊重,教研中點燃的就會是激情與智慧。
實踐內化游戲精神的富有人文氣息的園本研修,帶著游戲精神的教師,才是真正的游戲者,才會理解并走進幼兒的生活,以潤物無聲的方式陪伴幼兒和藝術玩游戲。游戲精神應該是教師專業成長不可缺少的一種素養。
1.情景性的深度研討
我們讓老師回憶童年生活中一件難忘的事。有的老師寫小時候因為有機會養一只兔子而興奮得睡不著覺,有的老師寫小時候瞞著爸媽偷偷玩泥巴做泥人,下雨天藏在橋洞里……看著這些充滿童真的小紙條,我想,時刻銘記童年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是否也是實現課程游戲化的有效途徑。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想起童年的感動,可能就會主動引發或尋找讓孩子感動的教育,如果我們常想起童年的苦惱,可能就會對孩子多一些理解和寬容,避免過多的限制和簡單片面的評價。一次次情景性的深度研討,帶領老師們重回童年,化身為孩子,思考孩子喜歡的生活是什么樣的。
我們常說:“孩子,你慢慢來。”在課程游戲化推進的道路上,我們也應對年輕的教師多一些寬容和理解。
2.分享式的讀書論壇
園部推薦好書,學理論,及時跟進兒童觀、游戲觀、課程觀。本學期推薦了高等師范院校規劃教材《學前游戲論》(丁海東著)和《學前兒童游戲教程》以及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10月最新出版的操作性更強的《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通過讀書論壇、理論通識培訓、互動研討等項目指引教師學理論,系統梳理,補充調整自身知識,形成可對話的理論框架。正確的游戲觀需要我們把屬于幼兒的游戲還給幼兒,同時鷹架(設計)幼兒園游戲,讓幼兒以游戲的方式學習,激發幼兒的自主探究和學習。
3.專家式的資源引進
當老師們的實踐走入瓶頸時,我們及時邀請到了無錫市名教師、濱湖區教研中心幼教教研員張皎紅來園跟老師們分享“讓班級生活充滿游戲精神”的話題。她圍繞游戲精神是什么?為什么要關注班級生活?彰顯游戲精神的班級生活可以怎么做?與一線教師趣說“讓班級生活彰顯游戲精神”的思考。通過與專家的對話,請專家對我們的某個教育行為進行診斷,對研究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指導,專家站在更高的高度、更廣的視角引導和指導我們。本學期還邀請了無錫市教科院原藝術教研員周正強老師兩次來園指導,與四季童話美術培訓部合辦工作坊,每周定期培訓。專家的引領,避免了教師在同一水平重復和低層次徘徊,賦予了研究的深刻性和持續性。每一次和專家對話,往往能使我們有一種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感覺。
4.前瞻性的外出培訓
“走出去,開眼界”,把前沿的信息帶回來。我們讓老師帶著目的去,帶著問題去,帶著收獲回,精心組織培訓反饋。一人學習,多人獲益,資源共享,共同提高。如“主講一場微報告”,培訓教師將外出參觀學習到內容進行整理,加上自己的理解,制作成PPT,進行分享交流匯報,將外出學習所見、所聞、所感、所獲一一道來。這樣的分享交流,既促進了外出的教師對培訓內容的再梳理、吸收、提升,又讓其他教師接受新信息,發揮了大作用。
三、從頂層設計走向全員參與——藝術化園本課程的傳承路徑
經歷最初五年的藝術化園本課程的架構,又經歷十年的科研帶動課程推進,我園的藝術化園本課程經歷了長達十八年的探索和實踐,從“頂層設計”走向“全員參與”。目前,在《指南》視閾中,帶動課程主體反思性研究與實踐,探尋藝術化園本課程傳承的路徑,構建了相對穩定的課程研討機制、課程審議機制、資源評估機制、多元評價機制等,將經典藝術拓展到生活與游戲中,提供小組化、區域化的活動機會,分解、細化、梳理出小、中、大年齡段的區域游戲目標,形成教學與生活、游戲緊密融合的課程體系。
1.主要問題
一是對園本課程中經典的藝術課堂教學活動不能駕馭。
二是從經典的藝術集體教學到區域自主游戲的拓展與融合感到困難。
2.操作路徑
(1)梳理層級要求
我們從提升不同發展階段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出發,采取了教學素養的遷移策略,制定嚴格的課程執行行為標準。
(2)建立行為標準
3.深化合作教學模式
平行模式主要運用于同一班級的日常教學工作。在一項任務開始時進行協商分工,完成各自負責的部分后,合作完成匯總、教學內容調整等工作。比如,在同一主題教學過程中,兩位教師經過協商后確定了班級學習區角的整體布局和數量(4個),然后分工完成區角創設任務(每人負責2個區角)。環境創設完成后,兩位教師針對主題學習經驗、幼兒發展特點等分析區角的不合理因素,共同調整班級區角的整體布置。
首席參與模式是指定期邀請專家針對遇到的教學困難進行專業指導。執行每周、每月課程重點工作常規檢查制度。
家園共同體構建,家長成為幼兒園課程自我發展與完善的重要信息提供者與激勵因素,教師也在這一共同體建設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兒童、理解家長、理解課程對于兒童發展的價值與影響。
我園的藝術化園本課程還在進一步的完善中,我們正在為這些存在的問題進行聚焦的、持續的研究,從過往的問題和經驗中設計現在,把握未來,形成一種課程文化的積淀。
藝術,涉入其中,才有美的感動;傳承,需要不斷的反思與發現,我們堅持做傳承路上的問題研究。十八歲的愛爾,正少年,或許青澀,但藝術的種子已經生根、發芽,成為內心安定的力量。最后,感謝藝術給我們插上翅膀,用力飛向有詩有夢想的遠方。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幼兒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愛潑斯坦.我是兒童藝術家——學前兒童視覺藝術的發展 [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安·佩洛.藝術語言:以探究為基礎的幼兒園美術活動[M].于開蓮,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4]丁海東.學前游戲論 [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5]米歇爾·格雷夫斯.理想的教學點子2:以幼兒興趣為中心做計劃[M]. 楊世華,譯. 南京師范出版社,2006.